教育技术人的网上交流空间
|
教育技术公共课
|
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论坛动态早知道
QQ登录
微信登录
找回密码
您好,请
登录
注册
论坛
论坛
群组
课程
资讯
团队
学档(日志)
Blog
动态
有问必答
云课堂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日志
相册
群组
用户
快捷导航
管理的小组
参加的小组
学习策略示例:子弹笔记
1415
0
教案撰写及教学设计常见问题
2727
0
出题好玩吗?-数学选择-概率
4040
0
2024-2025学年小教微教学指导
4463
10
小学生电脑作品分享——布平凡的艺术
4422
0
人工智能与教育
9740
3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
≡ 交流中心 ≡
›
资讯发布
›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 ----网络时代学习 ...
返回列表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 ----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融合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11-3-1 20: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
----
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的融合
王竹立
一、
缘起
自从笔者于2011年1月17日在博客上首发《新建构主义----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并不断更新版本以来,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留言与评论。其中一位网名叫hxqabc的同学在给我留言中提出“新建构主义应该是整合了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关联主义这个词。我在简单回复他时表示,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关联主义,之后就没太注意这个问题。直到后来广西师范学院
教育技术
系主任郑小军教授(网名晓君)再一次建议我“第一,直面回应‘观点类似’的质疑。第二,继续完善新建构主义,适当时对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做一个比较。一来作为对质疑的回应,二来也是新理论之所以成为新理论,即建构新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教育技术学需要在基本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或许新建构主义是个契机——总要有人斗胆劈出这板‘开山斧’”,才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很快找到了郑教授推荐的西蒙斯的专著《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以及一些相关论文进行学习,发现了很多与我的新建构主义相通的观点,也发现了更多的不同之处,并产生了将两者互相融合的思想,本文就是这一努力的首次尝试。
二、
什么是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又译为连通主义,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来的。[1]其核心思想笔者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
1.
知识观
西蒙斯认为,知识经历了从分类、层级到网络和生态的变革过程,知识能描述但不能被定义。知识是一种组织,并非是一种结构。传统上,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静态的层级和结构,今天,知识的组织主要采用动态的网络和生态。我们原来所持有的知识观――静态的、有组织的和专家定义的――正处于更加动态的、多元化观点并存的状态中。在网络时代,知识就像一条河流,被众多的人创造、传播、挑战、修改、完善、更新、扬弃。因此,西蒙斯引入了一个知识流的概念,认为知识就像输油管中的石油,在网络中循环流动。人类是通过一个具有偏见的、争议性的、错综复杂的、自我纠正的、预先假定的和夸张的网络得到知识。知识由不同类型组成:知道关于(Knowing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to do)、知道成为(Knowing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where)和知道怎样改变(Knowingto transform)。
2.
学习观
关联主义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结点是我们能用来形成一个网络的外部实体。结点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网站、书、杂志、数据库或任何其他信息源。学习的行为之一是创建外部网络结点――我们在那里连通并且形成信息和知识源。发生于我们头脑内的学习是一个内部(神经)网络形成的过程。学习网络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建立的一种(知识)结构,而建立这种(知识)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持续获得经验、以及创造和连通(外部的)新知识。在学习网络内,并非所有的结点都会持续地保持相关性。作为一个智能网络,我们的心智会不断地重塑、调整来反映新环境和新信息,不再有价值的结点会逐渐被削弱。
知识不只是驻留在人类的大脑中,还可以驻留于非人类的器具,驻留于网络,并且技术能够促进学习。决策过程就是学习,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准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连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保持时代性的能力比任何个别内容更重要。连通能促使我们学得更多,“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比“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更重要。换一句话说,如果知识像石油在管道里流动,那么,管道比管道里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内容在迅速地改变着)。在今天的世界里,知识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过时之前,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为此,关联主义提出了知识半衰期的概念。
在网络时代,知识以片段的形式散布于知识网络的各个结点,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这种分布式知识表征的一部分,我们的任务是把这些结点连通与聚合起来。关联主义认为,所有现存的理论把知识处理(或解释)建立在个体进行的学习上,这种理论在现今已经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关联主义主张把某些知识流的处理和解释功能下放给学习网络上的结点,网络化世界经常以自治的方式不断地精练知识、再造知识和解释知识。因此,个人不必评价和处理每条信息,而是要创建由人和内容等可信结点构成的技术增强型个人学习网络。今天的知识需要从认知处理转向模式识别。
3.
实践观
西蒙斯在《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一书的最后一部分,反复引用一些人的话来阐述其对实践的看法。例如“‘不知道’不是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缺乏做。做是知道的一种形式。”“生活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他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具有重要价值的是实施,理论研究将不会脱离实施,哲学家让位于科学家,科学家让位于实干家。仅仅了解知识的变革、明白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实质性意义,除非它能够引发某种行动。然而他在书中提出的实施模型,恰恰是大而全的复杂模型,不符合简约原则,很难操作与实施,因而也无法“引发某种行动”。
4.
创新观
西蒙斯也用少量篇幅论及情感和创造性问题。他承认“我们与知识互动的方式受到情感的影响”,情感影响我们领会知识的能力,它担任我们神经网络的看门人。在情感处于平衡的状态下,逻辑才能存在。创造性是看到“现有思想或概念之间的新联系”,并且建立新的现实的能力,创造性包括构建、改革、创造、解构和再造的能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敏锐地指出“令人遗憾的是,科学家在学习空间内拥有压倒性的声音,而那些艺术家的声音则被忽略了。”他认为艺术家是看到学习魔法的人。这些观点都涉及创新思维的本质方面,可惜他没有在这里再进一步,也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知识创新策略。
三、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的异同
从上面的综述中可以看出,关联主义与笔者提出的新建构主义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两者其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诚如郑小军教授在对笔者新建构主义论文的评论中所指出的那样“之所以出现核心观点比较相似的现象,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连通主义)都是为解决数字化时代的学习问题、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质量而建构的,自然带有数字化时代学习理论的共性”。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是关于网络时代(或称为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理论,他们的出发点相同,但思考的方向不同;研究对象相同,而研究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不同,因而最终提出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也迥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
相似点
1.知识观
关联主义的知识观已如前述,笔者在新建构主义的论文[2]中并未就知识观进行详细的阐述,仅有少数论述涉及到知识观,如“
知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包含应该继承的部分,也包括应该扬弃的部分。人类总体的知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认为知识是相对的、变动的观点,与关联主义有类似之处。
2.
学习观
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前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建构新的个人知识体系。学习应以“我”为主,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开展学习。这与关联主义的“我们获得小的片段并加以混合,进而创造个人理解”、“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或学习需求联系得越紧密,学习的过程越有效”、“学习者必须能看到关联性”、“最好把关联性定义为一种资源或活动与个人需求匹配的程度。匹配得越紧密,潜在的价值就越大”等观点相近。新建构主义不主张皓首穷经式的学习,而主张创造性地学习,也与关联主义的学习就是连通最新知识结点、保持知识的时代性的主张有内在的一致性。
3.
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
新建构主义认为,网络时代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关联主义也认为“知识已经爆炸。我们总是获得比我们所能处理的更多的知识。”
知识以片段的形式散布于知识网络的各个结点,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这种分布式知识表征的一部分。为应对这一挑战,新建构主义和关联主义都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数量会淹没智慧。选择、选择、再选择。知道在知识流中什么是重要的和在明天什么是重要的,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新建构主义则把选择作为该理论的七大关键词之一,同时将“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列入当今教师的五大任务,并提出“
选择要发挥有效避免信息超载作用,应围绕两个中心进行:一个是以个人需要为中心,即选择那些对个人意义建构有帮助的信息与知识;一个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即选择那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信息与知识。”新建构主义认为选择主要依赖于个人洞察力,关联主义也认为“我们需要具有大师那样的技能――对某事物或现象看一眼就能显示出洞察力、识别出模式和发现机会”。
4.
实践观
新建构主义直接论及实践的文字只有一小段,即“对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有效性的检验来自实践,也就是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是伴随着知识的产生而进行的,它对知识进行检验,促进我们的意义建构以及修正错误的知识”。新建构主义还特别重视隐性知识的作用,认为“隐性知识大都源自实践经验”,这些论点与关联主义的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是各自独立建立的理论,新建构主义即使在阐述与关联主义相近或类似的观点时,所采用的概念和话语体系也是不同的。
(二)
不同点
1. 内容与管道
关联主义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网络中的内容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在其中流动的管道。换一句话说就是,知识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网络中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关联(连通)。因此,传统学习理论把知识的处理建立在个体学习之上的做法已经过时,今天连通多于建构。这是与新建构主义最大、也是最根本的不同之处。笔者在提出新建构主义理论的首篇论文中,并没有关于知识内容与管道的论述,但新建构主义的全部主张都是建立在个体学习与建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建构主义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在关联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连通(管道)固然非常重要,但内容(建构)同样重要。因为没有个体对知识内容的建构,连通(管道)就失去了意义。
关联主义有一个重要假设,即知识可以驻留在非人类的器具中,驻留在网络中,网络可以自动对知识进行加工(精练知识、再造知识和解释知识),因此作为个体,不必凡事亲力亲为,可以把部分对知识的处理或解释工作(笔者理解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加工、运用等)下放给网络中的结点,使自己能专注于连通。这种观点也许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可以使我们学得更快学得更多。但西蒙斯没有说清楚,在网络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到底是人,还是非人类的机器或物理网络?笔者认为,恰恰是散布在网络各处的千千万万个个体的人和人类的组织对知识进行了加工、处理和意义建构,而不是非人类的机器或物理网络。非人类的机器和物理网络对知识的处理只占极小部分(如搜索引擎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信息聚合在一起),网络和技术的作用更多表现在为人类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与便利上。没有网络上亿万个人不断向管道里输送内容,要管道何用?
关联主义强调,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就是连通。但到底什么是连通、如何连通?则语焉不详。难道“知道在哪里”、“知道谁”就是连通?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这些从事网络和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应该是最善于连通的人?也就是最善于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乃至创新知识的人?真是这样吗?我们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们每天都在跟各个知识结点(教师、博客、数据库、图书馆、网友、图书等)进行接触,他们真的就能自动生成高效的学习吗?
因此,不仅管道重要,内容也同样重要,对内容的掌握,需要学习者个体对内容本身进行深度加工,包括对碎片进行拆卸、整理、重组,对知识进行创造等等。学习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个体的事情,尽管有技术和他人的参与可以大大加快学习的进度。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创新说到底还是要靠人,而不能单纯依靠机器和网络技术。
关联主义为我们描绘了网络时代知识与学习的一些新特点,提出了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其中不乏深刻的洞见与睿智的见解,但却并未教会人们如何真正学到知识,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关联主义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学习理论,而新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深加工理论;关联主义关心的是学习的外部过程、社会化过程,而新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内部过程、个人化过程。两者完全可以互为补充。不学会关联,我们无法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步伐;不进行深加工,则无法实现知识创新。
2.
学习策略
尽管西蒙斯在其专著中提出“我们怎样装配这些片段?我们分散在整个物理和虚拟世界,我们的知识源是全球化的,并且始终如此。我们怎样把知识寻求活动整合起来?”等一系列问题,但关联主义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提到连通、拆散、重组等词语。而新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出了一整套网络时代的个人化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针对知识碎片化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包括从积件式写作,到个性化改写,再到创新性重构等;针对信息超载提出了个人选择的原则,即“以个人需要为中心”原则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原则;针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提出了“内读法”和“深谈法”;针对各种矛盾观点并存的现象,提出了“包容性思考法”等等。
3.
创新观
前面已经提到,关联主义也涉及了创新的问题,但并不明确与突出。新建构主义是所有学习理论中将创新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理论。新建构主义主张
“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指出在网络时代,学习、应用与创新三个阶段日趋合一,学习就是建构,而建构蕴含创新,创新是学习的最高目标。新建构主义可说是关于网络时代创造性学习的理论。
4. 隐喻
关联主义把学习过程比喻为建立网络,新建构主义则将学习网络比喻为知识银行,把个人学习过程比喻为个人与知识银行之间的互动过程。不同的隐喻代表了对学习的不同理解。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比较参见表1。
表1
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比较
比较项目
新建构主义
关联主义
研究对象
网络时代的学习
网络时代的学习
网络时代特征
学习面临两大挑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选择变得重要。
知识经历了从分类、层级到网络和生态的变革过程。超链接颠覆层级。选择、选择、再选择
知识观
相对性、变动性
相对性、变动性、流动性
学习观
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内容与管道同等重要
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就是连通,管道比内容更重要
实践观
实践是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也是检验知识的标准
生活的主要目标不是知识,而是行动。做是知道的一种形式
创新观
创新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创新是学习的一部分
学习策略
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内读法、深谈法、包容性思考以及选择原则等
无具体策略,主张连通、拆散与重组
关注点
学习的内部过程
学习的外部过程
隐喻
知识银行
网络
四、
走向融合:从连通到创新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是关于网络时代学习的两种可以互补的理论体系。在这里,笔者试图用包容性思考法[2]将这两种理论有机融合起来,使之共同指导网络时代的学习。
1.
各种主要的学习理论的适用领域
西蒙斯在其专著中划分了四种类型的学习。①传递性学习(transmissionlearning),指基于传统观点的学习。学习者被带入一个系统,并通过讲授和课程获得有组织的知识。这种模型对建立领域或学科的核心知识要素是有用的。②自发性学习(emergencelearning),这种学习更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和反思。学习者获得并创造(或至少内化)知识。这个领域对深度学习是有效的,并且能促进创新和高水平认知。③获得性学习(acquisitionlearning),是一种基于探究和质疑的学习。学习者依据个人动机和兴趣,控制、确定所需的知识和主动进入学习过程。④附加性学习(accretionlearning),这种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自然过程。环境的功能之一是使学习者在他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搜寻知识,因此,是生活而不是理论引领着这种学习。我们连通并聚集许多要素和活动,持续地形成和建构我们的理解和知识。
根据上述的分类,笔者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传递性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获得性学习,关联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附加性学习,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适合指导自发性学习。
作为一个个体学习者,我们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各种类型的学习。在学校里,我们经历更多的是传递性学习;在教师和他人的指导下,也会开展获得性学习;网络化世界使我们的附加性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当我们进入一种学习的自觉状态时,会展开自发性学习。传递性学习和获得性学习多属于正式学习范畴,附加性学习和自发性学习多属于非正式学习范畴。自发性学习是学习的高级形式。
2.
连通与建构的关系
按照西蒙斯的观点,我们连通多于我们建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说法也许是对的。但笔者想要指出的是,第一,单纯地强调连通会加重信息超载现象,并导致知识的泡沫化;第二,不建构就不能更好地连通,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①过度连通导致信息超载和知识泡沫化
信息超载是当今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网络上各种信息、知识、观点、技术、理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让我们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按照关联主义的设想,不断更新我们的“连通”,追踪所谓“最新知识”,我们可能也会力不从心。如果我们把连通的领域限定得过小,又会失去西蒙斯所谓“意外发现”的机会。这真让我们进退两难。以教育技术领域为例,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不断要求我们追踪最新技术、试用最新工具、应用最新理论和模式,使我们的许多学生和一线教师疲于奔命、颇有烦言。因为刚刚学会一项技术或工具,新的技术与工具又来了;刚刚掌握一个平台的操作方法,新的平台又取代了旧的平台。我们好像成为了商家的试验田和白老鼠,教与学似乎总是围着技术转。其实连西蒙斯本人也看到了问题,在其关联主义专著中,他指出:“在我们的组织技术和学习结构中,我们经常由供应商控制学习――他们控制工具的整合。这样就造成了工具驱动我们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来驱动技术)的状况。……雇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受所选工具的功能所驱动的。我们希望有多种选择,而工具通常呈现有限的功能。更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常让位于工具。”这就是过于强调“连通”“最新知识”的结果。其实对于教学而言,最新的未必就是最适合的。
过于强调连通,还导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表浅化。如果我们认为“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比“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更重要,那我们就不会认真地消化和吸收知识;如果我们整体忙于追踪前沿,我们就很难静下心来反思和创造。连西蒙斯本人也意识到“生活的美丽总是驻留在忙碌的表面下。我们怎样来鉴赏宁静?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已经越过了沉思和静默,走向浮躁和躁动?我们的人性将会怎样改变?”在书中他还引用Pascal的话说“人的所有问题都源于他未能独自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不知西蒙斯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的理论的矛盾之处?
也许西蒙斯的本意是,如果我们只是进行连通,而不是对所有的信息和知识都亲力亲为地理解和掌握,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但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更好地建构吗?所以为了强调连通而减低建构的意义,为了突出管道而忽视内容的重要,是得不偿失的。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表浅化还妨碍了创新,而没有实质的创新我们只好生造一些无意义的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花样,这带来了虚假的繁荣,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知识泡沫。如果只有广告和营销,没有生产,产品从何而来?如果只有虚拟经济,而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能持续健康发展吗?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有连通,而缺少建构和创新,新知识从何而来?仅仅通过简单的拆散和组装就是创新的全部吗?拆散和重组的确可以导致创新,但也可能产生知识泡沫。知识泡沫化是指知识虚假繁荣的现象,表面上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仿佛商家的商标品牌不断更换,却没有多少实质的内容,或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知识的泡沫化进一步加大了信息的冗余,提高了认知负荷,加剧了信息超载现象。
②建构可以促进连通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关联主义主张学习就是建立网络的过程,就是连通,但并没有很好地阐述什么是连通的真正内涵?如何才能更好地连通?在这里,笔者试着分析一下。笔者认为,连通可以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之别。
从程度来看,有强弱之分。
弱连通
是指“知道在哪里”和“知道谁”;
强连通
,则除了前两个知道外,还包括“知道什么”、“知道怎样”。弱连通有两个可能的走向,一是因为不经常使用而逐渐被遗忘(
失连通
),一是因为反复刺激或主动建构而变成强连通。从弱连通变为强连通,意味着知识流在其中流通的管道变粗变多,意味着不再容易发生失连通。
从方式来看,有主动和被动之分。
被动连通
是因为偶然遇到(听到、看到、接触到)或他人介绍而发生的;
主动连通
是因为个人兴趣和需要而主动寻找到的。被动连通一般产生弱连通,主动连通容易导致强连通。
从性质来看,有直接与间接之分。
直接连通
指与目标结点点对点地连接,
间接连通
则需通过其他中间结点的中介才能连接。
举例说明,笔者在撰写《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文时,并没有接触过关联主义理论,也就是说没有与关联主义相关的结点进行连通。当文章在博客上发表的时候,有读者向我提到了关联主义理论及其创建人,这才第一次建立起笔者这个结点与关联主义在网络中的结点的连通。这时的连通还是弱连通(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关联主义的文章和书籍,知识关联主义的创建者和介绍者是谁)、被动连通(是因为他人介绍的)和间接连通(通过hxqabc和郑小军教授这两个结点)。直到后来笔者产生了对关联主义的兴趣和了解的需要后,开始了查阅、下载、购买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并进行认真研读、摘录、批注、开始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才与关联主义的各个结点建立了强连通(进一步知道了关联主义是什么,关联主义怎样看待知识和学习等等)、主动连通(主动寻找)和直接连通(连通到关联主义的作者及专著)。从上述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知识的深加工(意义建构)是如何促进连通的。如果没有学习者个体对知识本身的深加工和意义建构,弱连通就难以变成强连通。
从脑科学的研究角度来看,大脑是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连接起来的神经网络,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神经回路,外界的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在这些神经回路里循环,并在循环过程中或被增强、或被衰减。神经反射就是建立在这些神经回路的基础之上的。外界的信息刺激如果反复进行,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新的突触联系的建立,形成条件性神经反射(简称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据认为是人类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的对学习者进行重复的外部刺激,以促进条件反射的产生不同,新建构主义主张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深加工)自觉地促进条件反射的产生。而条件反射的产生意味着内外结点之间的强连通的建立。
3. 连通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指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事物的过程;知识创新是学习者在对已有知识分析加工的基础上,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的过程。毫无疑问,连通有助于创新。对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把握,可以节省我们大量重复劳动的时间,给我们新的启发和激励。另一方面,正如知识与创造之间的关系那样,并不总是知识越多越容易创造,有时知识太多反而可能会束缚我们的创造力。当我们头脑里堆满了大量的前人的知识和他人的理论的时候,当我们整天忙着与其他结点连通的时候,我们自己独立思考与创造的空间反而会被压缩。例如,西蒙斯主张,“当我们遇到挑战时,我们访问我们已知解决方案的数据库,寻找相应的模板来解决问题。”,如果这种做法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会让我们的创造力受到伤害。说到底,创新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需要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创新与其说主要来自外部网络,不如说更多地来自内部网络。
还必须指出的是,在网络中(这里主要指互联网和局域网)流通的知识,主要属于显性知识,即能够用语言、文字、符号、数据等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的流通比较困难。而对创新来说,隐性知识的作用往往比显性知识要大。
例如,笔者在进行新建构主义的理论创新时,并不知道关联主义(互联网时代的最新理论),但这并不妨碍创新。笔者更多的是从自己的内部经验和隐性知识中寻找创意。有人问爱因斯坦:“谁能搞出伟大的发明?”他说:“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个怪人对此一无所知,他就能搞发明。”
反过来,创新却能大大促进连通。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在互联网上,我们的个人博客也是一个结点。有些结点可能访问量不大,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连通较少,我们可称为不活跃结点;而有些结点访问量较大,与其他结点的连通较多较频繁,属于活跃结点。这里不考虑娱乐明星们的博客,而只就知识和学术性博客进行讨论。笔者发现有两类博客容易成为活跃结点,一类是知识聚合型博客,这类博客主喜欢转载、引用、介绍某一领域的知识、技术、最新信息等等,起到一个化零为整的作用。读者访问这类博客,能及时获得有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前沿知识;另一类博客属于知识创新型博客,这类博客主喜欢发表原创性的观点、知识、见解、理论等等,也常常会吸引知识流向这里流动。笔者的博客属于后一类。当笔者在博客上发表新建构主义的博文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吸引了500多人次的同行学者和研究生前来访问,和60多人次的转载,说明创新的确促进了连通。当然,更多的博客也许介于这两类博客之间。
4. 新的隐喻
笔者曾在新建构主义论文中将网络比作知识银行,而博客犹如个人在知识银行中的账户,学习者通过与网络的互动来获取知识与创造知识。[2]在这里我们可以对这一隐喻作进一步的引申和发挥。知识网络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个人账户和组织账户构成的,每个账户都是一个结点。作为个人与组织,无不希望通过网络这个知识银行获取更高的收益。以个人账户为例,其组成可分为三部分,①本金,即已习得的知识;②利息,在流通中衍生的知识;③红利,即创造出来的新知识。利息可以由单纯的连通带来,但可能收益不是太大。我们更希望得到的是由投资经营所获得的红利,因为收益较大。在知识银行进行投资经营,是指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与创新,也就是笔者提出的零存整取学习策略中的第三阶段,创造性重构。因此,作为个体学习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与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关系不太密切的领域,采取关联主义的学习方法进行较单纯的连通(知道在哪里,知道谁),而在自己感兴趣或有较强需求的领域则采用新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进行深加工与创造。
这里又涉及选择的问题,这需要洞察力。投资基金与股票需要洞察力,学习和创新更需要洞察力。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结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决定到底是与之发生弱连通、间接连通,还是发生强连通、直接连通?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我们只能对大部分结点进行弱连通、间接连通,而只对少数结点进行强连通、直接连通。洞察力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判断,第一,是否有关?第二,是否有价值?洞察力受知识、经验、情感、信念、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当笔者第一次看到网友提到关联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关注,后来经郑小军教授推荐,我才忽然意识到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关系的重要性和知识创新价值,决定立即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
五、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问题
笔者曾在《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一文中谈到过网络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3]。大多数时候,网络时代的知识都是由许许多多个碎片组合而成的,你往往很难再找到这个碎片最初的发明人,因为网络中的许多人都对这个碎片作出过贡献,以至于西蒙斯在其关联主义专著前面的“致谢”中,不得不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作为主动利用在线方式进行写作的一员,我知道建立在其他人的研究上是多么重要。我尽力引用他人原创性的思想,但这并不是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它不像链接引文数据库那么简单。在确定引用之来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另外,知识的快速发展有时会导致某些方面被忽略。如果你在本书中找到没有注明来源的内容,敬请告知!”这也许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尽管有众多的人对某一知识的产生作出过贡献,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许将成为默默无闻者,人们往往会把大部分功劳归为那个把碎片整合在一起的人,归为能够集知识之大成、例如西蒙斯这样的人。当然,不可否认,这种集大成的人贡献也最大。
当我们从别人的账户中“盗取”信息与知识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注明原创者的贡献。合法地将他人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的方式是进行笔者所谓的个性化改写与创造性重构。而当你的创造性重构获得大家的认同、被学术界所接受的时候,也就是你获得新知识的知识产权的时候。
六、
几点结论
本文经过对关联主义和新建构主义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都属于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外部过程,新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的内部过程,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2. 新建构主义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网络时代的深加工理论。
3. 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更适合指导网络时代的非正式学习。
4. 新建构主义与关联主义的融合是未来网络时代学习理论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西蒙斯著,詹青龙译.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P1-24.
[2]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待发表。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0p9yf.html
[3]王竹立.李克东难题:争鸣与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0,197(2):63-67.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优秀版主
授予优秀版主
优秀会员
授予论坛优秀会员
etthink
管理员
11
关注
462
粉丝
7895
帖子
发送私信
收听TA
Ta的主页
推荐阅读
更多+
232657
优秀微课作品——图像处理
学习策略示例:子弹笔记
教学设计
2025-01-18
教案撰写及教学设计常见问题
教学设计
2025-01-03
出题好玩吗?-数学选择-概率
数学教学资源
2024-12-23
2024-2025学年小教微教学指导
教学设计
2024-11-21
会员达人
更多+
etthink
主题:7895
积分:191324
shuqqqqq
主题:0
积分:119
俞业美
主题:0
积分:97
chenhaiyan
主题:0
积分:134
HanSu
主题:0
积分:78
广告位
信息推荐
更多+
优秀微课作品——图像处理那些事
优秀作品——绿殇之小草
优秀美术微课——画竹
bbc数学故事纪录片下载
中学化学课件模板
想不到QQ影音回来了,特发图高兴一下
多窗口文件及文件夹管理
优秀作品展示——数学奇思秒想系列之乘法趣
优秀微课作品——滴眼药水
相框和蒙版
优秀微课作品:触景生情法的运用-以故宫太
PBL教学模式及发展
最新信息
更多+
[微课-翻转-影视]
优秀微课作品——图像处理那些事
12-08
[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绿殇之小草
12-19
[微课-翻转-影视]
优秀美术微课——画竹
12-17
[数学教学资源]
bbc数学故事纪录片下载
02-18
[PPT课件高效制作]
中学化学课件模板
12-23
[PPT课件高效制作]
设计制作了一个MOOCs课程的模板
01-05
[信息化教学助手]
想不到QQ影音回来了,特发图高兴一下
12-29
[信息化教学助手]
多窗口文件及文件夹管理
03-16
[微课-翻转-影视]
优秀作品展示——数学奇思秒想系列之乘法趣
12-20
[微课-翻转-影视]
优秀微课作品——滴眼药水
06-04
[技友交流]
李鸿章故居
01-20
[技友交流]
柳庄左宗棠故居
01-20
[英语角]
theme和thesis:the词根
01-20
[数学教学资源]
学习几何的意义之一:定位
01-20
[英语角]
aura
01-18
[政治教学资源]
谈判
01-18
[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示例:子弹笔记
01-18
[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示例:精加工策略
01-18
[英语角]
大卫林奇
01-17
[应用方案]
运动摄影是使用运动相机好还是AI眼镜或者可
01-17
[英语角]
词汇与表达:arable-arid
01-02
[技友交流]
李鸿章故居
01-20
[技友交流]
柳庄左宗棠故居
01-20
[英语角]
theme和thesis:the词根
01-20
[数学教学资源]
学习几何的意义之一:定位
01-20
[英语角]
aura
01-18
[政治教学资源]
谈判
01-18
[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示例:子弹笔记
01-18
[教学设计]
学习策略示例:精加工策略
01-18
[英语角]
大卫林奇
01-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