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杨宗凯: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17-6-20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39.jpg 40.jpg 41.jpg 43.jpg 44.jpg 45.jpg 46.jpg 47.jpg 48.jpg 49.jpg 50.jpg 51.jpg 52.jpg 53.jpg 54.jpg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就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创新进行交流。我想分三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交流:
首先我们看一下,技术驱动教育变革。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化、信息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等,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国际化和信息化发生在同一个时间点上,造成了我们信息时代的教育面临快速变化。这里面我点几个方面:一个是人的流动的加快,我们现在出国和进来的学生差不多在50万以上,我们有海外留学生,越来越多,人员交流很大。第二个是价值观多元化。再一个是资源流动的加快,包括刚才斯坦福教授做了很好的报告。最早从公开课到MOOC,发展非常快。再一个是知识增长速度加快。我们今天在学校的所学的内容,出去就没有用了,如果只是传授知识的话,已经不能满足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技术的导入都会引起社会的变革。我们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现在到了信息社会,技术决定了社会的形态,社会的形态决定了我们教育的生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过程。工业社会,尤其是蒸汽机和电力的发明,带来了一个是标准化,一个是流水线,这种社会形态,给我们带来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教育,所以我们出来的人才几乎都是同质化的人才。到了信息社会,我们就发现,工业社会的教育生态,跟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需求,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它不仅仅是需要知识,它更需要的是能力,就像斯坦福大学教授刚才所说的,开放教育的目的一定是能力先于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那么我们必须对工业时代的教育生态进行重组和再造。那么形成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生态,建立新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系统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重要使命,我们要构建信息社会的教育新生态。
那么具体反映在教育来讲的话,21世纪需要的是构建这样一种彩虹桥,我们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需要他具有养成培育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尤其对我们国家来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能力,能力先于知识,所以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所具备的信息素养,信息媒体技术的能力和信息的素养。那么面对这个彩虹桥,我们工业社会的体系是撑不起这个彩虹桥的。大家知道,我们工业教育的体系,仍然以教室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怎么能撑起这个彩虹桥,撑不起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创新,要形成重组和再造,构建新型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体系。这就要融合信息技术和智慧环境,再一个要以学为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更要以学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标准要以过程评价为主,要建立这样一个生态,我们叫做教育支撑体系,才能够撑起来我们未来社会的彩虹桥,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技术改变教育。
第二个方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因为我今天能获得这个奖,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们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之一,主要是培养教师的一所学校,成立于1903年,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学校要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大学。首先21世纪,我经常说基础教育是最最重要的,我们老喊创新创业,好像是高等教育的事情,大家一定要清楚,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到了大学,给他上几个创新的课,做几个实践,就能创新创业了?他的能力是远远不足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觉得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大家一定要清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非常明确的表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由它的教师水平决定的,所以教师水平决定国家的教育水平。所以怎么来培养未来的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是工业化的支撑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必然会对我们的基础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也是这样一个轨迹,培养出工业时代的基础教育体系。我们首先从理念来进行变革。
我们学校提出来了“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理念。所谓“两翼”,一个是信息化,一个是国际化。我们提出“三四三”培养原则,我们教给我们未来的老师,我们未来的学生,我们不仅仅是老师,我们有三分之二学生都是非师范教育。对于我们未来的学生,一个是三生教育,教和育,一定要育,第二个是4C能力,能力先于知识,第三个是3S素养,3S的能力,在信息化社会是必须的,我记得当时杜部长有一句话,新时期如果不具备这种素养,就是新时期的文盲。
第二个,我们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一定要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过去主要是授课,传授知识,老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新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师更多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导学者,是资源开发者,也是教学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仅跟老师学,还要跟着资源学,跟着MOOC学。我们讲开放的教育,跟外面学,我们老师讲得好的多得是,我们鼓励学生向社会学习,向MOOC学习,向其他的机构学习,而且要向他的同伴学习,我们特别提倡对等层的学习,到大学对等层的学习十分重要。
所以我们从2013年开始实施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基础跟专业知识相结合,而且是过程评价为主。我们开展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实施一系列改革,但是这个改革是非常艰难的。首先我们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这个时候存在一个大的问题,你把时间还给学生,老师他就有想法,我的工作量怎么办?等等一些,而且他的课堂难度也会增加很多。
第二个是重构教学环境。我们认为现在的教学环境无法支撑起这个彩虹桥,我们必须创造新的教学环境,我们提出三空间的教学体系,就是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加社交空间,实际上就是两个空间,一个是物理空间,一个是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分为两个,一个是资源空间,一个是社交空间。因为我们更多体现老师的学习,还有对等层的学习,在华中师范大学,人人有空间,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空间,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
所以我们构建了三空间融合的教学环境,学校每年拿出三千万,来改善我们的环境建设和办学条件。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华师大的一些教学案例,这是我们投入九万平方米,建立一个新型综合教学楼,全数字化的教学楼,年底封顶,明年启动。整个构造是以学生为中心。
另一方面,就是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
随着传统的资源跟信息技术的导入,我们会形成不同的新型的资源,包括MOOC课程,题库、案例库,有很多视频,我们在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去实践中搞了很多视频、微课在线的辅助教材,而且通过在线辅助教材,跟大数据进行有效的结合。
经过这几年的推进,我们已经自建数字化资源有700多门,所有必修课全部上网,而且引进了大概几百门课程。我们开不出的课程没有关系,我们派助教,我们引进别人的课程,因为你逐渐要成个性化学习的环境,资源不够是不行的。
所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有800多门必修课全部上网,我提出来,必修课不上网的话,老师不准开课,这个给老师很大的压力,反过来老师采用这种方法,他自己获益。我们的胡亚敏院长,20多万人在她的课,她的课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门课,也逐渐形成了MOOC。比如说这个年轻的田媛老师,一个副教授,她现在的粉丝达到20多万,痛苦是痛苦,痛苦之后也有甘甜,老师得到很大的收获。
再一个是变革教学过程。
变革教学过程,我们就是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建立混合。因为我们现在有两个空间,原来只有一个物理空间,现在我又有一个虚拟空间,这两个空间加起来,不是简单的加法,更重要的是融合,是化学反应。所以这种反应的话,就是混合式教学,我们线上线下结合,实体、虚体结合,正规学习与非正规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混合式教育,是教学过程一个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流程的再造。我刚才说教育方式,我们要再造,所以课前、课中、课后,要进行流程的再造。
但是我们这个还是比较难的,实事求是跟大家讲,我们混合式课堂只能做到15%,今年的指标,我们想做到20%。整个翻转也好,混合式课堂也好,我们希望能做到20%,目前这个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第六是创新评价方式。
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这是我上任以后新成立的部门,就是利用大数据,对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实时采集。包括在线课堂的,线上线下评测,有统计,也有实时数据。
从技术上来讲,我们学校已经可以做到实时跟踪到每一个课程、每一个课堂,进行质量的监控和评估。
再一个是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对师范大学来讲,这是我们的特点,所以我们像斯坦福大学一样,要建立开放教育,学生在六年时间完成他的学位,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来进入。我们培养老师,也要开通这种模式。我们几年前免费师范生,温总理实施的免费师范生计划,我们采用“4+2”模式,职前职后都打通。尤其四年在信息化环境当中学习,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进入职业以后,进入硕士,这些学生全部要进入专业硕士的学习。所以这些学生,在职后两年,基本上全在网上学习,只有暑假来到学校进行面对面教学。所以我们80%都是在线上,而且发教育硕士的文凭。我们现在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还在试点,我们继续教育学院招网络学生,出来一定加个括号,网络学生。我觉得学习方式都在变化,斯坦福大学后面一定不会后面加个网络,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是要加括号呢?所以这种模式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再一个对教师来讲,要协同育人,连接教育,今天的主题就是连接共享,连接才能协同育人。我们把学校作为象牙塔,实际上你作为不了象牙塔,你一定要建立协同育人的方式,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所以我们构建了UGBS的方式,就是学校、政府、企业和我们的实习学校,进行互通互联的育人模式,来培养未来的老师。
另外我们建立了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我们六所师范大学,现在有一万多名师范生,六所大学进行学分共享,课程互认。但是只是小集团互认,我也期待国家尽快出台学分认证、转移、积累的标准,来推动更大规模的学分互认,来真正实现我们所说的连接与共享,实际上技术完全做得到,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标准。
另外,我们派我们的学生去两岸四地,我们现在建立了两岸四地的师范联盟,这是在武汉发起的,当时我刚做校长。我们现在有十几门课在两岸四地开始共享,我们华师两门课进入到台湾大学,台湾大学也进入到华师。我们学生80%的时间是在线上学习,20%的时间,台湾的教授必须到我们学校进行授课,包括我的老师也要到台湾师大授课,这就加强了人员流动,这种模式我们还要继续扩大。
第八,提升教师能力。
我刚才说了,老师的角色要发生极大的转变,我们是培养老师的学校,那么培养老师的老师,面临这种挑战和变革,他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要转到新的老师的新的角色,这对他们是极大的挑战。为什么我说这个翻转率,我的混合课堂率只有20%,到今年底,等到五年,这就是一个利益再造。因为老师们,从理念,从他的行为,从他的惯性,以及从分配等等这些方面,他都有一种……我们刚才说网络对教育是革命性的,你想你在革传统的命,那个传统反过来的力量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能力培训,不是说你是教授,你就会上课。可能在工业化社会里面你是会上课,但是在信息化社会,你需要不断的职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我们每年派20名老师到美国进行培训。经过五年,现在有100个种子教师,100个种子教师一带十就是1000个老师。
最重要的是营造教学文化。我们要固化改革成果,这些改革成果一定要固化,要形成新的教学文化。所以我们设立了教学创新奖,启动了教学节。一个大学里有很多节日,我们有文化节、科技节、运动会,为什么没有一个教学节?所以我发布了教学节,我们教学节就是全体老师,特别是教育创新者的节日。所以在去年,我们第二届教学节,陈宝生部长到学校进行考察,对我们学校进行了非常好的肯定,指明了方向。
第十,促进科教结合。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就像斯坦福大学,很多的理论规律是不清楚的,大家都在探索,都在刚刚开始。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专门的跟教育有关的大学,一定要研究它的规律。所以我们也很有幸。我们建了两个国家研究基地,一个是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有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个工程实验室,我们非常有幸,也跟清华MOOC进行合作,慕华科技也是我们重要的组成单位。另外我们成立了教育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信息化时代的规律,把教育学、管理学整合起来。这是我们地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我们一起来做这么一件事情。
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未来教育规律。我们每年对教育信息化有上千亿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它产出效率有多少?如果没有规律的投入很多,产出的效率是要打问号的。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几点体会和展望。
体会1:教育信息化这件事情是有阶段性的,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没有走就会跑,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确实到了,中国的教育要尽快的从应用阶段走到慕课变革地阶段,这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教育很重要的使命和挑战。对于我们信息化发布的前五年,现在总体上评估是处于应用阶段。也就是说,我们仍然是工业化的体系,信息技术在应用,如果我们不变革,不转轨的话,是很危险的。你的学生面临着人灌加机灌,我们怎么变道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说要超越和跨越,一定是变轨超越,不是弯道超越,我希望中国教育从应用阶段,进入到融合和变革阶段。
体会2: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化”。化就是重组与再造,包括组织的再造、教育体制机制的再、教育流程的再造。它的核心、它的难点、它的挑战、它的革命性就在于利益的再造,先进的生产利益和传统的生产利益之间的博弈。我觉得“化”的难点在这方面,也是重点。“化”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更欣赏第二个定义,就是转变。更重要的是改变教育的结构,从结构来产生教育变革的动力。所以“化”的内涵,就是改革,就是重组,就是再造。
体会3: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生态,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再造,所以这是我觉得,一个副手很难做,我做过副手,我搞过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我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教学、来运用没问题,但是你要进行整个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再造,我觉得这是一把手工程。
体会4: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国家的战略选。今年召开教育工作大会,要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年规划,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的目标就是重构教育新生态。我们这个新生态就是要实现差异化的教、个性化的学、智能化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精准化的科研,这该是我们教育今后的目标。
当然,今天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最近刚出来几篇文章,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
所以最后一个总结,我作为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大数据中心的主任,我就是要发展未来教室,改变环境,改变整个育人的环境;作为师范大学的校长,我要培养未来的教师,这是我的使命与责任。作为当时专家组的组长、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的组长,现在专家组的成员,我有义务来通过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国的教育。谢谢大家!

42.jpg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2粉丝

7840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