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信息技术与教材结合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袁水妹smile 发表于 2016-12-21 15: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地理课要走出以往落后的教学形式,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到这一变革中去,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了解新的思想观念,掌握新的技术,使自己迅速具备和确立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能把它们熟练合理的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的探索与发展,也成为了地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我就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说说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强大的动力,他能促使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信息技术对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具有独特作用,在课堂引入情境中,可以用多媒体地理图片、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创设地理环境情境,也可以用一段简短的录象配以音乐、解说来创设地理课堂情境。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可以放一段动画,演示行星运动,以录像演示彗星运动,撞击木星等。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地理事物具有形象特点,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现形象生动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一些人文景观,以图片、动画等提供一个展示形象的平台,让学生感知到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通过观察、注意,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通过思考、推理,判断地理环境特点、形成原因。如在讲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节中,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出国内外各种航天器,美国“阿波罗”登月图片,我国“神舟”飞船图片,宇宙垃圾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宇宙探索、开发的新成果、宇宙环保的重要意义。
第二、利用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
地理与很多科目不同,需要大量的图形。一方面,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都是需要通过地图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图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记忆。
  就第一方面而言,比如第六章第一节介绍亚洲的自然环境,在讲解亚洲的范围时,为了指出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就需要如书本第2页的亚洲范围图。这个图是书本上已经提供的。但是第九章在介绍拉丁美洲时,并没有相关的图可以明确展示拉丁美洲的范围,以及与南美洲的区别。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采用PPT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而不是单纯的给出几段枯燥的文字解释。学生在回顾到这段内容时,也会在脑海里投射出同样的画面,帮助理解。
  就第二方面而言,例如在讲解第七章第一节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时,仅依靠课本上的几幅图告诉学生“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不具有说服力的。同样,“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也需要以更多的图片来展示。从而即可以通过对比,体现出日本文化现代与传统想冲击的特点,又可以类比反映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和借鉴的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地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摄像机、电脑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演示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板块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地图”是地理学中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及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集视、听、说为一体,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鼓励他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情境中实施个别教育,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地理信息的密度,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取自信,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能展示些抽象的、微观的现象,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热情,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课中,过去只由教师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抽象地讲解,但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很难理解和接受,结果事倍功半。现在使用计算机模拟地球运动的变化过程,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同时用音乐、动画和语言显示的不同阶段,把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统一在一起,使学习的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学生一看就懂,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第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色彩丰富和图形多变的特点,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处理,使其突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要求地理教师深入研究、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取要点,简洁表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道理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降水”这一课,是中国地理的一个重点。这一课的重点是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特点。难点在于季风活动与雨带移动规律及与降水量的关系。在上这一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我国降水量为什么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这个降水分布成因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影响我国的两类夏季风”化文字为图像,化“静”为动。通过师生简短的问答,学生很快明确了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在讲“夏季风的进退、锋面雨的形成”时,“冷暖空气交锋形成锋面雨”以动画形式出现。我解说: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暖湿气流上升→降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通过动画,学生明确了我国东部的降水多为锋面雨,各地雨季跟锋面活动有关。紧接前面锋面雨带,出现“雨带的移动规律”动画。强调雨带是移动的,移动是有规律的,冬夏季风活动导致雨带推移,使各地先后进入雨季。第四、实现地理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地理知识的更新和转化速度。如:“地球公转”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挂图或在黑板上画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讲清楚,关键之处是地球绕日公转涉及空间、时间的变化,学生在现实中无法看到太阳照射地球的全貌。为使变化过程全貌展示出来,首先制作放置的投影片的叠片投影,另一张底片是地球经纬网图,第二张是夜半球及太阳光束的旋转片叠加在底片上,通过旋转使太阳直射点来回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直观、形象地表达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动态地从正面、侧面、反面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情况,就象从宇宙多角度看到地球一样、这种形象直观的画面,弥补了教师语言讲解和挂图的不足,突破了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之前,先要弄明白这堂课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所选用的多媒体课件能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还需要采用哪些传统的教学手段相配合。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准确把握使用多媒体的良好时机,处理好多媒体和黑板、粉笔、普通教学用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要有适当的课堂讲解、板书、师生交互和学习反思过程。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综合考虑好如何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功能,灵活地调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强化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信息技术支持的地理教学可进行多样化地理教学信息的传递,提供多种地理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是便捷地获取、存储、处理地理信息的工具。掌握和会使用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