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关于李克东难题讨论:博客对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09-8-30 15: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br><br>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br><br>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br><br>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br><br>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博客对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精彩评论13

正序浏览
etthink 发表于 2009-8-30 15: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克东难题之一:<br>为什么教师博客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br>&nbsp;教师博客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br>这个问题至少可以分解为这样几个“子题”。<br>第一、教师博客缺乏思想碰撞,是否有教师个体或者教师群体的主观因素?<br>第二、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博客这种媒介本身是否存在某些局限性?

              <br>对于第一点,我们应该结合中国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来看,教师群体有时间利用博客互动吗?<br>教师群体习惯于这样互动吗?教师群体知道如何高效地利用博客进行思想碰撞吗?<br>当一个群体忙得无暇思考的时候,会有思想的碰撞吗?<br>退一步讲,那些写博客和读博客的教师利用博客开展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的情况又怎样?<br>李教授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写博客的和不写博客的教师们深思。
<br><br>对于教师博客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中山大学的王竹立老师认为,这“可能与博客的性质和功能的局限有关,博客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 。<br><br>我认同王老师的这个说法,但是又产生新的疑惑:BBS想必比博客更擅长于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BBS,人们之间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就会必然地发生。<br>可见,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br><br>&nbsp;李克东难题之二:教师博客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
<br>
              这几年,在我国教师群体中博客的确发展迅猛。可是,教师博客究竟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这倒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鼓励教师使用博客的时候,一味地强调使用博客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显然,只关注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李克东难题”给如火如荼的教师博客群来了个当头棒喝,虽然我们用无法三言两语回答问题,但恐怕也不能由此就认为教师博客没有解决任何教学问题。<br><br>对此,王竹立老师的看法同样值得深思。他说,“假如我反过来问:我们每年发表了上万篇教学研究论文,到底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恐怕也不好马上回答,也要具体就某篇文章涉及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

              王老师的说法固然是有其道理,但是,教师博客究竟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追问。<br><br>也许,我们无法直接回答教师博客解决了什么问题,但是间接地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影响吗?<br>对教师的隐性知识的分享有帮助吗?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有促进吗?<br>这远非一个YES或NO那样简单的问题。李克东教授的问题,也许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给出见仁见智的具体答案,真正的意义在于呼唤对教师博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br><br>因为,有教师博客存在,我们永远就无法回避李克东教授这样的追问。

<br>李克东难题补充:为什么许多一线教师不乐意写博客?

              在过去的几年间,利用应邀到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学术报告、研讨交流的机会,我不遗余力地给许许多多中小学一线教师推广博客的应用,介绍如何利用博客开展教育叙事,探讨博客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br><br>在为供职学校的全校教育硕士上公共课时,我也热衷于谈论这个话题,甚至曾几次要求选修公共课程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师利用博客提交课程作业。而事实上,能够真正坚持下来的教师硕士和一线教师,实在少得可怜。绝大多数教师后来都相继放弃了“写博”。<br>于是,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一线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老师最终放弃了博客?
<br><br>不久前,应邀为一所中学所做培训活动,我随机对其中23位教师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要求他们罗列出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不写博客的原因和理由。

              <br>结果,对这些教师的调查发现,一线教师之所以不写博客,主要理由包括:

              没时间;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睡眠,没有时间去写;博客的内容对自己作用不大;不想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想法,习惯纸质版日记,没有习惯和毅力坚持;真实的东西难以表达;教育问题的敏感性;教师群体是比较封闭的群体,不愿外露;有点懒;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没有感受到博客的好处等等。

              仔细揣度这些原因,多多少少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其他的、深层次的根源吗?

              关中客将这个问题,就留给读者诸君吧?!



              <br><br>注释:本文系作者为《远程教育杂志》撰写的随笔文章,即将刊发在《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楼主| 曹殿波 发表于 2009-8-30 2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教育博客深度互动的因素分析
教育博客深度互动的概念是李克东教授提出来的,在此以前也有学者提出过积极互动对教育博客发展的影响,遗憾的是没有深入挖掘。目前的教育博客也存在这不同程度的互动,只是深层次互动和深度互动相对缺乏。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进行深入分析。
<br><br>(一)主观因素<br>&nbsp;1、深度学习——深度互动的前提
这里说的深度学习主要指博客读者对博客作者所撰写博文的深入领会、思考、分析、评价、批判等深层次认知加工活动。在已有的互联网阅读研究中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据,那就是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给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习惯,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蜻蜓点水”式的网络学习。教育博客已经形成了比较庞大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体系,自身信息量有限的读者很容易被淹没在这片信息的海洋,而导致难以实现博文的深度学习。可以预见,没有对博文的深度学习是无法形成深度的互动的。
<br>2、合作学习的意识——深度互动的动力
对于读者来说对博文进行了深度学习就意味着他就一定会和博文作者进行深度互动吗?并不尽然。继续挖掘,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是我们的合作学习意识在作祟。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独立、竞争式的学习,这种习俗之弊让我们把一种高效率的合作、共赢式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经常性的拒之门外。如此这般,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同行,也没有“同病相怜”的难友共同面对,最终让曾经雄心勃勃的博客们“偃旗息鼓”。
<br><br>3、信息素养——深度互动的支撑
这里把信息素养列为影响教育博客深度互动的因素之一,表面看起来有点似是而非,这是因为我们对信息素养的缺乏全面深刻理解而造成的。提到信息素养,我们一般会把它与信息技术、信息能力等概念混淆。笔者认为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认为它是一系列技术以及利用这些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变换等的能力,它还应该包含对信息的运用、评价与创造的意识和行动。信息时代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共同缔造信息,共建学习环境。人们也必须有意识的积极参与到信息缔造与学习环境共建的活动中。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br><br>(二)客观因素
<br>1、设备
这个影响因素是最客观的,目前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还没有达到人手一机的水平,即便是在大学里也是如此。计算机硬件资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和同学们撰写博客的热情。我们不能期望大家经常抽时间到网吧里边写博客、看博客、评论博客。<br>&nbsp;2、时间
无论是写博客还是通过博客学习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足,有时间来撰写博客。而对于中小学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有各自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肩负着保证和提高学校升学率的重担。对于中小学的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课业繁重,更加难以保证利用教育博客进行学习的时间。<br>&nbsp;3、氛围
在关于学习风格的分类里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划分说法,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同样具有这样的学习风格特点,有一部分同学希望在网上找到一种共同学习的氛围。然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现状,在网络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案例不多,更多的人在网上延续着“单干”式学习。

<br><br>注释:作者撰写的教学反思,即将刊发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12月或2010年1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评

个人觉得发现一个问题就将之冠以某某难题似乎不妥。 所谓教育技术圈,我想在这种事情上作用真的不小。 何克抗教授的贡献远远大于这些人,人家也从来没有说什么何克抗什么什么之类的问题。 纵观教育技术界,学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8-16 15:41
共同努力,让教育技术走上康庄大道!
欢迎光临我的主页:www.xxhjy.com
杨之藏 发表于 2009-10-23 1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确实很有必要哟!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玛施玛珞 发表于 2009-11-22 19: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老师的思维全面。管理博客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间老师提到的也都想过。只是没办法条理化出来。恍然大悟啊。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laolaotang 发表于 2010-1-4 11: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克东的难题真可称得上难题吗?有点广告炒作的嫌疑。不过提出来让大家有个东西聊聊倒还行。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dolphincat 发表于 2010-12-11 23: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的老师很多其实也很忙,要做项目、搞研究,恐怕真大学推行博客效果也不会好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utkfan 发表于 2011-4-30 1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克东的难题真可称得上难题吗?有点广告炒作的嫌疑。不过提出来让大家有个东西聊聊倒还行。laolaotang 发表于 2010-1-4 11:25

+1。

我觉得他是在挖坑
教育科技论坛 http://tech-discussion.com/
utkfan 发表于 2011-4-30 11: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客能做什么,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知道思维也是有层次的,比如布鲁姆的分类。如果触动的低级的交流,对个人提高帮助不大。

博客确实体现了互动,观点分享,但这离解决什么问题还离得很远。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行之有效的协作,leadership,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推广。

你总不能说,哈佛斯坦福的学生在食堂吃饭,大家聊天,然后各种信息交换,沟通,蹦出思想火花,出现N多的 idea,你看这种交流一百年来解决了什么问题?
教育科技论坛 http://tech-discussion.com/
utkfan 发表于 2011-5-25 20: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尼古拉斯·卡尔的《阴影: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做了什么》,又有了新想法。<br><br>卡尔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纸版印刷 vs 网页印刷)也许这正是博客讨论不能深入探讨的原因?<br><br>&nbsp;Nicholas G. Carr. (2010).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NY: W.W. Norton &amp; Company. Inc.

更多,见
<a href="http://tech-discussion.com/viewtopic.php?f=17&amp;t=410" target="_blank">http://tech-discussion.com/viewtopic.php?f=17&amp;t=410</a>
教育科技论坛 http://tech-discussion.com/
ThinkQuest 发表于 2011-8-16 15: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殿波 发表于 2009-8-30 21:28
影响教育博客深度互动的因素分析
教育博客深度互动的概念是李克东教授提出来的,在此以前也有学者提出过积 ...

个人觉得发现一个问题就将之冠以某某难题似乎不妥。
所谓教育技术圈,我想在这种事情上作用真的不小。
何克抗教授的贡献远远大于这些人,人家也从来没有说什么何克抗什么什么之类的问题。
纵观教育技术界,学痞、学官、学商、学盗多矣~

点评

说得对呢,这些人对ET到底做了多到贡献,他自己都清楚,动不动就相互吹捧,戴高帽子。这样的人太多了,才会有本领域内一片怨声载道的现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今,这些到处发表论文、到处作报告的专家们动不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8-17 19:46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http://blog.sina.com.cn/thinkquest
红筹 发表于 2011-8-16 19: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技术领域中的"XXX难题",即所谓的扯淡,一个古老的话题怎么又有了新的探讨?博客,不过一个工具而已,在做教育技术研究尤其是做教师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只是一种手段,它不过为教师进行教育反思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往往有些人会将其本末倒置,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手段,却忽视了研究目的的初衷。用了得到效果什么了,没用又失去什么了?不能为了做研究强迫教师使用博客。

点评

立广兄说的对,我也一直对这个提法嗤之以鼻,人家李约瑟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到晚年提出了李约瑟难题,难道姓李都可以称之为难题吗?试问某君做了多大贡献,当个博导就厉害了?就能提这种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8-16 20:31
做好自己!
ThinkQuest 发表于 2011-8-16 20: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筹 发表于 2011-8-16 19:08
教育技术领域中的"XXX难题",即所谓的扯淡,一个古老的话题怎么又有了新的探讨?博客,不过一个工具而已,在 ...

立广兄说的对,我也一直对这个提法嗤之以鼻,人家李约瑟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到晚年提出了李约瑟难题,难道姓李都可以称之为难题吗?试问某君做了多大贡献,当个博导就厉害了?就能提这种东西了?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http://blog.sina.com.cn/thinkquest
breakmachine 发表于 2011-8-17 19: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Quest 发表于 2011-8-16 15:41
个人觉得发现一个问题就将之冠以某某难题似乎不妥。
所谓教育技术圈,我想在这种事情上作用真的不小。
...

说得对呢,这些人对ET到底做了多到贡献,他自己都清楚,动不动就相互吹捧,戴高帽子。这样的人太多了,才会有本领域内一片怨声载道的现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今,这些到处发表论文、到处作报告的专家们动不动就是“什么难题”?也不想想,无论是电教也好,还是现代ET也好,搞了这么多年,对业内还是对外界均无所建树,请问这是“李克东难题”还是“黎家厚难题”?

点评

是啊,我个人觉得何克抗教授现在做的事情我非常佩服和崇敬。其次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翻译的国外学术著作。至于说北何南李我则不以为然。  发表于 2011-8-17 21:30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2粉丝

7857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