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考研试题

[复制链接]
csh1234 发表于 2009-5-9 2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曲阜师范大学07
1、        教育技术学2、教育系统设计3、课程开发
4、EPSS 5、形成性评价6、系统方法
二、简述题(8各小题,每小题9分,共72分)
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2、简述1978—1996年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情况。
3、简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4、简述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5、简述迪克-凯瑞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方法模型。
6、简述学习档案评估的基本内涵
7、简述加涅的九段教学法。
8、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分析学习者的那些信息?
三、论述分析(3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述评你登陆的国内外教育技术网站,并分析网站与教育虚拟社区的不同之处。
2、谈谈你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3、运用所学教育技术学原理分析下面的观点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0题,计40分)
1、建构主义2、混合学习3、过程学习4、概念图
5、质的研究6、教学系统设计7、陈述性知识8、教育技术
9、任务分析10、电子学档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10题,计60分)
1、简要阐述远程教育的特点。
2、信息化教学有哪些特点
3、简述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
4、简述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
5、说明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6、以“教育技术”概念为学习主题,编制两个教学目标,分别用以描述言语信息能力与态度层次的教学要求。
7、请分析策略性知识与智慧技能的教学设计的相似与不同点。
8、简述发现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及其使用范围。
9、进行学习者分析时,应该收集哪些信息?
10、简述系统化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的分析的过程。
三、论述与设计(第1、2题各15分,第3题20分,计50分)
1、试述计算机媒体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请紧密结合信息化环境的特点。论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过程。
3、结合加涅对教学事件的描述,设计一个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案例(学科自选)
05年
一、        写出以下英文简写的中文意思,并简单解释其含义。(每题2分,共10分)
1、CAI
2、PBL
3、EPSS
4、ARCS
5、WBLE

二、解释以下术语(每题4分,共32分)
1、教学系统设计
2、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
3、认知结构
4、教学策略
5、过程技术
6、电化教育
7、多媒体技术
8、远程教育
三、简要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要点。
2、简要归纳“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
3、列举影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因素。

4、解释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
5、简述现代认知结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
6、简要说明教学媒体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7、试析教学评价多元化。
8、试述迪克-凯瑞(Dick.W&Carry.L.)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四、详细论述以下问题。(每题15分,共45分)
1、论述加涅(Gagne.R.M)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看法。
3、比较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和目前正在讨论的AECT2004定义的异同。
附AECT2004定义(讨论稿):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二、        上海师范大学
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教育技术学
重要提示:考生将所有答案写在答案纸上,本试题上的任何标记不作判卷依据


一、概念解释
1、信息化教育2、信息3、问题教学法4、教学设计5、课件
6、blog 7、教育主题网站8、绩效技术9、教育实验研究10、概念图

二、填空题
1、网络课件的特点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四个能力纬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混合学习的三个纬度_____、 ______、______ 。

4、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_____、______、______。

5、webquest教学设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三、简答题
1、根据双向传播模式的原理说明怎样进行有效的教育信息传播.

2、简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步骤.

3、什么是信息素养?

4、简述网络远程教育的基本模式?

5、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6、以人为本信息化教育管理因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


2、根据下面关于“知识产权”的短文设计英特尔未来教育教案。
参与人数 1金钱 +30 收起 理由
etthink + 30 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金钱 +30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csh1234 发表于 2009-5-9 22: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习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习笔记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重要名词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共识:
。以学习者为中心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
。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
。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
。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体现在:
一、传统的学习观念是基于“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观念,基于这种观念,知识被视作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可靠的;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客观世界的现实映象。而建构主义则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中的意义;于是学习过程是知识建构。
二、区分了知识与信息(或者说区分了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信息(简单知识)是稳定的、自足的、结构良好的、客观的,而知识(特别是复杂知识,是以智慧的高度看待的知识?)是不稳定的、开放的、结构不良的、主观的。简单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可以以某种方式捕捉到、记录下来、可以积累、加工、储存、分配,可以分割,可以以语言和符号明示,可以以现成方式打包并加以传递;因而,教学就是对这种简单知识的传递、传授、传播,而学习就是对所教知识的复制与同化的过程。而复杂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总是和认知者相关,与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孜孜不倦的求知过程相联系,因此,知识总是包括认知者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情境脉落,因而,知识难于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的,掌握这种知识需要掌握组织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
三、另外,知识同时具有个人与社会两个维度(以上观点似乎只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但是建构主义者同样认为知识具有社会这个维度)。
四、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情境中完成(是针对复杂知识不能以孤立方式掌握而提供解决办法,在情境中建构知识,而不是其它形式的传递过程)。
五、知识还具有默会性,可以区分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
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思考与练习题
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具有方法论性质,并且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理论,推进实践。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三类:
(1)哲学的方法,如
(2)一般研究方法
A)质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
B)量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测量法
C)综合的方法,如软件工程的方法
(3)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课堂信息分析法
3、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
答:按ATEC’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个规定性的一般性定义)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学习过程(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人力和非人力的一切可资学习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包括五个范畴: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和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4、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答: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系统科学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科学对教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遵循整体原理,教学系统设计应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教学四要素的关系,成功的教学系统在于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再比如,遵循有序原理,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且能提供一个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即远离平衡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系统的有序发展。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的归纳。由于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某种视角)上说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认知主义(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者为中心、主动的、意义建构、协作、情境、资源)。学习理论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对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教育技术的     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着眼于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习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5、请谈谈你对因特网的出现及发展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因特网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正得到飞速发展,这种数字化的媒体被称作第四媒体,第四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它与前三种媒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这些都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
早期的传播理论中的7W、六阶段、四律都是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形成的,而在信息极端丰富、交互及媒体呈现的手段同样极端丰富、观点意识形态多元共存共享的现代信息社会,早期传播理论中的许多原则都受到了冲击,有些冲击甚至涉及本质,如信息传播的PUSH与PULL的问题、信息源与受众群的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的同时又都是信息获取者)等等
6、请你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答:“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空间,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为一个混沌系统,其运动过程要受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混沌系统规律的影响,因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必然会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再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楼主| csh1234 发表于 2009-5-9 22: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物质工具,它往往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或者幻灯、投影、电影、视听器材、计算机、网络、卫星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表现出来。无形技术既包括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策略 、方法,又包括其中所蕴涵的教学思想、理论等。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传播理论的7W、六阶段、四律: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 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为什么Why、在什么情况下Where),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结构论和信息加工论,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要设法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认知主义的认知结构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共识:①以学习者为中心②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的学习者的主动性③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既包括对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也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④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化行为,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⑤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⑥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体现在:
  一、传统的学习观念是基于“世界是客观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观念,基于这种观念,知识被视作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有关世界的知识是可靠的;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客观世界的现实映象。而建构主义则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中的意义;于是学习过程是知识建构。
      二、区分了知识与信息(或者说区分了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信息(简单知识)是稳定的、自足的、结构良好的、客观的,而知识(特别是复杂知识,是以智慧的高度看待的知识?)是不稳定的、开放的、结构不良的、主观的。简单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可以以某种方式捕捉到、记录下来、可以积累、加工、储存、分配,可以分割,可以以语言和符号明示,可以以现成方式打包并加以传递;因而,教学就是对这种简单知识的传递、传授、传播,而学习就是对所教知识的复制与同化的过程。而复杂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总是和认知者相关,与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孜孜不倦的求知过程相联系,因此,知识总是包括认知者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情境脉落,因而,知识难于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不可能以现成的孤立的方式掌握的,掌握这种知识需要掌握组织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
三、另外,知识同时具有个人与社会两个维度(以上观点似乎只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但是建构主义者同样认为知识具有社会这个维度)。
      四、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情境中完成(是针对复杂知识不能以孤立方式掌握而提供解决办法,在情境中建构知识,而不是其它形式的传递过程)。
      五、知识还具有默会性,可以区分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是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思考与练习题
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看法。
答: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具有方法论性质,并且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理论,推进实践。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三类: (1)哲学的方法 (2)一般研究方法A)质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   B)量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测量法  C)综合的方法,如软件工程的方法D)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课堂信息分析法
3、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
答:按ATEC’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个规定性的一般性定义)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学习过程(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人力和非人力的一切可资学习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包括五个范畴: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和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4、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答: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系统科学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科学对教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遵循整体原理,教学系统设计应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教学四要素的关系,成功的教学系统在于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再比如,遵循有序原理,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且能提供一个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即远离平衡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系统的有序发展。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的归纳。由于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某种视角)上说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认知主义(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者为中心、主动的、意义建构、协作、情境、资源)。学习理论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对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着眼于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习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5、请谈谈你对因特网的出现及发展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的影响。
答:因特网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正得到飞速发展,这种数字化的媒体被称作第四媒体,第四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它与前三种媒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这些都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
     早期的传播理论中的7W、六阶段、四律都是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形成的,而在信息极端丰富、交互及媒体呈现的手段同样极端丰富、观点意识形态多元共存共享的现代信息社会,早期传播理论中的许多原则都受到了冲击,有些冲击甚至涉及本质,如信息传播的PUSH与PULL的问题、信息源与受众群的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的同时又都是信息获取者)等等
6、请你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答:“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空间,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为一个混沌系统,其运动过程要受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混沌系统规律的影响,因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必然会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再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谓的后现代课程观,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提供了课程设计四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对于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因而,教育技术需要去适应这种后现代课程观。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重要名词
教育技术发展的2X3模型:2是指二种教育技术的两种形态:物化形态的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技术;3是指三个教育技术发展阶段:手工技术时代的传统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的视听媒体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化教育技术。
在这个2X3矩阵中,我们可以陈列一些典型的技术:
发展阶段
技术特征        传统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时代)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机电技术时代)        信息化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时代)
物化形态的技术        竹简、粉笔、黑板、印刷材料、实物、模型等        幻灯、投影、广播、电影、教学机器、电视、录像、卫星电视等        多媒体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校园网、因特网、虚拟现实等以数字化为标志的技术
观念形态的技术        口耳相传、诡辩术、讲演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直观教学法等        经验之塔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参照评价、程序教学、先行组织者理论、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等        网络课程开发理论、基于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绩效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等
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视觉教学:视觉教学强调向学生提供生动的视觉形象,使抽象概念以具体形式呈现,它与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所用的媒体种类不同。视觉教学重视视觉教具和教材的选择应用。
视听教学: 强调利用视听设施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把视听教材看做教师教学的传递工具和辅助教学工具,不强调完整的教学过程。它与视觉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戴尔经验之塔:戴尔提出的经验金字塔模型,愈上层愈抽象,愈下层愈具体。该理论认为:① 教学活动以依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③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④视听教学是沟通上层抽象与下层具体的利器。
视听传播:“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关注如何对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它是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的结果,也是受系统观影响教育技术观念从有形的媒体论走向无形的系统论的结果。视听传播的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和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视听传播论把对提高教学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宏观框架中,改变了传统视听教学论对视听媒体进行孤立研究的方向。
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其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是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来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概况和特点?
    参见上面的重要名词
2、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应该可以看作美国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要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只能试述一二:我们应该美国一样重视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应奢望追求所谓的终极真理,而是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理论、发展理论,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义体现了美国人对于理论发展的务实性。   我们应该有一个类似AECT的组织,超越商业行为,组织优秀专家,持之以恒地发展教育理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科技发展的成果应用在教育之中,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在教育上的应用就是例证。  我们还需要正确对待人本主义的思潮,美国在教育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其所追求人本主义思潮不无关系,我们需要正确处理这些论调:教育的目标是个人的自我完成,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不需要对公众、集体、社会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观点,管中窥豹,见树而未见林。
3、我国教育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是在移植欧美视听教育的基础上,经过改造与创新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电化教育知识体系明显区别于国外的教育技术,让要着眼于现代教育媒体如何服务于教学目标,如何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比较严谨,有自己的特色。我国的教育技术在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前提下,正积极吸收国外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80年代,我们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90年代,我们成功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并纳入了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何克抗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系统、完整地吸收了AECT’94的定义(2001年),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国的教育技术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同时,我国通过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来推进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在中央及各级地方设立电化教育研究机构(电教馆),及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教育技术观念中存在有误区,主要有:
  重电轻教,重视电教设备的维修与保管而轻视其发挥教学功能及作用
    重硬不重软,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
    重教不重学,重视在教的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的支持与发展
    偏科技轻人文,重视技术水平考察而忽视人文修养,技术是双刃剑,需要人文素养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4、结合我国计算机教育应用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谈谈你对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框架的设想。


第三章 学习资源
重要名词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其组成要素包括:Information, Material, Device, People, setting, Capital
学习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媒体这个概念在信息技术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如书本教材、磁盘、光盘、U盘等;一是指非实物的、承载信息意义的符码系统,如文字、语言、图片、声音、视频等。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图文声像,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超媒体: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
虚拟现实: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
流媒体:流媒体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流化”处理,解决多媒体信息在窄带上的传输问题,它允许播放器及时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的下载,以满足实时性及无盘工作站的播放。
思考与练习题
1、简述学习媒体的特征,结合具体媒体说明学习媒体的分类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意为"二者之间",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媒体这个概念在信息技术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物理实体,如书本教材、磁盘、光盘、U盘等;一是指非实物的、承载信息意义的符码系统,如文字、语言、图片、声音、视频等。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它是教学系统的四要素之一(另三个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它具有如下特征:①固定性:可以记录存储,在需要时能再现信息;②散播性:可以被远距离传播,突破信息呈现的空间限制;③重复性:可以重复使用,使用者越多越能显示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的价值;④组合性:媒体可以组合使用:⑤工具性:媒体是工具,不能替代人(教师)的使用;⑥能动性:在特定时空下,媒体可以脱离人独立起作用。    学习媒体按表达手段可以分为: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三类,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人际交流方式;印刷媒体如教科书、报纸、杂志等;电子媒体分为两类,模拟信息的电子媒体如录音磁带、录像带、电视等,数字电子媒体如VCD、DVD、计算机等。学习媒体按作用的感官及信息流向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多媒体(交互)。视觉媒体如幻灯机等;听觉媒体如录音机等;视听媒体如VCD、录像带等;多媒体计算机提供支持交互的多媒体。
2、“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阐述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个人缺乏Internet信息搜索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素养。其实掌握网上的信息资源搜索方法并不困难,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①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可以通过关键字(及其组合)来搜索相要的资源;②通过Yellow Page,或其它媒体(纸或电子媒体)上提供的URL地址来搜索网上资源;然而,即便是一个会熟练使用Internet搜索方法的人,有时也会有这种感叹。因而,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Internet 需要不断扩展其应用(如BLOG,社会软件等),以更有效率地组织信息。
3、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获取关于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库规范的建设情况,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尝试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库规范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目前,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一些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规范,其中包括《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库部分》DLTS、《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及一个教育管理信息规范(名不详)。这些规范已经较好吸收了国外的资源库建设标准,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4、请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学媒体首先要遵循适用原则,即“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超级媒体,各类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关键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体,并充分发挥其长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学习媒体的选择依据有:①学习者的特征,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认知阶段)、兴趣、动机、认知风格和认知技能等,选择符合学习者特点的媒体类型。②学习任务,要考虑当前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媒体呈现效果,最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③另外,媒体选择时还要依据客观条件,考虑媒体的易获得性和适用性,也就是需要根据即时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物理及信息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媒体。当然,媒体自身的特点,也是选择教学媒体的重要依据,各种媒体在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性能,需要教学设计人员能充分考虑。
5、试从“学习(教学)媒体到学习资源”这一提法的变化的角度,说明教育技术内涵的发展和变化。
在教育技术发展到视听传播阶段以前,人们习惯于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分析媒体的教学作用——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媒体来提供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随着媒体本身的发展以及传播理论及早期系统论对教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对媒体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开始把媒体放到整个教学系统中考察,与教学过程等其他要素联系起来研究,形成依靠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在学习(教学)媒体阶段,教育技术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以及媒体在教学中的科学性、经济性。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AECT’94)的提出,反映了教育技术开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开始全面地分析问题(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运用技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如今,学习媒体只是作为学习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来被考察被利用。关于学习媒体与学习资源有一些概念范畴层次的问题可能还是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沥青,媒体一词经常在物理实体上的媒体与符码意义上的媒体两种意义上游走。按本书的观点,学习媒体是教学系统四大要素之一(其余三个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里的媒体是指物理实体上的媒体(是硬件,参考《教学系统设计》)。而通常所说的多媒体则指的是符码(图、文、声、像)意义的媒体。本书上也引用了这种符码意义上的媒体,如在对学习资源按表现形态划分时,认为(本书75页)学习资源中的软件资源由媒体化学习材料(material,常指软件,见本书74页)和工具性软件组成。
第四章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名词解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刺激的主动寻求者、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认知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客体只有在经过主体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结构。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社会文化历史观:主张研究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的发展应从历史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并提出人所特有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已经完成的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主要指儿童正在形成的、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但能在别人帮助下完成某一任务。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促进尚未成熟的、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心理机能。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布鲁纳试图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纳入人类科学的研究轨道,并将“意义的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知识是由概念、命题、基本原理及彼此间的相互联系组成的,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以及同伴和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了解下面两张图示的意思: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的等其他学习理论的区隔,并进一步说明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对“认知工具”的建构。从“参与性——生成性——控制性”三个维度来说,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认知工具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者控制”的思想。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③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④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⑤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⑥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教学目标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结构设计
围绕“概念框架”的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该策略的实施步骤: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
围绕“真实问题”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锚)的基础上,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锚定)。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连续抛锚,和支架式的区别在于,支架式所提供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有利于逐步攀升的,而连续抛锚的问题之间尽管也存在联系,但却不存在这种关系。
围绕“事物多面性”的随机进入的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是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理论基础——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其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该策略的实施步骤: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
顾泠沅博士针对数学教学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策略: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
CSCL过程模型:即WEBCL模型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设计模型
WEBLED模型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甚于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完成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网络教学评价要素
网络教学的评价过程
思考题
1、你认为建构性学习应具有哪些特征?
2、有人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就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你对此有何看法?
3、你认为在我国中小学动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4、精选一学习主题,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方法设计一教学方案。
5、该如何进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评价?
第五章 教学系统设计
重要名词
教学系统:教学系统作为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媒体四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
教学系统设计:见思考与练习题1
加涅的九五矩阵:加涅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机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由学习过程演绎出来的一般教学过程由九个教学事件构成: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增强记忆和促进迁移。如图示P158
成分显示理论: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梅瑞尔首先提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简称CDT。他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了两维分类。它的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它的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原理。详见P160
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ID2,其核心是“教育处理理论”(简称:ITT)详见P161
教学处方理论:P162  肯普模型   史密斯-雷根模型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活动理论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     绩效技术        宏观设计论
思考与练习题
1、试谈谈你对教学系统设计含义的理解。
      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系统设计是设计活动的一个子集合,是一种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后理性认识活动,是理论的应用活动。它与一般设计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丰富的个体差异性。应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
2、查阅近几年我国有关教学系统设计的文章和书籍,分析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提出解决该问题的设想。
      我国目前在大中小学普遍实践的教学(系统)设计仍处于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且尚未能跟踪此类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引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种种有益成分,基本上还是处于沿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然而,一小部分实践者开始关注并使用较全面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及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可喜的是,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界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思路,比如“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并在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活动。  要对目前的教学系统设计现状有所突破,关键在于普及理论研究的成果,扩大实践范围,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①加强师资培训,利用现有的培训体系、制度,加强学院、岗前、在职等各类培训;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改进我们的教学观念,适度引入人本主义,这是走向将学生视为认知主体的哲学基础;③  理论研究及实践范围要逐步普及;④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普及一起,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等有利因素协同作用,将教学系统设计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做好、做实。
3、试比较分析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尽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但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而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但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且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4、假如你是教师,你对“教育技术学”课程的教学如何进行设计?
       首先,需要了解一系列前提条件,在什么环境下(分析教学环境能提供哪些教学上的便利)、学习者是谁(学习者的总体特征分析)、为了什么目标(以确定不同的学习层次)。 然后,依据“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容及结构,界定并分解教学目标,以确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次序。分析学习者的具体特征,确定学习者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等(具体的分析),从而决定教学的起点。 根据各章节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以及环境所能提供的设备、设施、信息资源确定采用传递—接受式的还是发现式的教学。分别提供不同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当然,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也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 在传递接受式的教学中,按先行组织者理论,确定先行组织者,根据组织者与学习主题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并进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设计,辅之以大量的案例教学,最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员在具体而真实的教学设计活动中使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员达成知识的迁移,将整个过程记录下,以备下一次调整教学设计。在发现式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等完成教学,同样,发现式教学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学是可以大量使用的,而帮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完成知识的迁移也是必要的(同上)。如果是在网络环境下设计教育技术学这门课程,则可以,……略
5、试依据所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对你所熟悉的某学科的一个单元内容进行设计,提出设计方案。
    6、请查阅相关资料,对绩效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进行比较。
      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企业,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在大中小学内对师资的在职培训等)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工作成绩、工作效果)驱动性。
       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两者的核心都是系统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分析、设计,改进管理和加强培训,解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企业的行为,达到最终提高个人或企业的绩效水平的目的。但是它们又有所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关心的是绩效,即去解决企业或商务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绩效技术的内容和应用更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绩效技术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析、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
7、请你谈谈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变化的认识。
第六章 教学系统开发重要名词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的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与之必须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课程: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其中既有活动内容的规定,又有活动时间和活动形式的规定。课程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输入、加工过程、产出。
课程开发流程图:P224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流程图:P235
网络课程开发流程图:P242
ITS: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称为智能导师系统。ITS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技术,与传统的CAI的开发思路不同,它注重已有知识、人类教学专家的经验和系统推理功能。ITS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集中教学专家的智慧,进行因材施教。图P247
Agent:在软件技术中,Agent的概念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自动执行某种系列操作的软件模式。它是为弥补ITS系统不能很好辅助学生“学”的缺陷而逐渐被教育领域所关注的一种实现智能化的新技术。Agent能实现主动的、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可以作教师代理也可以作学生代理,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的代理,即多重代理。作为Agent的软件系统有自主性、社会性、反应性、主动性。Agent通常由用户界面模块、学习模块、任务计划模块、操作系统模块、执行模块、知识库以及中央控制模块组成。图P249
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或信息)处理技术。它通过结构化的节点、结构化的链、结构化的锚来实现知识推理(而不仅仅是知识表征),它由智能超媒体知识库、学生模型、智能导航器等模块组成。
积件技术: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系统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目前的课件(教育资源)往往是确定的、程式化的、封闭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使教师没有体现自己教学个性及自己学生特点,排斥了师生的交互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积件则有效地避免了这种状况。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一种集成化的、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一个比较完善的EPSS通常由超媒体信息库、专家系统、交互式训练系统、在线帮助系统、效能工具、应用软件、监测系统等部分构成,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中。
1、请你谈谈AECT’94定义中的设计子范畴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中的设计阶段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AECT’94中的设计子范畴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这个设计既包括微观水平的设计(如某一课、某一单元的设计或微观的讯息设计),又包括宏观水平的设计(如教学系统的设计)。AECT’94进一步将设计范畴分为四个子领域: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教学系统开发通过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五个阶段,其中的设计主要强调拿出一个综合性全面的总体设计方案,类似于建筑蓝图,并且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细化设计。
    这三个“设计”是相互联系的,都是服务于学习(教学)、面向学习(教学)系统、都属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过程。但这三者又相互区别,教学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设计可以比作是软件工程中的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是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步骤,以迭代的方式覆盖系统开发绝大部分的时间进程。
    如果说教学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设计是直接服务于技术开发过程,那么,教学系统设计则更多在站在教学业务本身的规划上,也即运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分析教学系统。
2、举例说明教学系统开发技术与教学系统开发模式之间的联系。
    技术的发展是教学技术开发范畴最主要的驱动力量,教学系统开发技术指的是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整合技术等所提供的不同的有各自特征的技术形式。而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再现教学系统开发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教学系统开发模式可类比作是开发教学系统的步骤与模板。
    教学系统开发技术与开发模式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某种开发模式与某种开发技术之间有着较了紧密的联系,比如,Van Patten模式是面向印刷媒体教学材料开发的,通常用印刷技术(开发技术)来实现此开发模式;再比如Bergman和Moore模式是面向交互式电视多媒体产品开发的,通常用视听系统来实现此类开发模式;而第三代第四代ISD模式大量使用基于计算机技术及整合技术来开发。
3、请说明网络课程开发与通常的课程开发的区别。
    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两部分组成,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在非网络教学环境中是缺位的。
    网络课程开发与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网络课程的开发流程也同样包括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编写、程序设计、评价修改等环节,但网络课程开发具有自己的特点,如,模块化管理以增加系统的可维护性,另它还包括课程教学模块、交流协作模块、课程组织模块、辅助工具模块和测试评价模块。
    在网络课程开发过程中,由于缺少物理环境,缺少教师、同伴在现场,需要特别注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工具、内容导航、即时反馈等的设计与开发。
4、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你对智能化教学系统研究现状的认识。
    针对传统的CAI不能灵活地辅助学生学,也不能灵活地辅助教师的教,且缺乏把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先进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手段。智能化教学系统综合了运用超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在智能化教学系统领域开成了三种不同的开发思路,即智能导师系统、智能代理系统和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
    智能导师系统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教育技术,是具有某一领域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即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ITS由领域知识模块、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组成,目前开发的难度在于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且构建学生模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等都非常困难。
    智能代理系统是为了弥补ITS没有很好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自主的“学”这一缺陷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Agent是由用户界面模块、学习模块、任务计划模块、执行模块、操作系统接口模块组成的。
    智能超媒体系统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智能型知识处理技术。强调结构化的知识表征(结构化的节点、结构化的链、结构化的锚),通过构建智能超媒体知识库、学生模型、智能导航器等实现。
以上的智能化教学系统的理论研究都还很不成熟,有些技术在实现上还存在困难。
5、请说明集成化教学系统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第七章 教育技术运用
重要名词
从多媒体计算机的特性与功能观察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成果: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其主体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超文本功能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WEBCL的三个子系统说明:协作学习过程子系统,包括学习者特征测量、小组形成、组准备、组进程和测试几个步骤。学习者特征测量包括学习者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的测量,是学习者参与分组的基础;小组形成依据学习者特征、目标特征和策略信息进行,包括分组和耦合两种类型;组准备要使各小组成员了解自己及小组的目标、自己和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沟通规则等;组进程是小组成员按角色要求和沟通规则,利用学习资源和协作资源完成协作学习的过程,并记录学习的过程;测试包含小组成员成绩测试和协作组内聚力测试。
资源设计子系统:包含需求分析、学习者分析、情境创设、资源设计、协作策略设计和协作进程设计等六个步骤。评价子系统包括成绩评定、参数修正、协作评价三个步骤。
WEBCL的系统过程模型:P291
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分类:P295
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分类及特点:

类别        信息化教学形式        特点
个别授导类        个别知道,操练与练习,学习监督,智能导学        计算机作为教室,内容特定,高度结构化
情境模拟类        教学模拟,游戏,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        计算机产生模拟的情境,可交互,可操纵,可建构
信息调查类        案例学习,查学询习,基于资源的学习        计算机提供信息资源与检索工具,低度结构性
课堂授导类        电子讲稿,情景演示,课堂作业,小组讨论,课堂信息处理        计算机作为教具及助教,信息播送,收集与处理
远程授导类        虚拟教室,包括实时授递,异步学习,作业传递,小组讨论等        网络作为虚拟社会,一定程度的情境,信息,学习工具的集成
合作学习类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协同实验室,虚拟学伴,虚拟学社        计算机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多种用法
学习工具类        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解题计算工具        计算机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多种用法
系统集成类        集成学习环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集成化教育系统        授导,情境,信息资源,工具,管理之综合
1、教育技术运用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技术的运用范畴不仅包括媒体的运用,而且包括各种学习资源的运用以及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实施,同时要求系统的使用、传播、推广、实施制度化,并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教育技术运用各子范畴之间的关系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为点—线—面的逐步深入,将技术运用从自发的转为永久性的,从一次性的转为在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并最终纳入到组织结构中,形成技术使用的制度化。
2、为什么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的运用已不是同一模式、同一要求,请举例说明。
3、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能除了能提供基于网络的教学功能外,还能提供教务管理、资源库管理、网络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功能。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主要教学功能包括课程的网上发布、学习者的学习和探索、学习者的讨论与协作、多媒体授课、教学活动设计和管理等。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可以实现……
4、为什么说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能够推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乃至教与学理论的一系列变革,为创新教育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请举例说明。
   在信息化教学形式,借助于信息化的设施及信息化的资源(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来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教与学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多维性、思想的多元性(因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印刷出版电台电视播放的内容制作的集中性),冲击着传统教学的诸多冲击。譬如,教材、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是主要来源;学生在某些学科领域的某些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有可能走在教师之前;……这一切都使教师及传统教育体制的权威性受到挑战,逼迫我们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实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引入,……。
    当然,信息化教学形式的应用对于教育变革的作用是全方面的,上面的陈述只从一个方面(信息的多维性)来说明这一问题,是管中窥豹。

第八章 教学技术管理
1、教育技术管理与一般管理有何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教育技术管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
    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应用领域的各级管理人员,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和制度来调度资源、协调关系,以便有效地达到既定目标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充分调动教育技术系统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有效开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管理具备一般管理的共性,又在指导思想、地位作用、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主导性、管理思想的现代性、管理工作的开放性、服务的广泛性、地位的从属性、管理的复杂性、事业的开拓性。
    教育技术管理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设计、开发、利用和评价的重要保证,因为:管理是推进教育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对整个教育技术工作起着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的重要作用;教育技术管理是实现教育技术目标的关键;教育技术管理是提高教育技术效率和效益的保证。
    2、项目管理的精髓是什么?应包括哪些主要管理内容?假如你是课题负责人,你将如何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试提出你的项目管理方案。
在商业管理领域,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实现最佳的投资回报;以此类推,在教育技术领域,项目管理的精髓在于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便于充分利用教学(学习)资源,发挥有限教学(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项目管理与传统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项目成员可能是新的临时成员;项目管理者常常缺乏对成员的长期权威;项目管理者通常具有更大的控制权和灵活性。
3、学习资源管理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
P313
4、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管理领域所引起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管理领域引起以下变化:首先,个别化教学模式得以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其次,行为目标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同时一些教学策略和测评方法也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得以实现;第三,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第四,使CMI(计算机管理教学)成为可能。
5、信息管理在理论上和手段上的不断发展对项目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带来哪些变化?
6、请你谈谈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及其对网络学习的作用。
    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利用,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把握积累、共享和交流三个原则。
    知识管理对网络学习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有利于快速获取大量的知识;有利于非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

第九章 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评价重要名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及其它有关标准,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调查,确定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进行调整的过程。这说明,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学活动价值及其优缺点的过程;判断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及相关标系统调查、评定和调整是其基本手段。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这两类评价在目的与职能、报告听取人、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图:P363
1、教育评价与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范畴的关系如何?
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及相关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及优缺点进行评定,并用以调整教学活动的过程。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主要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四个子范畴。 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应该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子集,它同样具有教育评价的四个方面的功能,即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评价对象主要关注于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有点说不通啊)……
2、学习资源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的着重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习资源评价的着重点在于评价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一般包括目标分解、归类合并、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标准的描述、指标权重的设计等方面。
    学习过程的评价侧重于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采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所描述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举例,……
3、查找有关资料,谈谈你对第四代教育评价的看法,它对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有何启示?
区别于“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第四代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建构论:评价结果是评价者的心理建构物。
价值协调论: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不断协调教育价值观,缩短关于教育评价结果意见分歧的过程。
评价结果认同论:评价结果不依赖于评价对象的状况与客观现实符合的程度,而是参与评价活动的人关于评价对象状况的不同意见交换、认同的结果。
应答性模式:让评价对象和有关人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发表看法。
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关注程度增大。
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评价对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重视评价结果使用和推广等评价后续过程的观点以及尊重评价对象的人格、尊严和隐私等观点,同时在评价方法上使用了构建性方法等。
(答非所问?)
4、你认为当前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网络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很少涉及。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调研,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不能科学准确揭示出隐含于测试成绩和主观评价之下的过程中的问题。
    据我所知,目前的一些LMS标准,如SCORM标准,已经能较好的跟踪网络教学的整个过程,真实实现面向过程的评估,部分地解决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
5、请你谈谈技能性非客观题测评的现状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目前国内外对技能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T技能测评,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提出了技能性非客观题自动阅卷系统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信息模型、系统建模、形式化描述、推理机制、综合评价、信息获取技术等,并形成了相应的产品:IT技能测评系统iTAS、IT技能训练导师系统iTUTOR等。
第十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重要名词
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①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②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③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⑤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⑥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其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从教育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传统教育与革新教学之特征对照表
传统的教学        革新的教学
教师指导        学生探索
说教性的教学        交互性教学
单学科短期教学        真实的,多学科的长期教学
行为        集体协作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        教师作为帮促者
同质分组(按能力)        异质分组
以事实性知识和独立技能为基础来评价        以行为为基础来评价
教育技术对教学革新的支持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李克东教授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他进一步提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核心,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主要由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三个要素构成,课程学习的活动、内容、方式依赖于数字化学习三要素的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体现在: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五、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思考与练习题1:请你结合21世纪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谈谈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21世纪要求新型人才能合作共事并具有高尚的道德精神,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要求新型人才富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一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2、请你谈谈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文化思维层次,其次是思想观念、体制模式的教育总体系统结构层次,第三是具体操作实施层次,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
    在文化思维层次,随着人类从印刷时代走向电子化的信息时代,作为文化根基的阅读、写作、计算能力将面临挑战与变革。
在第二个层次上,教育信息化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体制和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包括: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发展,从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发展。
    在第三个层次,信息技术下革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教学技术对教学革新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3、为什么说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读何克抗教授《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 http://www.edu.cn/20010829/209766.shtml
文章内容结构如下: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训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新与创新人才
2、当前学术界在创造性思维研究中的五种偏向
3、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创造性思维结构应当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组成。这六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关、彼此孤立地拼凑在一起,也不是平行并列地、不分主次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五个环节
环节1: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环节2: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环节3: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环节4: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环节5:重视辩证思维的培养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对上述五个环节(尤其是环节1)的有力支持
2、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可以对环节2提供有力支持
3、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对环节3提供有力支持
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可以对环节5和环节1提供有力的支持
5、教师指导(或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为环节4 提供有力支持
4、请你回顾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由此分析我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能提出一些新的解决思路吗?
    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结构的改革,而其根源在于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将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绝对化;
    误区之二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
    忽视教学结构改革的后果是严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几十年来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抑制了我们几代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于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5、国外应用信息高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明日苹果”教室项目十年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如下启示:
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要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转向让学生采用查询、协作方式解决有意义问题的学习;
技术是促进改革的催化剂;教师应该逐步学会怎样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到课堂中去。
6、结合实践,尝试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步骤。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李克东教授)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在利用信息技术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不仅作为呈现和传递知识的工具,而且要成为激励情感和促进学生思维与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五、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楼主| csh1234 发表于 2009-5-9 22: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大学2003年教育技术学硕士入学考试试题

河北大学2003年教育技术学硕士入学考试试题
教育技术学试题:

一、简答题: 1.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2.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内容  3.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分析学生及学习内容? 4.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5.远程教育的特点   6.解释教育技术  7.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8.解释“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9.选择媒体应遵循的原则   10.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 二、论述题 1.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应用信息技术 2.传播理论对网络教育的影响

计算机辅助教育试题:

一、名词解释并写出英语 WWW  CAT  CAI  搜索引擎  网关  微型世界 形成性评价  桥接器 二、简答 1.从组织结构看课件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 2.课件的制作过程 3.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及主要内容 4.网络教育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 1.论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2.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楼主| csh1234 发表于 2009-5-9 22: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大学2004年教育技术学硕士入学考试试题

<P>教育技术学 </P><br />

<P>一、简答题 <BR>1.说明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BR>2.举例说明什么是无形的智能教育技术 <BR>3.解释“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可以替换的”这一观点 <BR>4.说明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BR>5.列举两种网络环境下的群体化的协作学习方式 <BR>6.请分别编制一个测验题,检查学生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记忆和理解水平 <BR>7.解释医疗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功能 <BR>8.举例说明什么是效能工具软件和认知工具软件 <BR>9.说明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 <BR>10.举例说明什么是陈述性先行组织者 <BR>二、论述题 <BR>1.假设你是一地方的电教馆馆长,请说明并论述你应该如何开展当地的教育技术工作。 <BR>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500字以上) <BR>2.请就下面的观点进行评述: <BR>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具有多种功能,并且在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此 <BR>有人提出: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全能的媒体,它能够代替幻灯、投影、广播、录音、 <BR>电影、电视等媒体。(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500字以上) </P><br />

<P>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P><br />

<P>一、名词解释 <BR>HTTP  ATM  CSS 流媒体 群件 中间件 信息技术 面向对象技术 <BR>二、简答题 <BR>1.简述IP地址与域名的对应关系,举例说明。 <BR>2.简述Java script在网页制作中的作用,试写代码加以说明。 <BR>3.简述超媒体应用于教学的优势及其可能存在的缺陷。 <BR>4.简述传统单机运行的课件和网络课件在教学功能上的异同点。 <BR>5.简述互联网提供的可用于教学的交互方式并加以说明。 <BR>三、论述 <BR>从积件的概念及其思想出发探讨其对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楼主| csh1234 发表于 2009-5-9 22: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 考研试题(3下)

教育信息技术与应用试题

第一部分: 必答题(110)

一、现代教育技术常用哪些信息技术作为技术基础,请对每一项技术的应用,各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并填入表格(15)

信息技术类型
应用实例




……




二、你了解网络教学有几种基本模式,以某一学科教学为例说明各种模式的结构和特点(15)

三、要求你根据某学科教学改革实验的需要,设计并开发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情境探究教学的教学资源,请说明设计并开发这个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具体的步骤和向应的工作(20)

四、请回答有关电视教材编制的几个问题(30)

1.设计一个利用相似物转场的教学镜头组(只写镜号、景别、画面),并加以说明。(我们上课时徐福荫老师曾说过,类似的问题今年还要考,要注意)

2.设计一段解说词,起补充画面作用的教学镜头(只写画面、解说),并加以说明。

3.简述变焦镜头构图特点系及在电视教材中的应用

五、请回答有关远程教育的几个问题(30)

1、  你认为,从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角度,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哪几代(阶段0,每一代(阶段)的代表媒体和技术有哪些?

2、  举例说明现代远程教育中有哪几种技术实现模式(和技术路线)?从远程教育的角度,应对媒体如何分类?

第二部分:选答题(40分)

来自文科专业(如教育、英语等)考生,请选A组问题回答

来自理科专业(如计算机、教育技术、物理等)考生,请选B组问题回答

A组问题(适用文科专业学生)

六、列举10个你经常访问的教育技术专业网站,介绍和评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网站

七、简答题(20)

1,  你认为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重点与关键是什么?主要阻力和障碍有那些,存在哪些误区和误导?

2,  什么是信息素养?分析你自己的信息素养,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你的创造性建议。

B组问题(适用于理科专业考生)(40)

七、请按如下格式回答问题,说明三种不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系统功能的特点(20)

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
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功能特点

1.多媒体课堂教学控制平台



2.多媒体教室网络



3.校园网络





八、按如下表格格式写出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图像、声音、多媒体课件、网页型课件等7种类型教学资源的格式和常用开发工具(20)

资源类型
常用格式
常用开发工具

文本



图片



……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