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依托生活实例 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18-3-3 00: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依托生活实例  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
【摘要】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是使学生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来适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例,在作业的设计上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将我们日常生活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实例 数学 生活化 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1]而小学数学课堂上所涉及的故事和实例正是对生活情景和已有知识的再运用、再展示,这无疑构建起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因此,数学事例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便愈加显得重要。
一、捕捉“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态度,而人的情感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书本、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师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我并没有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学,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
片断1: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关系,老师和你们是什么关系?
生:师生关系。
师:你还能举举其他的关系吗?(让学生脑海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关系,那你们猜猜老师多少年纪了?
生:我猜鲍老师23岁。
师:不对,我给你加一个条件,比你猜的大4岁,那老师多少岁呢?
生:哦!那27岁。
师:27岁也是一个数量,那大4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师: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
生:我猜鲍老师手里有13张牌。
师:哈哈,不对,我给你添一个关系,比它多5张,那老师手里有几张?
生:有18张。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彻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的数量。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提问,合作解题。在这节课中,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关系”作为灵魂,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
二、实验操作,进行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数学是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每接触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这些知识从何而来,在生活中有何用。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实践出真知。
如在教学《平移》的中,我这样设计:
片断2:
师:“这里有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把它搬到另一边的,有的是用推的办法把箱子移到另一边。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刚才箱子移动这样的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有电梯门向左右移开,推开拖式玻璃窗,拉抽屉等。
师:像刚才的这些现象,物体沿着一个直直的方向移动,移动时只有位置变了,其他的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师:看一看,课件出示几种运动现象,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移,哪些不是平移?
说一说:平移的现象中,向哪个方向移动了,移动了多少格?
画一画:小青蛙的房子向右平移5格得到哪个图,你能涂上颜色吗?
演一演:我们初步认识了平移现象,下面我们来做个平移的展示活动怎样?
先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展示平移动作。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先参与动手“移箱子”,再换成在练习本上的“移房子”;最后创设平移的动作。这样,把儿童的亲身经历,亲身感悟所获得的东西变成其直接经验,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学生会变得倍感亲切,学习也会感到轻松愉快。
三、学以致用,将作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1]因此,在练习时,应多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去,更好地解决生活的问题,从而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在教学《分类》后,让学生把文具盒的文具拿出来,或者把书包里的各种书本练习本拿出来,用课上学到的方法,给它们分一分类,看一看有几种分法,并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最后,还可以把这类练习拓展延伸,把讲台上教师的教具分一分;回家把家里人的鞋子,衣物等进行分类,使学生能把掌握的分类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既感悟数学的知识方法的科学性,又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征求意见稿)第18条指出:“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好形式,注重作业涉及到针对性好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涉及到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2]数学作业设计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的差异,选择适合于他们的作业,以便根据他们自己的情况去完成,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学习统计图知识后,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开展“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分析”调查活动。调查小组中有的专门负责数对同学们喜欢的课外活动如体育活动,阅读报刊,做家务等,有的专门把各项活动分类记录,有的根据数据画成表格,填上具体的数据,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分析制成课外活动情况调查的统计图,排列出对有益身心的活动,对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提出合理的建议,并且写出某些活动对小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和今后改进的方法。这些作业,涉及阅读、收集整理、手工制作等多项训练,且富有一定层次性。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以求作业的实效性。
四、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3]我们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比较,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对问题进行思考。
比如:286+96=?既可以286+96=286+100-4,也可以286+96=282+(4+96),
而对于286-96=?既可以286-96=286-100+4,也可以286-96=100-96+186。
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了一件衣服用了286元,买了一双鞋子用了96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鞋子用了100元,就用了286+100,可鞋子比100元少了4元,所以要286+100-4;或者妈妈带了286元,买东西用了96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86元,付了96 元,应找回4元,所以就286-96=100-96+186=190元。
而对于学生来说286+96=?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286-96=?”中加4很难理解。对于这节课我就准备了一些白纸做的钱,还准备了一些衣服,鞋子等其他的小玩具,让学生在教室里购物,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的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设计”,利用生活实例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我们要做一名有心的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让数学生活化。通过对现有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使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例,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学生学习活动应用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30条》(征求意见稿)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11关注

462粉丝

7895帖子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