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我的大学生活2007-2011【原创首发】第三十章

[复制链接]
老班长 发表于 2011-10-6 2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大学生活
第七部上 序
奔跑至今,我容许自己停下来,找片树荫,歇息片刻。从2010年春天开始,从正式下决心跑步开始,我一直没有停下来的念头,事实上没有勇气停下来,害怕一泄气就前功尽弃。

春去秋来,梧桐叶落的季节,我被一系列事情弄得吃不好睡不香,心随飘零的落叶而褪去拼搏的热情。尽管还在坚持,但是白天的我像平躺在床板上,而夜里恨不得把堆在书桌的习题本统统写完。只有用“剩者为王”来安慰自己,有时傻傻地对着床沿上的企鹅玩具,像在等候命运的判决。

我在濒临绝望的时候,希望却迟迟不肯降临。听再多遍《真心英雄》,看再多遍《阿甘正传》,回味的只有失落的苦涩。(我不能抽烟喝酒,因为代价过于昂贵)难道我真的会输在这里,陷入这片无尽的沼泽中么?

等等。此时此刻,农民工兄弟唱起了“春天”,筷子组合拾起了“梦想”,华科校长提出了“希望”,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的春天应该快了吧,梦想还在么,希望能实现吗?

我刚提笔写下“WIN OR GO HOME”(胜利或者回家)的宣言,一个关于我学术或者整个人生的爆炸性消息降临了。我孜孜以求的东西,现在看来唾手可得,不禁感慨命途的玄妙。站在十字路口的我,做出了一个旁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决定。坚持了那么久,似乎对不起之前的付出,似乎对不起人们的期待,而自己却选择了一条最稳妥的出路。

窗外飘零的雪花告诉我,只有体会严寒的刺骨,才能展现晶莹的美丽。继续我的大学生活,珍惜我的大学生活。

插入一段旁的话。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一共出了七本,翻拍成电影却有八部。借鉴他们的做法,我将八学期的大学生活划分成七部,其中7、8两个学期浓缩于第七部,分上、下两篇。第七部只做一个序,下去完成所有文字,以作留念。


2011年1月20日 雪天

第七部下 序
最后半年,有喝不完的酒,有道不完的别。

四年过去,父亲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母亲也老了四岁,小妹已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辅导员况老师是第一个见到的老师,现在快要有孩子了吧。而那位接我进学校的姐姐,工作都快满一年了。

第一部的序言中,我幻想着大学生活的模样:它会是怎样?是光明顺畅,是荆棘丛生,亦或两者兼有?这些在当时都无从寻找答案。唯一有的提示——大学生活非同寻常,令人期待。

现在我完完整整地过了四年,一边体验,一边记录。大学生活变成了一段人生经历,变成了一本十万字的小书,变成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如果要给这段时光下个注解,我希望再来一遍。这句话被用了无数次,转载了无数遍,本身就有深刻的意义在里面。因为我觉得,只有亲身经历,才不至于草率地下定义,才不会亵渎四年的时光。

好了,就从现在开始,讲述我最后的大学生活。

2011年6月27日

第三十章  保研后
(一)
我终于停下了奔跑的脚步。平地上跑太多,想换一种运动方式,于是我把视角上仰60度,爬山去。

金华一直被人看做穷乡僻壤,要不是火腿造就的名声,极有可能被当做鸟不生蛋的地方。但是套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以金华暂住居民的身份(尽管只有3年半时间),负责任地告诉诸位,金华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城市。

我之所以用“不可多得”这种精辟的词语概括,因为他有春夏秋冬四季,他有群山做靠背,他有大河做奶娘,他没有海啸地震的历史,他没有男盗女娼的丑恶。相比上海,金华的城市面貌清新洒脱;相比杭州,金华的人居环境安逸顺畅。金华的男人勤劳朴实,这一点跟“大城市”格格不入,但是他们如此低调;金华的女人不会拿钱说事,她们深谙“谈钱伤感情”的道理,讲求生活的返璞归真。所以,大凡有人在火车上聊起金华,就会说:金华老好。(浙江方言,意思是不错、很好)

以前的文字很少讲到金华这座城市,算作我的失职。这里也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到过金华的人多少有些体会的。

我的学校坐落于金华北郊,再往北,是连绵不断的山。于是我把视角上仰,幻想攀登这些山峦的情景,或者伫立山尖大喊三声“我是巨人”,这样的感觉想必很爽。听人说,后边的山最高海拔2000米,一般人没办法骑车翻越,步行的需要风餐露宿一阵。不管那人的话是坑我还是骗我,该信的还是要信——我没有条件成为“巨人”。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当人在自我否定的同时总会找到一些肯定自己的东西。经过我的观察(此观察含有水分),有一座山峰还是有条件征服——第一部里有提过——唤作“尖峰山”。

因为实在太过暴露,所以初来师大的学生都会选择它作为秋游胜地。按照过去的做法,爬上山,找一块突兀的岩石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现在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不会随处印刻,取而代之是拍照留念。种种办法都是要给人证明,自己绝非浪得虚名,至少也能把这块土地踩在脚下!

是不是浪得虚名我倒是不关心,只是想要另外一种健身方式。邀请几个同学,准备好应急的水,几乎不需要其他装备。据说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明一暗。这明的路是用石阶铺成,每到一定高度还标有数字。这暗的路又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实实在在的路,只不过没有用石阶铺垫;第二种是每一个登山者的心路,每个登山者的想法、心境、目标都是组成这条路的元素。这个解释似乎可以推广到许多场所(我得赶紧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一下,产权归本人所有),鲁迅先生早有过关于“路”的认识,现在轮到我了,也算是一种继承吧。

我站在山脚的时候,目光上仰60度,心无杂念。上到腰间,目光洒向大地,若有所思。上至流水潺潺树影斑驳之地,心旷神怡。此时没有广阔的视野,却热衷于身边的美景佳肴。直至顶峰,豁然开朗,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做不成巨人,做回小巨人;没办法普度众生,做些好事积积德,一样的道理。

登高是另一种形式的奔跑。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原创,但是真心喜欢他。一般人喜欢拿距离的远近来说事,认为千里马才是王道,于是日行千里,奔波劳苦。站在一定高度的人们,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虽然没有日行千里,但是他们看的到奔波的人们,并心存感激。如果这座山是标准的“尖峰山”,那么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履行自己的使命。登高无罪,登高的目的在于看得远,想得清楚;而倘若想不清楚,则登高必跌重。

拿什么来收尾呢?想说的都已经说了。

(二)
        按照目录,应该写年会的内容。
1
    AECT2010年会闭幕不久,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会在上海召开。感谢师大新闻中心和教育技术系的领导和老师对本人的信任,让我有幸亲历大会。既来之,则必珍惜之。所以,我一边拍照,一边做笔记,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大会从8:00正式开始,一阵寒暄过后,老会长于秀云女士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一篇协会工作报告,竟然也写了几万字,可见做了不少的事情。秘书处接着汇报资金流动情况,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原来都是要算利息的。颁奖仪式就没好说的(我代表学校新闻中心上台领奖),重点讲大会学术报告。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对协会在2010年各项评比活动作了一个综述,将其概括为“感谢,感动,感悟”。感谢参加比赛的单位,感动于这些单位和个人的辛劳汗水,感悟这么多交上来的作品。黎教授利用一个非主流的演示方式,分析每一类别作品的优劣,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至于用了什么演示方式?类似于电子白板,用一个视频短片来表现。这样一来,该讲的都讲清楚了,教授也不用太费口舌。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紧随其后,作为东道主,这两位”主“尽了自己的责任。他主讲”教育信息化的文化观“,从一系列现实问题入手,以PPT作为辅助材料,声色俱现。我记住了——教育不能脱离文化背景,不能闭门造车,不能走极端,不能安于现状。当今教育,技术先行,又要融和,取长补短,以最优的方式 来规范教学。说到后来就忘记了时间,连我都忘记了时间,特别沉浸在教授的ppt(报告)中。
2
    8号下午开展分会场交流。我到了一个报告厅,上头横幅写着:全国高校贯彻《规划纲要》促进教育技术发展学术论坛。这里是高校学术论坛的现场。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第一个发言。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她的报告题为《数字时代精品课程建设的着力点》。报告总体分为四节,从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回忆当时 “96750”的教育方案。那个时期重点建设的对象有单体机、课件和学科资源库,开始落实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第十个五年计划,国家提出“新世纪网络课程”规划,要素包括多媒体、电子书、网站和录影片。到了“十一五”,各所学校纷纷建设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是其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有部分老师为精品而做精品,忽略教育的宗旨,着力点发生偏差。汪教授还展望十二五的发展趋势, 简述为“信息技术改造课程”:1、收集学科采用的专业软件;2、购买校园使用版;3、培训教师使用技术教学;4、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华为集团技术员彭科接着发言,他描绘了华为集团”高教云“实施方案。云计算发展至今,底层建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的瓶颈是实现方式的选择。他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阐述如何为数据中心在整合、虚拟化、自动化等方向作出努力。华为在复旦、上大、上海海洋大学、南开图书馆和WSU(南非)进行了高教云的部署,重点关注万兆网络安全和备份,确保系统稳定和安全。
    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程东元教授刚从AECT年会赶来,第一时间向我们讲述他在美国的经历。美国的年会”有始无终“,但是在主题发言和交流内容上看,明显丰富而厚重。主题发言阶段,每一个与会者都有机会提问,到了分会场交流阶段,则提供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只要有想法就可以上台发言,这种模式显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同时,程老师为他们团队的译著打了一个广告,《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正式面世,这是对AECT2005定义的详细注解。
    第四位发言者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程建钢教授,主题为《提高对教学信息化的5点再认识》。他的团队正在重点研究”松散耦合一体化学习环境“,分别从本科 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三方面着力,保证资源的科学利用。他提出”3分软件3分管理4分服务“理念,强调管理的重要意义。看得出,当前高校的资源利用 率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假大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下去必会造成不可持续发展,危害巨大。
    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泰峰老师作为唯一一个图书馆人士上台报告,同样批判资源的重叠和浪费现象。他提出图书馆资源完全可以和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库相联系,比较而言,国外这方面的经验需要借鉴。我们尽管发展,但是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
        下面还有5位发言者,他们拿着自己的论文跟大家交流,但在形式上还是报告,报告,报告。此时,我已经有些感觉疲乏,况已经到了晚饭时间,没有记录他们的发言。
3
        一般大型会议不会仅仅局限于会场里面,各种参观访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年会第二天,与会者一道参观了当地的教育技术试验基地,包括一些中小学校以及广播电视大学。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领头雁,在教育信息化水平上也是名列前茅,一些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可是我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顺道,组织者还带着大家走了一趟西塘古镇。这类观光有点不伦不类,就好比一个绅士夹着一只公文包在田埂间视察。反正我是这种感觉,自然也无心于小桥流水人家,走个过场就算完成任务。
       
(三)
    博文《推免的一天》。(推免:推荐免试研究生)
    昨天(2010年10月18日)是个忙碌的日子,似乎大家都忙着过完了这一天。除了研究生推免面试工作,还有亚洲儿童文学大会的扫尾工作,以及金华市首届桂花节开幕式和一台大型晚会。陈慧琳、阿牛、姜育恒、何洁等光临师大,为这个忙碌的一天添上闪亮的标签。
    可惜研究生推免面试持续到晚上9:00,我只能听着远处劲爆的音乐,适当想象现场的画面。实际上,这一天的面试可以压缩成半天,因为许多时间消耗在排队等候的动作上。上午的英语口语面试(oral test),我足足颠了2又1/2个小时的脚,差不多要抽筋的程度,终于轮到我前面那位同学了。等到我进考场,颤颤微微地说出“good morning”,其实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说了一通先前准备的内容,然后抽签说话题。我抽了一个关于family-plan policy的古老话题,结果词穷理亏,支支吾吾,不知道从何谈起。老师看得着急啊,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作提示,终于跑出一个我听得懂的问题“you want one child or more”,为了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我截然作答的:only one,because i have no money。
    下午的笔试用了2/3的时间就离开试场,一共三个大问题,每题50分,一张空白答题纸被我写得满满当当。教学设计早在一年前就学了,现在正是遗忘曲线的下降点,重拾记忆,发现不少事情是可以讲通的,比如说教学目的的重要性,教学策略的合理性,以及教案的切实性。
    到了晚上,专业面试和思政考核同时开始。这两样加起来的用时不过跑一趟厕所的时间,又是等待消耗了急迫的情绪。当然也没有描述的那样无聊,同学之间交流打闹,甚至装神弄鬼,倒是挺有趣味。思政考核的内容不便透露(你应该也能猜到),而专业面试时,我被老师的问题“吓”住了。问我专业的发展趋势还好说点,问我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实在有些为难。凭良心,我也仔细看过不少期刊文献,但是也记不得多少方向性的东西,很快就露出马脚。其中一位考官是本专业的老师,我对他的研究领域却知之甚少,弄得场面十分尴尬。本专业的其他同学,也被问得够呛,实在事出有因啊。
    忙碌的一天,在姜育恒的老歌《再回首》中落下帷幕。官方消息,推免结果会在月底之前公之于众。如果是学术道路的转折点,那么我需要找到下一步行走的方向,特别在想入非非的时候。

(四)
        大约半个月后,终于等来了消息,我成功保研。就是说,我暂时不需要找工作,至少会在这里多混3年。晚上跟一个朋友说起,就收不住了。
        前面是一些客套话,说到正题上,我两都来了精神。
    好友给我的几点建议,都是发自内心的,我想贴出来跟大家分享,希望共同进步。(5点建议下面的话均为本人补充材料)
        1、多读点书,利用好浩瀚的图书馆资源,做一个脑袋里有东西的人。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那是相当给力,曾经问鼎“鲁班奖”的说;从管理设施的角度看,那是相当给力,图书借阅一步到位;从图书资源来看,那是相当相当给力,夸张了说,网上买不到的书竟会在图书馆出现。
        古人读书为做官,现在读书为生活。生活的基础是经济,发展靠文化,读书在两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脑袋里有的东西,其实很深奥,科学发展至今都没办法弄清楚。书里的东西,都是脑袋里面的精髓,那些叫做知识的东西,太宝贵了。
        2、根据自己的真实兴趣,参加某些课外活动,当一些难以割舍的组织给你发出邀请的时候,你仍会加入他们的队伍。
        理论指导什么?实践。书上的都是被人的,要创造自己的东西,非得实践出来。课外的实践机会,本科阶段已经领教些许,相信不会感到陌生。
        3、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写出一些对现实有意义的东西。
        再说课内实践。有专家称,研究生需要创造知识。写出好的东西,才对得起自己。
        4、多了解社会,除了读书之外,还要行万里路,了解社会的动态,社会发展的脉搏,以及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说到这里,我跟朋友开了个玩笑说,要不来一段《我的研究生生活》,作为《我的大学生活》续集。总会有经历可以写,或许还可以更精彩。
        5、丰富自己的生活,考驾照或者有一段感情。
        开车跟讨媳妇都是成人生活的标准动作。学车和谈恋爱两样准备动作其实都可以完成了。我从来都是抱有一些些理想主义色彩,嘴上不说,内心已经翻江倒海。换了一种角色,把新角色扮演起来。
    站在每一个起点看前方,总是阳光灿烂。心里有一万个打算,打算自己可以如何如何度过。真的上路后,发现情况并不是那样。研究生是学业道路上另一段旅程,怎样走成为我当前最困惑的事情。幸好有朋友提醒,以此为鉴吧。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班长的微博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精彩评论3

正序浏览
godfrey 发表于 2011-10-6 2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都看你这个 回忆啊~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huoli5xian 发表于 2012-4-20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真不错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微博评论 发表于 2012-4-22 12: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a哲的微博:多谢支持

来自 老班长的围脖子 的新浪微博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