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我的大学生活2007-2011【原创首发】第二十二章

[复制链接]
老班长 发表于 2011-9-28 18: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二章  教师成长之路
(一)
未来充满着种种不可知,就像飘在空中的羽毛,永远都估计不到它会在哪里落脚。以后的职业跟现在的专业总是划不起等号,因为世界变化太快。

我的专业很年轻,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教育技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先进的媒体出来,然后考虑跟教育结合,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官方的说法是: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能进行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够设计和开发各类教育技术产品、进行教育装备管理,并能有效创建教育信息化和其他部门办公自动化环境的高级专门人才。我的就业倾向变得很明显了,首先是信息技术老师,然后是电教馆(电视台)设备管理员,再是教育机构研究员或者技术员。

由于是师范类专业,我要成为信息技术老师的概率增大了许多。别人问我毕业出来做什么,我说教计算机。然后他(她)紧跟一句:做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碰到很多,看样子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了。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用不着“过五关斩六将”,但总是要修炼一段时间。修炼的成果可以在师范技能比赛中展示,据说温大邀请一线教师对参赛选手进行培训,这项比赛俨然成为高校综合实力展示的舞台。作为省教师摇篮的浙师大,或许应该加把劲,竞争很残酷。我争取过参加师范技能比赛的名额,可惜技不如人,预选赛的时候就被刷下。

说到那次经历,真是不堪回首,预选赛直接通过说课和模拟上课来判定晋级名额。说课和上课根本是牛头和马尾的事。说课要求选手归纳整堂课的流程,采用的方法,依据的理论等。模拟上课就是把比赛现场当做正式的课堂,把评委当做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真实地讲课。其实当初比赛的时候,我几乎把牛头和马尾当成一回事情,差点闹出笑话。我在草稿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堆,准备依样画葫芦,不料老师提醒说模拟上课这个环节要多花时间。我的葫芦里罗列着上课流程,有清晰的教学方法,还有完备的理论依据,唯独缺少模拟上课的内容。我在候场的地方冒着冷汗,不知道如何是好。霎时一朵乌云遮盖了太阳,望着乌烟瘴气的世界,我期盼前方出现一颗明灯,来指导我即将踏上的路。“第三组二号准备进场!”通讯员呼喊着我的号码,像只乌贼喷出了一团黑漆漆的东西,把世界染黑。我拖着沉重的步子,进入教室,站好讲台,拿出稿子,画起了“葫芦”,把准备的念完以后,编造了一个模拟课堂的开场白,接着就没有下文。索性到此结束,那朵云开玩笑地移开,大地重见天日。

这下玩笑开大了。不过环顾四周,只有我一个男生,还好只有我一片绿叶,否则要给另外的男生丢脸了。最后评委老师给予我很大的鼓励,希望来年重出江湖,我想,修行的苦生活要开始了。

(二)
开始修行。借助互联网,我搜索那些优秀教师讲课的案例,专门放在“特级教师殿堂”的文件夹里。

首推教育哲学博士李镇西。“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有点像“南慕容北乔峰”,高手总是成对出现在江湖之中。他说过,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这种爱的教育源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但是他又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把理论实践化,做到每天上好一堂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者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这就是著名的“五个一工程”,知识产权属李镇西博士。特别是教育日记,他强调不断地反思教学才能快速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他愿意与任何教师签订合同,前提是教师须每天记教育日记,如此保持十年。如果该教师还不能做出成绩或者产生影响力,那么他会给予10万人民币的报酬。当然,这个合同经过实践证明,那些坚持写教育日记的老师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李博士的钱从来没有送出去。

【评】有了李镇西老师做榜样,我的奋斗有了方向。要做就要做大做强,教师这个职业更是要紧。

王世发老师走的是研究型路线。《教书育人》杂志专栏刊登了王老师的事迹,题为《教研的一面旗帜——记湖北省特级教师王世发》。有一段文字是这样描述他的:1984年秋至1986年秋,王世发的足迹踏遍了松滋的山山水水。两年工夫,全县62所学校,他一一跑遍;465名语文教师的课,他一一听遍。最远到达澧县、五峰、松滋三县交界的桃树中学,最高登上崇山峻岭深处的黄林桥中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这样才能磨砺出锋刃的刀,锻炼出优质的钢。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作为好的教师应该从教研两方面发展,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评】教和研其实可以两手抓,互相促进,何况教书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提高。

女老师中我最推崇窦桂梅窦老师,以及她讲的那篇《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做了几件事,让我信服。首先,她放弃留在高校的机会,选择到一线跟孩子打交道;第二,她把教科书里面的内容进行压缩,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同学生一起编写读书笔记;第三,毕业时给班上的每个学生写一封信,不但回忆成长的点滴,还谈到孩子闪光的思想与行为,兴趣与爱好,鲜明的个性与才情等。《秋天的怀念》是一篇追念母亲的散文,窦老师融入深深的母爱,用爱的语言来教会孩子们感恩,这种已经超越技巧的讲课方式展现出她的独特魅力。

【评】我相信,跟着窦老师学,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她像魔术师,把课堂变成丰富的世界。

从2010年1月8日开始,我坚持每天搜索特级教师的身影。要知道那段时间刚好赶上期末复习,但是我认为,修行不能让步于期末测试,因为修行关系到我未来的事业。贵在坚持!

(三)
学习优秀教师的同时,我也抓住每次登上讲台的机会。两次微格训练,我都是认真地吃饱早饭,认真地准备教案,认真地上课。许多人不熟悉“微格”,从字面意思来讲,它就是微小的格子,引申为小教室。这些小教室用来训练未来的教师,它会把上课的内容记录在计算机中,方便反复地查漏补缺。

那第一次微格训练,我储备了干粮,以备不时之需。教科书被圈圈叉叉了一番,光是折角数已经没法用肉眼统计。尽管如此,我还反复深呼吸来调整紧张的情绪。从学生到老师,就像奇瑞QQ一下变成劳斯莱斯幻影,连跳数级。这种角色转换,弄不好要出乱子。站上讲台的时候,我没有看到奇迹般的掌声,没有听到传说一样的银光棒,只是心跳得很有节奏,死活控制着节奏。不知道黑板有多大,不知道讲台有多高,不知道我站得像什么生物,不知道我讲得像什么生物,听课的同学都知道,只有我被蒙在鼓里。不要笑话,当时我根本是一个上台发言的学生,因为没有把老师的标签硬往脸上贴。说时迟那时快,准备的内容一口气讲完,好像快释放完身上的能量了。下台后没有心情吃干粮,任由蛔虫对着寂寞的肠子发呆,我精心设计的处子秀成功的失败。

第二次又在教科书上圈圈叉叉,圈得特别大,叉得特别重,还准备了多媒体资料来帮助我展现华丽的课堂。我吃了两个饭团(平时就吃一个),喝了一杯奶茶,把头发梳得头头是道,打扮得更像老师。不论是里面还是外面,我都做好了最完整的准备,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登上讲台,按下录制按钮,简单的开场白,打开多媒体资料……发生什么了,电脑死机。资料有毒!如果脚下有洞,我不会选择钻进去,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磨砺,心脏变大了许多。我放弃多媒体,放弃华丽的外表,把真实的知识展现在“学生”跟前。试着让学生参与到我的教学中来,试着与学生同学同乐,用黑板上课,用粉笔上课,效果如何?嘿,反正我很开心就是了。现在想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否一定有利于教学,是否采用PPT和投影机一定会教出更好的学生?至少我开始犹豫了。

修行还在继续。

(四)
在一次修行中,接触到母校的高三的老师。以我的观察体会浓缩成这段文字:《高三老师生存状态》。

三年前,我正好读高三,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那时候,我的老师很负责任,因为他们每天都会过来教室,或者上课,或者布置作业,就算单纯来看望我们,也不会忘记答疑解惑。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从早到晚没有五次算不正常。我以为老师都是钢铁战士,以致于常常提出这些问题:他们有家吗?他们的孩子谁在看管?他们犯得着这样照顾我们吗?

那个时候,我和同伴们畅游题海,忙得很纯粹。我们无需为外界的干扰而烦忧,教室已经屏蔽了多数麻烦事,老师再对顽固信息进行加工。我们接收到的,只有挑战和希望。因为想到希望,所以选择挑战。老师把这层逻辑关系提炼得很到位。

我的世界被学习垄断。当我处在学习高潮期,老师给所有体验高潮的同学一个微笑,以示鼓励;当我处在学习低潮期,老师跟我一个体验低潮的人进行谈话,检查毛病,以示警惕。老师的办公室成为我心中的高塔,一方面照亮我眼前的路,另一方面令我害怕向上攀爬。总觉得办公室有一种魔力,排斥着像我这种害怕失败的孩子。老师自然是魔法师了。

三年后,我正在念大学。跑去原来的学校,看到了原来的老师,面对新高三的学生,别有一番滋味。

我想,老师曾经热爱这片土地,他们答应会在温暖的阳光下,凉爽的海风中,培育一整块苗圃的花。花开了,运往别的地方。又是一片绿茵茵的幼苗等待春雨滋润。老师依然爱着这片土地,然而他们欣赏不到花的美妙,何况阳光不会总是温暖,海风不会总是凉爽。如此往复,老师的爱变成往复运动的天体,缺乏一种流星划过夜空的惊喜。何况高三老师?不妙。

高三的老师必定是经验丰富,洞察学生。他们有爱,需要盘算一番,来满足眼下的学生。理想中,老师会拿出全部的爱。但是这不现实,老师也有家庭,有丈夫(妻子)和孩子,他们也需要爱吧。有些女老师试着奉献自己全部的爱给学生,结果只能从丈夫那里寻找慰藉,这种还时有发生。不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一个老师背后都增加了一块坚硬无比的石头——高三老师为重。这是校长给他们的任务,家长给他们的期盼,社会给他们的责任。石头的分量随着老师待遇的优厚而沉重。马路上,公车上,闹市边,总有误解教师的言论。他们认为做老师就是好,有高工资拿,有寒暑假放,再没后话。他们看不到老师背后的石头,所以妄下结论,但是谁又能促使他们看到呢?不妙。

三种不妙的情形下,老师们算是“苟且偷安”地生活着吧。如此尴尬的处境下,教育出“尴尬”的学生也不足为奇了。

其实老师不怕繁重的课业负担,不怕爱打闹的孩子,不怕适当的舆论压力,如果我们可以给予老师足够多的尊重,足够多的配合,我们的孩子会更加幸福。我们的孩子会比现在幸福。

我想修行没有止境,即使我当上了老师。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班长的微博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godfrey 发表于 2011-9-29 15: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哟西 好好看看~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