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09-12-11 10: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jiao.blogbus.com/logs/53443382.html


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
——教师利用博客进行实践反思的阻碍因素研究

钟洪蕊1 焦建利 1秦丽娟2
(1. 华南师范大学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31;2. 湛江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某高中23名骨干教师的开放调查,及对其中两位教师的在线深度访谈,揭示了阻碍教师利用博客进行实践反思的八种因素,并就其中教师的时间精力、对博客的认识、教学反思力和博客平台的特性四种因素,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博客
一、问题提出
              博客自2002年被引入我国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博客为代表的社会性网络,已经逐渐成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应用之一。有学者称博客促进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p11)”[2],“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自发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3]。
              为此,大陆地区的研究者潜在地认为教师应该,而且会有写博客的意愿,对“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博客教育的教育功能”、“博客作为教师教学平台”、“博客教育应用反思”、“学生博客”以及“博客与知识管理”等主题进行了研究[4];台湾地区及国外的研究者则对写博客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正面关注到了博客作者的特点,或是促进博客写作的因素[5] [6] [7]。
              然而,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坚持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和实践反思的一线教师,“实在少得可怜。绝大多数教师后来都相继放弃了‘写博’”[8]。针对这样一种现象,人们自然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教师为什么不写博客?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教师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和实践反思?
               为了回答以上疑问,本研究旨在从反面关注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在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和实践反思时存在的障碍。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2009年4月,本文作者在参与某中学的培训活动时,对其中23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开放调查,并于10月对其中2名教师进行了在线访谈。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所在学校为一所区属普通高中,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5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正式确认为第二批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软硬件设施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建有千兆校园网,全部课室和实验室都安装了教学平台,所有任课教师都配备手提电脑,因此所有教师均具备写作博客的硬件条件。
              调查对象共计23名,均为由学校抽选出参加培训的骨干教师,所教课程涵盖高中各学科;访谈对象为从中挑选出的两名志愿教师,其中一名为年轻历史教师杨老师,以前经常写作博客,自从去年较少写作;另一名为年轻信息技术教师侯老师,经常写作博客,且较了解学校教师的博客写作情况。
               (二)数据收集及处理
               1.开放调查
               在进行ICT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本文作者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接受培训的23名教师进行了开放调查,即请他们匿名罗列出自己不写博客的原因和理由。
               随后,由本文作者统一收集起来进行归纳和频度统计:对于教师罗列的各种理由,本文作者将其简单处理,归并为“具体描述”项,在此基础上又将其归并为最终的“原因”项(如表1)。
               2.在线访谈
               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又挑选了两名志愿教师,通过QQ进行了在线访谈,以便确认教师所列理由的含义,并深入了解教师对博客写作的看法和态度。
               随后,本文作者对QQ聊天记录进行了质性分析:分别将与两人的访谈与调查得出的原因进行比照,扩充、细化、修正调查得出的原因;然后对两人的访谈记录进行对比分析,相互验证就同一事件的说法,并了解教师就同一原因的不同认识与解释。
三、结果及讨论
               (一)结果
              经过开放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阻碍教师写作博客的八类原因(如表1):教师的时间精力、对博客的认识、教学反思、表达习惯、博客的交互性、写作时的言论自由,以及教师对身体健康、网络安全的考虑。经过访谈,我们又对教师的工作负荷、教师对博客的定位、对反思的认识以及年轻、年长教师的差异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表1 教师不写博客的原因及频度统计
               编号 原因 具体描述 频度 百分比 总计
               1 时间精力 没时间/额外工作太多、要照顾学生 17 74% 27
                 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睡眠 9 39%
                 喜欢体育运动,运动过后晚上很累 1 4%
               2 认识/实用性 没有感受到博客的好处、不感兴趣 10 43% 21
                 博客内容理论化,不实用,博客的内容对自己作用不大 8 35%
                 不熟悉博客 2 9%
                 周围很少有人写 1 4%
               3 教学反思力 不知道怎么写,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 8 35% 20
                 看博客比写博客更轻松,更有趣味 4 17%
                 才华有限,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 8 35%
               4 博客平台特性 没有点击率,写了没有人看、交流少 3 13% 3
               5 表达习惯 不想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想法,习惯纸质版日记 5 22% 6
                 教师群体是比较封闭的群体,不愿外露 1 4%
               6 言论自由 教育问题的敏感性、真实的东西难以表达 2 9% 2
               7 身体健康 电脑辐射 1 4% 1
               8 网络安全 不信任网络技术 1 4% 1
               (二)讨论
              人们写作博客是为了:归档生活;提供评论和意见;表达内心情绪;通过写作表达思想;形成和维护社区论坛[9]。教师博客也相应地具有支持“记录和反思”,支持“隐性知识显性化”,支持“形成学习共同体”,满足教师“被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特点[10]。
               与此同时,研究者更是将教师博客与教师的反思和专业发展联系起来,将博客看作支持、促进教师反思和专业发展的工具[11][12]。本文将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和反思的角度讨论教师博客的写作。
               1.时间精力
               在访谈中,杨老师提到自己是第一年接手高三:               
               “仅仅备课一项,如果要备好的话,做到思路清晰,知识点到位,恐怕一天是不够的”,“编练习,改作业,备课,改试卷。一个接一个,难得喘口气”。“加班时常态,不加班不正常”。
               侯老师也提到,教师要“备课、上课,改作业(试卷)”,“如果兼任班主任,级组长,科组长,会有其他事情要做”。
               对于这些繁忙的教师,我们再要求他们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和实践反思就显得不太现实。
               但侯老师同时指出,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因学科、因人而异:有的教师较忙,“每周要上15~16节”;有的教师则较轻松,一周只“有8节左右”。另外,从一些“喜欢体育运动”的表述也可以看出一部分教师对时间与精力的分配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如侯老师所说,教师不写博客,时间与精力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是一部分教师的真实状况,也是一部分教师的托词,我们还需要反思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就时间精力这一原因进行追问时,侯老师提到:
               “有没有时间写(时间);空闲的时间,是否有东西写(内容:反思、知识获取);有东西写,是否有心情写(情绪);有时间,有东西,有心情,是否愿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分享)”。
              由此,我们更需要联系教师群体工作“繁忙辛劳”的现实状况[13],考虑教师群体中可能出现的职业枯竭,即教师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个体压力维度)、去人性化(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以及知识枯竭[14]。
               (1) 由于情绪衰竭,教师就可能丧失工作热情,而不愿做出新的努力,以及尝试博客写作。即便写博客,也可能只是“提供评论和意见”、“表达内心情绪”,“用来谈心”而起不到反思和专业发展。
              (2) 由于去人性化,教师就可能对身边的人持一种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和情感。对于实践反思,教师就不“愿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对于同事们会在博客上写些什么,也如杨老师所说:“那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对于评论、留言,那就更不可能了。
               (3) 由于个人成就感降低,教师就会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反思或者借助博客加以支持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因此教师很容易就会丧失写作博客的兴趣。
               (4) 由于知识枯竭,教师就会体验到知识上的枯竭,再学习能力变差,从而在写博客时感到无话可说,“没有新意”。
              研究者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职业枯竭的有效策略。从支持的来源看,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都能较为有效地降低枯竭水平,“甚至一句简单的领导表扬”;从支持的类型看,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降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提高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会对增进个人成就感和降低知识枯竭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15]。因此,一方面是现实中的支持,另一方面如果能借助博客这种媒体,在形成的共同体中,自觉地将社会支持融入其中,或许更多的教师会加入到活跃博客作者的行列,从而促进博客及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2.认识/实用性
               针对教师的特殊身份,研究者更注重博客“记录和反思”,“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学习共同体”等功能。虽然侯教师也是这样追求的:
               “其一:反思,进步;其二:积累;其三:成为名师的快速路;其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地;其五:甚至可以作为个性化学习的场地”
               但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以及人们写作博客动机的不同,我们还要注意、允许教师作为一个“人”对博客功能的自我定位:
               如,杨老师就认为,写博客就是为了“留下文字,以待岁月。留点生活的痕迹”。“空间是用来诉苦的,博客是用来谈心的”。“不合时宜的想法、说法,自己发发牢骚就好”。
              限于有限的时间精力,教师在采用一种技术的时候会较多地考虑它是否简便、有趣、有效,对于博客也是如此[16]。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较多数教师对于博客的实用性持否定(43%和35%)或间接的否定(4%)态度,认为博客内容理论化,对自己没有用处;还有一小部分教师对于博客缺乏了解(9%)。对应于表2,在对博客缺乏了解,并对博客的实用性缺乏认可的情况下,教师就会选择抵制。
               侯老师更彻底地将实用性归结到“利益”:               
               “他不感兴趣,因为他不知道这东西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好处可以是金钱,荣誉,肯定,成就感,甚至一句简单的领导表扬”。“这一点特别是对年纪较大的老师是这样。他觉得,自己高级职称了,也评了很多优秀了(不需要反思、写博客了)”。
                为此,研究者、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等意欲推动教师写作博客的涉众至少应该为他们提供有效使用博客促进反思和专业成长的案例等相关证据,以便让教师认识到写博客的价值。
               表2 基于结果的技术教育应用分类
               熟悉程度
               实用性 低 高
               负面-中性 抵制 研究
               中性-积极 吸收 发展
               3.教学反思力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于反思什么、如何反思(35%和35%)不是很清楚,而且反思的意识和意志较薄弱(17%)。
               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显的探究行为,有经验性的与科学性的之分:
              “经验性反思是个体对经历过的事情的反省性‘回顾’,是内隐的心理活动。其主要弊病是可能导致新的不合理性。科学性反思虽有内隐的心理活动,但延伸到实践领域,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通过实践(验)检验的完整过程,客观上保证了反思的合理性质(p14) [17]。”
              我们还可将教师的反思范围和内容直接地和简化地分为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或操作)领域两个方面[18]。基于以上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博客内容理论化”,是对博客的一种误读或误用,仅仅把一些文章搜集在一起或是做个链接,更是缺乏反思的表现。
               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是教学主题反思自身行为的动力,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觉醒,教师反思的起点是自我实践的“问题”,需要“思想开放性、责任性和执着性” [19][20] [21]。
               媒体不会影响学习,单独使用技术也不能引发可迁移的思维技能[22][23]。博客会影响反思的成本和效率,但反思的方法和内容才是我们更应关心的主题,例如杨老师就认为: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阅读即是反思。人文学科更是如此吧!”“阅读的产出主要就是课讲得精彩了,自己思想更有深度了”。
               因此我们更应该针对博客这种媒体开发有效的反思以及动机激发策略。
               4.博客平台特性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反思看作是一种“社会性实践”,而博客上的交互恰恰可以引起参与者之间的认知冲突,提高反思水平,为教师提供一种共同反思的平台[24] [25]。博客用户可以通过阅读他人博客、获取资源以及通过留言表达想法实现交互,其中留言对博客的交互来说必不可少[26]。
              但是,13%的教师认为博客的交互性较弱,“没有点击率,写了没有人看、交流少”,这与表1的统计数据以及“李克东难题”都是相对应的[27]。对于这样一种情形,黎加厚已就深入学习和交流进行了论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共同体的构建要经过边缘性参与(自发地交互/发散)向积极互动(自觉地交互/聚焦)的过渡[28],要看到“忠实读者”的培养需要一段时间的经营,而且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限于博客一种,非常广泛(如杨老师主要是通过豆瓣和twitter获取信息),因此不能急于见到自己点击率的提高,最好的情形就是教师不太去在意外部的激励,而是像侯老师一样更注重内部的成就动机:
               “我有一种信念,就是要做一个思考着的人,我不愿甘于平庸,唯有思考才能帮助我进步”。
               当然,我们也有必要通过案例研究等对共同体的建构环节进行细化,开发出一系列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如,胡小勇就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及对“天河部落”这一博客群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概括总结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的系统策略”[29]。
四、结论及建议
               教师不写博客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与教师自身对博客以及反思的认识有关,也与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在开放调查和在线访谈的基础上归纳了阻碍教师写博客的八类原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并且可能出现职业枯竭;
               (2)对博客的实用性持否定或间接的否定态度;
               (3)对于反思什么、如何反思不是很清楚,而且反思的意识和意志较薄弱;
               (4)认为博客的交互性较弱;
               (5)不习惯用博客进行表达;
               (6)认为写作时言论自由会受到限制;
               (7)认为电脑辐射危害身体健康;
               (8)对网络安全存有顾虑。
               其中前三类原因所占比重较大。
              Guadagno等人进行的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会影响博客的写作;在我们进行的调查中也会有“表达习惯”的问题(见表1);另外,“博客的出现,是一种个性化的民主,是一个公共话语的空间。教师博客的发展,就是教师话语权的回归”[30]。因此,我们只需要为教师写作博客扫清障碍,提供条件,加以引导,而不能做硬性要求:
               (1)应该为教师提供现实的以及借助博客媒体的社会支持,防止教师职业枯竭,从而为教师的博客写作、反思和交流提供保障;
               (2)研究者、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等涉众应该为教师提供有效使用博客促进专业成长和反思的案例等相关证据,以便让教师认识到博客的实用性;
               (3)媒体不会影响学习,单独使用技术也不能引发可迁移的思维技能,我们还需要开发一系列反思、动机激发以及共同体构建和交互的策略和方法支持教师的博客写作及反思和深度交互行为的发生。
                [鸣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汪晓东老师和刘南洲同学对本文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R/OL]. ww.cnnic.cn/uploadfiles/doc/2007/12/26/113707.doc, 2009-9-19.
               [2][11] 黎加厚. 博客为何能够博得教师的青睐?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 上海教育[Z], (2): 11-12.
               [3][30] 蒋鸣和. 教师博客的兴起:教育学视角[EB/OL]. http://www.jiaoyuxue.net/msbk/article_670.html, 2009-9-20.
               [4] 张豪锋,卜彩丽. 博客在国内教育应用的发展现状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7(10): 75-77.
               [5][9] Nardi B A, Schiano D J, Gumbrecht M, et al.Why we blog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04, 47(12): 41-46.
               [6] Guadagno R E, Okdie B M, & Eno C A. Whoblogs?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blogging [J]. Computers in HumanBehavior, 2008, (24): 1993–2004.
               [7][16] Hsu C L, & Lin J C. Acceptance of blogusage: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social influence and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 [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8,45: 65–74.
               [8] 焦建利. 博客与李克东难题[EB/OL]. http://jiao.blogbus.com/logs/40665586.html, 2009-9-20.
               [10][12] 张豪锋,卜彩丽. 基于Blog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实验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 (9): 66-69.
               [13][27] 黎加厚. “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7): 5-6.
               [14][15] 王芳和许燕.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04, 36(5): 568-574.
               [17][20] 熊川武. 论反思性教学[J]. 教育研究,2002, (7): 12-27.
               [18][21] 张立昌. 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 教育研究,2001 (12): 17-21.
               [19] 熊川武. 试析反思性教学[J]. 教育研究,2000, (2): 59-76.
               [22] Clark R E. Media will never influence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4, 42(3),21-29.
               [23] Wegerif R.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nking Skills,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R]. Bristol, UK: Futurelab, 2002.
               [24] Wang S, & Hsua H. Reflections on using blogto expand in-class discussion [J]. TechTrends, 2008, 52(3): 81-85.
               [25] 刘加霞,申继亮. 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0), 30-34.
               [26] Kim H N. The phenomenon of blogs and theoreticalmodel of blog use in educational contexts[J]. Computers &Education, 2008, 51: 1342–1352.
               [28] 况姗芸.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 开放教育研究, 2005, 11(4): 33-35.
               [29] 胡小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创建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09, 15(2): 87-91.
[作者简介]
              钟洪蕊,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学科教学知识(TPACK);焦建利,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秦丽娟,硕士,湛江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学习科学。
Why Teachers don’t Blog?
Factors that Hinder Teachers to Do Educational narrative research and reflect using the blog
Zhong Hongrui1, Jiao Jianli1 & Qin Lijuan2
(1. Futur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

【Abstract】 The paperraises 8 factors that hinder teachers to do educational narrativeresearch and reflect using the blog through an open investigation of 23core teachers, and an online in-depth review of 2 teachers thereinto,among which we discuss the following 4 factors: Time, Understanding ofthe blog, Reflection a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og, and makesome sugges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them.
【Key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flection; Blog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utkfan 发表于 2011-4-28 02: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1,文章提到了阻碍,但在建议中没有提出现实的解决方法。老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有自己的孩子家人要照顾,在这种情况下,推动老师花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写博客,比较做梦。如果出台政策,每发布一篇博客,奖励100块,局面肯定立刻有改观。

2, 职业培训机会。既然想推广博客应用,而且发现了阻碍因素,比如“教学反思力 不知道怎么写,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可以提供进修机会,在教学理论和电脑操作,电脑/网络授课技术上提高教师水平。

3,文中提到“所有任课教师都配备手提电脑,因此所有教师均具备写作博客的硬件条件。”但我们对他们的电脑知识和电脑能力,电脑使用习惯都一无所知。文中也没有提到这些老师的年龄段。(一般说,年纪大的,学电脑费劲)

4, 23个研究对象,终究数量还是少了,不能代表人群。

5, 博客作为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博客以前被认为是个人日记,跟论坛这个工具相比,涉及内容和交互性都弱一些。博客散落在各网站博客平台,大家也不好接触,就算用书签记录,或者RSS订阅,还是不方便。天下写博客的人有千千万万,所以写了潜在的读者找不到,导致点击率低也是正常的。

6, Everett Rogers 的革新扩散理论认为,对于每一项科技革新,一个社会总会分为几种人:革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多数接受者,晚期多数接受者,以及落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5%,13.5%,34%,34%,16%。我们从作者的取样方法中无法了解样本在这个划分发中所占的比例。呵呵,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这23人如果都是落后者,人家当然不用了。如果这23人都是社会的革新者,却不用博客,那问题才真的大了。

7, 这里还涉及 organizational change,这里不多说了。
教育科技论坛 http://tech-discussion.com/
moonsea 发表于 2011-9-16 15: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细看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2粉丝

7844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