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调查:初高中学相同内容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09-10-28 17: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1983年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来,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多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课程教育阶段;引入计算机辅助教育阶段;快速普及发展阶段。如今,作为“国之基石”的基础教育,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中小学电脑课,谁让你沦为“配角”?

            
            
中小学电脑课,谁让你沦为“配角”?
  25年前,邓小平一句“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开启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大门;25年后,欣欣向荣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背后暗藏危机:计算机无用论甚嚣尘上;“选修课”遭遇应试教育体制;地区、校际差异让一些孩子已然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敢碰,弄坏了电脑咋办?
  “老师,网上下载的模板怎么保存?”“老师,文件怎么存在桌面上?”……10月19日13:25分,珠海广昌小学六年级二班的课堂上一片活跃。
  前几节课讲过PPT的制作后,任课的刘国玉老师布置了作业:以“我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为题,制作一张3页的PPT,限时1节课。“做好后发到老师的邮箱。”
  此时,张欣正在利用搜索引擎寻找漂亮的猫咪图片,他的搭档赵九歌则在“起草”相关的文字部分。在背景设置、模板选择上,两个同学的意见不合,尝试了几种方案的搭配之后,最终敲定了天蓝色的背景加上第三套模板。下课前3分钟,作业终于交上去了,张欣长舒一口气,而赵九歌仍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点开PPT中的几个小工具试用,“这个软件太有意思了,我还有几个地方没弄明白呢,抓紧玩一下,不然就得等下周了。”
  课堂上的40分钟,教师刘国玉一直都在与同学交流讨论,解决各种关于PPT使用方面的问题,下课后,还有孩子围着他问这问那。路过张欣小组时,刘国玉特意指出第二页标题字体需要调整,结构会更加美观,“指出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操作的技能,比如这个改字体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差不多同一时间,“兼职”计算机课任教师的张戈正在为实践课发愁:他任教的吉林省蛟河市南岗子乡亮子村小学9月初刚添置了2台计算机,用于上机实践。可全校6位老师,42名学生,没人碰过计算机,“理论课还好说,按书本上来就可以了,上机弄坏了可咋办啊?”因为不敢“乱动”,本来应该9月开学就进行的上机实践课一拖再拖,直到最近才开课。
  一边是机房中热火朝天的师生交流、一边是怕弄坏机器迟迟不开实践课,为何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同样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什么会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
  四地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体验
  注:体验过程以课程设置(课时、内容),教学环境(机房为主)、师资等几方面为主,展现不同地区、不同年级迥异的教学状态。
  第一站:北京石景山六一小学
  体验根据:一级城市、官办重点
  关键字:准“全覆盖”、层次丰富、师资强大
  该校为北京市石景山区重点小学,倡导素质教育与绿色教育,对计算机课程相对重视。目前小二至小六开设计算机课程,每班每周1课时(40分钟,共18课时),全部课程都在机房进行。计算机组的任课教师为5人,负责5个年级30余个班级的课程。机房共40台计算机,可以满足人手一机(每班学生多为30~35人)。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从简单的计算机认识、画图、网页浏览,到Flash、绘声绘影的使用,甚至一些FrontPage网页制作都有涉及(网页制作部分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属于拓展性质的培养,不做强制要求)。
  任课的田老师介绍,2008年之前计算机课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课的,也就是说实现了小学阶段计算机课的“全覆盖”。但学校后来觉得小一开课的效果不明显,2008年改为小二。而北京市教委的要求是小三至小六开设计算机课程,所以“教委指定的三本教材我们往往不够教,而一些邻校因为小三至小五开课,内容往往教不完”。
  “我们计算机课最大的特点是启发式教学,比如每年我们都会要求小六学生做一个学校Logo,作为毕业设计,其中要使用多种软件,还要融合自己的创意,借此考察学生计算机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环节,尽量避免一些重复性的讲述,“比如金山文字中讲过的迁移,在金山演示中有类似的内容,我们就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二站:吉林省蛟河市南岗子乡亮子村小学
  体验依据:村办小学、农业特征、欠发达地区
  关键字:无机房、代课教师、Windows应用
  1年级7人,2年级0人,3年级15人,4年级11人,5年级9人,这是这个“袖珍”村办小学的学生结构。去年开始,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小四理论课,小五实践课,数学教师张戈兼任计算机老师。“今年9月买了两台电脑下乡的机型,用来实践课给学生操作,我现在还不怎么熟悉”。
  学校条件比较简陋,一眼望去,只有一排平房和半个篮球场。条件所限,没有专用的机房。两台电脑被当作“教学工具”摆放在张戈的办公室里,上机课学生就到张戈的办公室,“这个月刚开了3节课,上机课尽量排少些,因为一上课办公室其他两位老师就只能去操场转悠,屋里实在没地方了”。
  因为诸多限制,学校每个月只能开设6节计算机课,分摊到4个年级(小二没有学生),平均每班每学期可以上4~5节课。“内容主要是Windows的应用,比如开关机、Word使用、视频播放这些,还有电脑里的文件移动、删除等等。我来操作,学生一步步跟着做”。
  “开课是为了响应省里的号召,不过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孩子都不太喜欢,还不如体育课。我们这一批30多岁的计算机老师,基本都是半路出家,镇上的学校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第三站:珠海市人大附中珠海校区
  体验依据:沿海城市、私立学校
  关键字:多元选择、进阶教育、弹性考核
  私立小学更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对计算机课也相对重视:每班每周1课时,小三至小六开课,学期期末要进行考核,计入期末成绩,存入学生档案。由于私立学校学生数量较少,行政班也少于官办学校,计算机组2位教师(每人带两个年级)游刃有余。
  “课程一般被安排在4、5、6节,因为午休前后这个时间段学生比较容易注意力涣散,计算机课他们非常喜欢,不会‘溜号’”。任课的朱老师介绍,教学内容是由基础课和选修课组成的,“基础课主要是常用软件的基本应用,选修课是针对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比如Flash制作、MovieMaker使用等等”。
  除了平时的任务,期末还有一次集中的上机测试,由老师出题。不过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期末考试的“弹性”非常大,“我们会设置3~4个任务,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来分配不同难易度的题目。”
  第四站:重庆市南开中学
  体验依据:内陆直辖市、重点高中
  关键字:硬件过硬、无学分要求、自主学习
  南开为重庆市市属重点中学。“每周一节课,40分钟,接近期末联考的最后几节课一般是会停课的”。任课的苗老师介绍,学校的硬件配套还算不错,除了容纳60多台计算机的机房,还有一些专业的音响、音频处理设备供学生使用。在这里,计算机学习全靠兴趣,没有考核,高中部甚至没有学分限制(初中部有4个必选学分)。“教材用的是2005年第二版,教学应用系统环境是Windows XP”。
  “高中教材中80%的内容都是以前普九阶段学过的。现在高中生的基础都很好,WPS、PhotoShop一般都会用,所以我们不需要做太多的工作。”
  “当然也有一些基础很差的学生,我们并不做硬性的考核。我们的指导原则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而不是成为技术的傀儡。”苗老师表示,基于这样的思想,在课堂任务设置上,看似简单的主题,往往需要多种技术和软件的融合使用。
  让记者惊讶的是,学生之中,不少人因为升学压力,将计算机课视为无用科目,能逃就逃,“计算机无用论”开始滋养生息。
  深度调查:
  别让孩子输在人为“起跑线”上
  农村城市地区差异明显
  调查走访期间,给记者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的对比是:一个11岁的孩子能掌握一些初级的FrontPage、绘声绘影的使用,同样,欠发达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也让人触目惊心——没机房、缺老师,代课教师拿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依葫芦画瓢。
  走访中,记者发现地区间差异性非常明显,而且表现形式多有不同:小学阶段,有的开2个年级的课程,有的开6个年级的,所用教材也各不相同。一位教师对记者表示,因为没有国家的硬性规定和指导方针,计算机课全凭教师个人发挥,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都截然不同,“熟悉拼音的不教五笔型”。计算机基础教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各地区、各学校划出人为的“起跑线”,一些孩子,还未起跑,已然落后。
  此外,记者还发现了一个规律:一是低年级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高于高年级(小学〉初中〉高中),呈现一种独特的金字塔结构。比如多数小学课程安排是严格规定的,但初高中对计算机课时多数都是能省就省;二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直辖市等计算机教育程度要优于内陆地区,农村地区的计算机课无论是师资、设备、学生对计算机了解、应用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
  教育部提供的信息显示,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达1056.64万人,其中79.5%在乡镇以下教学单位。学生也呈现出同样的分布形态,乡镇一级的中小学生达到千万级别。如果农村地区中小学计算机课成为“配角”甚至可有可无,这将是基础教育最大的悲哀。
  校方重视程度不一
  根据教育部此前规划,2001年前所有高中必须开设计算机课程;2005年前所有初中必须开设相关课程;2010年前这一标准覆盖至所有小学。2010年的“大限”将至,别说一些偏远地区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算一些中度发达地区,更多学校也是流于形式,将计算机课程作为摆设。
  实际上,由于我国尚未将计算机教育列入“普九”课程体系,计算机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也没有全国性的硬性方针,仅有一些“建议性”、“指导性”的纲领,连教材都是由省级教育部门指定,各省方针各不相同,导致差异性加剧。
  校方重视程度不足首先在于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目前基础教育参考纲要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时提出了要求。但这只是一个指导性的纲领,弹性很大,并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比如《纲要》规定高中阶段计算机课要达到70~140个课时,而七成以上的高中仅高一开课,每周一节,除去节假日、寒暑假,能达到35个课时已属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一版的《纲要》在学科分类上,仍然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归为“选修课”。一切向高考看齐的高中,“选修课”不会有太多选择的机会。多数地区,“选修课”往往是被删减的首要部分。
  “我们的计算机教育正处在一个政策指导的真空期”,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邓立言说,这是一个“相对真空”,“前几年大力推广计算机教育时每年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也比较完善。近几年课改反而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研究、管理机构也都撤消了。”
  中小学普遍没有专业计算机教师
  师资也是一个恼人的难题。计算机师资往往是一个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我以前是物理老师,前年人手不够抽调过来的。先自学,再教学生”,吉林省蛟河市某初中一位计算机教师坦陈,“我们这批30多岁的计算机老师,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差不多七八成都是转行过来的”,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县级以下中学尤甚。
  除了各地区参差不齐的教学设置和师资力量,“计算机无用论”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学好语数外,考上好大学,计算机到时再学都来得及”。类似话语不仅家长反复念叨,甚至一些班主任也形成了惯性思维,并时常嘱咐学生不要喧宾夺主,在计算机课投入太多。
  初中高中学的一样内容
  “现在的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教的要么就是平时用不上的东西,要么就是不用教、孩子们也能自学会的东西,这种课怎能不让孩子心生厌恶和恐惧。”日前,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杜子德如是评价目前的中学计算机教育。
   杜子德随意拿了一本计算机教材,翻开目录对记者说,一些关于计算机的概念解释,学生背出来有何用?而类似于WORD的应用软件操作,其实老师不用教,学生自己上机就能自学会,就像大家使用手机不用特别授课一样。
  除了内容用不上,让学生倍感头疼的还有“重复学习”。“有些内容小学学过了,初中再学;初中学过了,高中再学”,高一学生刘俊峰指着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结构》中的一段“微型计算机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部分构成……”对记者表示:“难道这个东西有必要学三遍吗?”
  记者获悉,由于需要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各省教委普遍采取“零起点”思维,即从最基础抓起,适当兼顾高水平学生。于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出现了:小学学了4年计算机课(目前各地多为小三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因为一些同学没有计算机基础,初中需要重复学习之前学过的内容;高中亦然,课程内容重复设置同时,也消磨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局信息技术部主任苗逢春认为,这需要国家教育部出面制定相应纲领,将小初高课程串联起来,改“零起点”思维,为“课程合理衔接,适当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前提是能实现各地区计算机教学水平基本同步。“只有在教学层次上推进,才能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使用”。
  计算机课是“后妈生的”
  ——一位高中教师的抱怨
  我是一名重点高中的计算机教师,有些话总觉得不吐不快,借这个机会简单说两句。
  现在,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实际情况是,各学校教师所讲授的计算机内容有可能是天差地别,甚至,同一学校年段不同班级不同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有可能大不相同。目前计算机教学不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一样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各地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层次存在因师因校而异的局面。
  从我教学经历来看,高中因为升学压力大,计算机课被边缘化,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无论重点还是普通高中,计算机课多数都是被架空的,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内容,校方、学生也都没有投入多少精力在里面,流于形式的部分更多。
  因为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课程教的好还是不好,完全就没有一个的定义,这对教师自信心打击是很大的。因为不涉及高考,目前的计算机课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有兴趣,就学一点,但真正肯在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寥寥,老师很难得到积极的反馈。
  校方更是不用说,计算机课的兴旺衰败全看校领导的个人风格。我们前任校长对计算机课程比较看重,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更新音频处理设备等,到了现任校长,基本就搁置不理了。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另外,在待遇或者评职称等方面,和语数外一比,计算机老师完全就是“后妈生的”,什么都要落后人家一大截,为什么会这样?只因为我们的课程不参加高考,就可以被忽视吗?什么“科技强国”、“教育为本”都是空喊出来的口号吗?
  访谈:
  5年后基础教育将有颠覆性变化
  ——北师大教授、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曹一鸣
  电脑报:从我最近的调研结果来看,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您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曹一鸣:由于区域经济和教育实力的不均衡,对计算机教育投入上的差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目前发达地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但一些偏远贫困地方还有待改善。举个例子:去年我们在做调研的过程中曾去过西北一个镇上的小学,因为“校校通”活动这所学校刚获赠了一些计算机设备,校长在领我们参观机房的时候,提到计算机教育取得怎样怎样的成绩,我随口一说,把这些数据发到我的E-mail里吧,校长马上回头问计算机老师,什么是E-mail,那个老师也直摇头,说他也不清楚,没用过。有些时候,因为外部条件的变更,可能硬件设施跟上了,但师资等“软件”却往往滞后,这也算是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吧。
  电脑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计算机无用论”长期、广泛地盛行于初高中阶段,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这是否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推广普及遇到的一个难题?
  曹一鸣:与其说是社会现象,不如说是社会认知问题。这其实是你所说的差异性的根源,发达地区为什么计算机教育做得好?就是因为认识到计算机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全社会观念转变的问题,若干年后,全社会对计算机教育形成共识,那么基础教育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脑报:若干年是多久?能不能把它量化,十年还是二十年?
  曹一鸣:用不到20年,我认为5年左右,最多不超过10年,你今天所看到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系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是中央政府在计算机教育方面持续的投入和重视,将在5~10年内得到集中的回报;二是人们观念的转变需要这样一个过渡期,我认为大概就是5~10年。
  电脑报:所谓观念的转变具体指的是什么?
  曹一鸣:“计算机无用论”也好,还是社会上对基础计算机课程的其他偏见也好,其实根源在于对计算机技术认识的片面性。因为认识的误区,所以他并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生存技能,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自然不会重视。这让我想到目前初高中因为担心会降低学生的运算能力而全面禁用计算器的事情,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计算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机械的运算本身。你看看,毕业后谁还用纸笔加减乘除?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有些人提出这样的担心:汽车坐多了会降低人自身远足的能力。不过也没见到谁因为这样的担心就排斥汽车、飞机的。道理很简单,现代社会你离不开汽车、飞机,这是必需品。当有一天计算机成为必需品的时候,计算操作能真正成为生存技能的时候,不用多说,计算机教育也就跟上了。
  电脑报:在调研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这样一个情况,抛开师资和硬件配套不谈,不同地区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程度也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曹一鸣:我们传统教育讲究“学以致用”,用这四个字可以很容易地回答你这个问题:一些地区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日常生活中他就需要发邮件、处理图片,有实际的应用需求,对课程的兴趣自然要浓厚一些。而另外一些地区,计算机课程与实际应用是脱节的,课上学的是一套,实际却用不到,比如一些偏远的山区,基本没有应用的机会,自然学习的兴趣就要大打折扣。
  这让我想到八十年代我上大学时候的情景,那时候学编程就是纯理论课,学了1年的编程连计算机长什么样都没见过,说句玩笑话,给我台计算机,我都找不到开关在哪里。如果今天的计算机教育重复20年前的场景,岂不是悲剧重演吗?
  电脑报:确实,计算机应当作为一种技能来培养,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应用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最大的兴趣度。
  曹一鸣: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逐渐铺开,应用深度的拓展,不重视计算机能力培养的人,可能成为技术时代的新一代“文盲”——不会用网上银行、不能利用搜索引擎获得信息……若干年后,这恐怕已经不是简单的落伍了,而是生存技能的缺失。
  电脑报:其实有一点一直困惑着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普及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但很多学生的基础非常好,是否应该在这一阶段涉及一些动画制作、编程之类的专业课程,为日后专业学习打基础?
  曹一鸣:计算机基础因人而异,这个不可强求,我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自学计算机,竟然达到了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水准。那是否应该为这些“天才”们铺好路呢?我认为大可不必,小学初中仍然应该坚持基础内容。高中阶段可以适度渗透,以选修课或者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也许下一个比尔盖茨就在其中。
  本报观点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不能成为偏科
  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由年级形成的梯形结构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明显,尤其在高中,“放羊式”管理非常常见。不参加中高考,甚至有些地区都不在会考之列,计算机课在众学科中没有话语权,永远处于边缘弱势地位,这不仅体现在硬件、师资、课时上,也体现在校管理层对计算机课程发展的重视程度上。
  教育乃国之要事,计算机等高新技术更是当今国家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当计算机教育止步于应试体制,成为其背后的牺牲品,我们是该扼腕暗暗叹息,还是呼唤社会的力量,一同改变?
  答案很明显: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不应该也不能成为处于弱势群体的偏科。这个道理,学校、老师、学生或许都明白,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明白的道理也就变成了无用的学科。
  实际上,应试体制压迫的解释同样适用于沿海-内陆规律,除了相对开化,对计算机教育认识更充分之外,沿海发达地区及直辖市的学生升学压力相对较小(重点高校招收名额较多)也是计算机课“盛行”的原因。内陆高考大省在应试体制的重压下,只能舍弃无足轻重的计算机课,挤出更多的课时来巩固数理化等基础科目,注定了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生在计算机技能方面存在短板。
  既然无力对抗应试体制的巨大压力,不妨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内容重心下沉,更多地在小学、初中低年级进行传授,重点放在如何让中小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上,避开应试教育集中作用的初三及高中,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2粉丝

7844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