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教育传播学考点总结

[复制链接]
孙方 发表于 2009-4-10 06: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A二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B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C四要素说(课本采取):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D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E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3. 互联网引起的教育传播变革:A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B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a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b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c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d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C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4.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教育传播学是综合应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教育效果最优化的科学。(属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属于社会科学,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5.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规律。
6.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教育传播兼具动态和静态的双重特性,其动态性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信息的过程,也即教育传播过程。(一般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要素)
7.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是利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再现教育传播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8. 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1)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育传播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师生面对面,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整个过程体现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面对面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容易即时活动学生学习的反馈,从而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使之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增强教学传播的效果。
(2) 远程教学教学传播模式:

远程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在这一教学传播模式中,教师基本上不面对学生,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培育目标,确定内容去编制远程传播的教学媒体。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容纳千千万万的教育对象同时学习。而它的缺点是教师难以与学生直接见面,难以及时获得教学传播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去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而影响了教育传播的效果。
(3) 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地区都建立了多种多样的媒体资源中心、电子计算机中心,家庭里也有众多的视听器材与计算机终端,因此,人们不一定要去学校学习。在社会上、在家里,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时,利媒体用自主学习的模式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传播模式,教育也将产生一次新的飞跃与革命。
(4) 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该模式突出师生通过媒体互动,师生直接互动;生生通过媒体互动,生生通过直接互动。这种多向互动,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能达到意义共享,极大地提高转播的质量。
9. 信息的概念:A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B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C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10. 教育信息的来源:A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不仅运载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传输经学生,而且他自身的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也同时可以辅助教育信息的传递);B客观事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均是教育信息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直接对这些事物的接触与感知,能获得真实的感知信息);C教学信息体(它是是事物本身,而是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11.教育信息的特性: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
12.非语言符号: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如表情、图像、手势、标志、鼓声、气味等等。语言符号同人们清醒的、自觉的意识相关联,而非语言符号通常与不自觉的潜意识相关联。
13. 非语言符号类型:A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体语、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象征性符号、实义符号、环境、静态、图片等);B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类语言:指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其他声音符号:除类语言外,能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
14.非语言符号功能:A传播态度与情绪;B补充与强化语词;C代替词语。
15.非语言符号特性:普遍性、形象性、多维性、整体性。
16. 教育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A象征性非语言符号;B说明性非语言符号;C表露性非语言符号;D体调性非语言符号;E空间的非语言符号;F类语言符号;G副体态语言;(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A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B插图、挂图与简画;C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3)教育传播环境(有益的信息对教育传播活动有积极作用,有害的信息是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干扰因素)。
17.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辅助性;准确性;适宜性;稳定性;情感性。
18.通道(也叫信道):指信息传递的途径。
19.教育传播通道:指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
20.媒体: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它有两层含义:承载信息的载体、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可以把它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21.教育传播媒体:指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采用的媒体。
22.教育传播媒体功能:传递信息、存储信息、控制学习。
23.教育传播媒体作用: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验;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改善学生的行为态度;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24.教育传播媒体特性:呈现力、重现力、传送能力、可控性、参与性。
25. 各类教育传播媒体特点:(1)视觉媒体:①印刷媒体特点:可大量复制;可反复阅读,从容理解;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②电子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特点:能使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扩大了的图像;能将某些实物、标本、实验放大显示;幻灯、投影片可以排列成许多不同的序列,数量也可根据需要增减,比电影、电视和其他固定序列材料灵活;放映时间可长可短,不受限制;教学软件的制作比较简单;需有一定的放映和遮光设备(2)听觉媒体:能够录取语言和声音,然后根据需要重放;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育面;(3)视听媒体:能给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能呈现活动的图像,效果逼真;能系统的呈现事物及其变化发展过程;能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要素,将缓慢的变化与快速的动作清楚的表现出来;能将实物扩大或缩小;能重新构成现实,去掉非本质因素,将事物的本质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速报性、同时性、广泛性;受时间限制,学生必须在指定时间里才能收看,不能重复观看,记录和复制较难;操作较复杂,价格较高;(4)交互媒体:教学过程是双向的、连续与相互交流的,使学生能够与媒体互相沟通;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可以使教师节省很多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程序教材不易编制,工作量较大;计算机操作较复杂,价格昂贵;(5)综合媒体:集印刷媒体和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的功能于一身,能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信息,提高教学效率;能同时在多屏幕对事物或物体进行对比。
26. 教育传播中教师的角色:(1)教师是教育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把关人: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教师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2)教师的性格特:A理智型教师,其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B意志型教师,其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C情感型教师,其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D组织型教师,这类教师是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支配合理,良好的记忆,了解学生,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
27.教师的传播行为: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1)教育信息的收集过程: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 ——选择信息源——考虑信息的收集方法;(2)教育信息的加工中心环节:A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有用的;B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C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易传的;(3)收集和加工教育信息主要是为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传递信息时应注意: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传递的信息应是完备的;要注意信息的时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要注意克服住处传递中的干扰。)]
28.教师的素质要求:热爱教育传播事业、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掌握教育传播技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29.教育传播中学生的角色:A教育信息的受播者(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与接收教育信息,对接收到的教育信息进行译码);B反馈信息的传播者(在接收到教育住处,并对其进行译码和处理后,发送反馈信息以帮助教育传播者调控教育传播过程)。
30. 教师的传播心理:A动机与兴趣(动机是推动教师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原因,兴趣是激励教师从事教育传播活动更积极、更活跃的因素);B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表示的是同一个心理现象,在不面场合使用时,情感常常表示体验稳定的一面,情绪常常表示体验动态的一面,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教育传播内容等方面的情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传播行为);C意志(表现方面:完成教育传播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教师的沉着、自制和耐心;D能力(能力因素:全面掌握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多方面的、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教育机智);E教师威信(指通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尊敬和信赖;教师威信来源方面:教师的学识威信、人格威信、情感威信;教师威信由教师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决定。
31.教育传播环境: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外部条件的总和。
32.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扩展功能、激励功能、陶冶功能、益智功能、增强功能。
33.教育传播效果含义:(1)狭义:A在一定的教育传播过程完成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B教学效率问题;C教学规模问。(2)广义:指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性质、工作能力、工作成果作为教育传播效果。
34. 教育传播效果测量方法及分类:(1)根据测量效果的表达方式分类:A定性测量(用语言记录测量结果);B定量测量(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2)根据测量内容的角度分类:A达标程度的测量;B教学时间的测量;C教学规模的测量;(3)根据测量工具的角度分类:几乎凡是教育传播领域适用的测量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教育传播效果测量,常用的测量工具:作业、提问、试卷、问卷、观察、自我评估、小组讨论、同伴(同行)评估等。
35.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1)共同经验原理:教师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其进入新的知识领域;(2)抽象层次原理:把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掉,取其共同点,去代表或说明书同一类的事物(抽象具有不同的层次);(3)重复作用原理: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不同场合的重复作用可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同一概念,通过发挥各种信息传播符号表现事物的特性,加深学生的理解);(4)信息来源原理: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话,总是更容易让人信服;(5)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无论是传者还是受者,大家都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收获。


附:五套模拟题大题的参考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一
四、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答案来自课本)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2.画出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图,并作适当的解释说明。(答案来自课本)

解释说明:从信息源中选出准备传播出去的信息,这一信息以编码器转换成符号与信号,信号通过一定的信道传送出去。在接收端,接收到信号之后,经译码译码器转换成符号并解释为信息的意义,最后为信宿(受传者)所接受利用。受传者收到信息后,必然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反应,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传播者反馈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以影响到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为了简化,只集中表示对信道的干扰。
3.简述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答案来自课本)
(1)教师(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4.计算机网络给教育传播带来了哪些变革?(答案来自课本)
(1)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主要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育传播价值观;(2)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a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b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c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向交流媒体;d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3)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五、论述题
1.试分析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答案来自南国农PPT
(1) 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相同点:
两者都是人类的传播活动,都是信息传递为核心。
(2)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点:
A 目的不同。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而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B对象不同。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C传者不同。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和影视片的编制者。而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D形式不同。大众传播主要是间接传播。而教育传播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E反馈不同。大众传播的反馈过程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有很大的随意性F信息的选择不同。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传播中信息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2.试述教师的主要传播行为。(答案来自课本)
教师的主要传播行为: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
[相关详解:(1)教育信息的收集过程: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 ——选择信息源——考虑信息的收集方法;(2)教育信息的加工中心环节:A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有用的;B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C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易传的;(3)收集和加工教育信息主要是为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传递信息时应注意: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传递的信息应是完备的;要注意信息的时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要注意克服住处传递中的干扰。)]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
四、简答题
1.简述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答案来自课本)
信息迅速增多,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传播媒体多样化、媒体化;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
2.画出贝罗的传播过程模式图,并作适当的解释说明。(答案来自课本)

解释说明:该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传者。每个要素又各含有几个因素。此模式说明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很多的、复杂的,各因素间又是相互制约的,要提高传播效果,必须综合研究和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该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该模式是单向的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未予以考虑。
3.简述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此题与试卷一中简答题3重复)
4. 简述信息来源原理,并举例说明。(答案来自课本)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不仅运载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住处要通过教学活动把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传输经学生,而且他自身的语言、表情、手势、体态等也同时可以辅助教育信息的传递;例略
(2)客观事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均是教育信息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直接对这些事物的接触与感知,能获得真实的感知信息;例略
(3)教学信息体:它是是事物本身,而是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如:教科书、模型、挂图、专业杂志和报纸以文字符号和静止的图形、图像符号为主要记载方式;录音带、电影胶片、录像带、VCD、DVD、计算机软件、网络课件等以声音、静止与活动的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符号组合为主要记载方式。这些信息体能真实的储存信源手的特征。
五、论述题
1. 谈谈你所理解的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案来自课本)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规律。(理解自述)
2. 试述麦克鲁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作适当评价。(答案来自课本)
(1)主要观点: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②媒体就是信息;③媒体有“冷”、“热”之分;④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强大动力。
(2)评价:麦克鲁汉媒介理论有许多合理的部分,也有不足之处。他提出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就是信息”的观点,补人们引用最多,影响甚大,多数人对此都持肯定的态度。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主张研究媒体时,把它与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考虑,把它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他的这些看法,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媒体有积极意义。不足之处:过分强调了媒体的作用,把它看成是促进社会改变的决定力量,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者的队伍;他的“冷”、“热”媒体的理论缺乏科学性。
六、材料分析题(答案来自原试题)
材料:
传播学上对传播的分类有所谓的二分法和四分法:前者把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后者则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也有人把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分为五个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对传播类型的界定中是没有教育传播的。那么,该如何定位教育传播在传播中地位?

材料中所给出的关于传播类型的界定,主要是从传播的手段、传播的规模以及传播的性质等不同的角度分类的,然而教育传播主要是因为传播的信息是教育信息,所研究的是教育信息系统,因此以上的分类方法中也就没有了教育传播。(6分)如果从传播信息的类型来划分,就有了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化传播等,而教育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个分支。





《教育传播学》试卷三
三、简述题:
1、简述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此题与试卷二中简答题1重复)
2、画出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图。(此题与试卷一中简答题2重复)
3、简述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此题与试卷一中简答题3重复)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功能。(答案来自课本)
(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
5、简述电子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的特点。(答案来自课本)
(1)能使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扩大了的图像;(2)能将某些实物、标本、实验放大显示;(3)幻灯、投影片可以排列成许多不同的序列,数量也可根据需要增减,比电影、电视和其他固定序列材料灵活;(4)放映时间可长可短,不受限制;(5)教学软件的制作比较简单;(6)需有一定的放映和遮光设备。
6、简述教育信息的特性。
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共享性;多样性。
四、论述题
试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此题与试卷二中论述题2重复)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
一、名词解释(答案来自课本)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媒体: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3、教育传播环境: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外部条件的总和。
三、简述题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此题与试卷二中简答题1重复)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答案来自课本)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规律。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答案来自网络)组合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测量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答案来自课本)
普遍性、形象性、多维性、整体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此题与试卷二中论述题2重复)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答案来自课本)
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不同场合的重复作用可加深印象,提高记忆效果;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同一概念,通过发挥各种信息传播符号表现事物的特性,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论述题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
(1)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①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A象征性非语言符号;B说明性非语言符号;C表露性非语言符号;D体调性非语言符号;E空间的非语言符号;F类语言符号;G副体态语言;②教材的非语言符号:A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B插图、挂图与简画;C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③教育传播环境(有益的信息对教育传播活动有积极作用,有害的信息是教育传播活动中的干扰因素)。 (答案来自课本)
(2)有效的运用方法:(报歉……没找到)

《教育传播学》试卷五
四、解释概念题(答案来自课本)
1.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为更好地达到目标,而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和控制机理等进行分析与设计的技术。(答案来自网络)
2.媒体: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3.自然语言:指人类历史发展中,在社会成员的长期生活交际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民 族语言(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表现形式)。
五、简答题
1.信息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来自网络)
信息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意识,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和反映的表现形式,或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的反映形式;信息不同于物质,但与物质又有密切的联系;信息不同于能量,但二者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受着主观因素的影响。
2.语言运用中有哪些障碍?(答案来自网络)
(1)两极分化的影响。利用来描述世界事物的语言有一种两极化的倾向。语言的这种倾向,好似事物只有两种可能,两种极端的趋向,而事实上事物常有多种可能和在两极之间有多种中间的状态;(2)个人经验的影响。运用语言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往往带有个人经验因素的影响,尽管谈论的不是个人的事,而往往不同程度上与本身有联系;(3)语言内涵意义的影响。语言的内涵系往往与客观实际有差异,但这时人们往往从语言的语词领域去推敲去确定事物的意义,而不从实物实在存在的状态去考虑问题;(4)事实推论的混淆。借助语言去进行推论,往往会引起我们费解或误解。
3.简述传播的类型。 (答案来自网络)
(1)传播的一般可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2)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3)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4.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答案来自网络)
(1)为了促进教育科学的现代化;(2)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3)为了克服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弊病;(4)为了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六、论述题
1. 教师应有怎样的素质结构?(答案来自网络)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身体素质。老师是比较辛苦的职业,要求老师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能胜任繁重的脑力劳动。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耳聪目明,声音洪亮,精神饱满;(2)心理素质。老师面临着来自经济的、工作的、生活的等许多方面的压力,需要解决许多矛盾。这要求老师必须能够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3)知识素质。首先,老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老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次,老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不同文化科学知识,涉猎广泛,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再此老师要想有效地进行教育,少走弯路,还应有教育传播科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4)能力素质。老师应该具备教育必须的许多能力,比如备课的能力、上课的能力、组织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传播技术的能力等等;(5)品德素质。素质以德为首,老师的品德素质不仅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活动之中。一个好的老师应该爱教育传播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公平、公正、热诚、有耐心、责任感,仪表端庄等。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28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