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之风阵阵吹,微课视频满天飞。身在教育第一线,吾侪焉得不紧追! 回顾几个月的摸索学习,可谓诸多困扰,所以也一直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于是归纳整理,以求同道斧正。 一、为什么现在翻转课堂和微课这么火? 回顾我们的教改之路,应该会有所发现。 长期以来教育都令国人颇多不满,不满必然会要求改变。但是教育牵扯的方方面面能改变的是什么呢?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些年,还有谁对此抱有希望呢?李镇西老师一语中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促使教育马上回归其本质,所以就只能加花点儿。上边从概念、理念上加,下边则从形象形式上加,实质上却难撼应试教育根基。从小学到高中,哪个学校敢说抛弃应试教育,那么,即使对应试教育严重不满的家长都会跳出来反对的。也想过,换指挥棒,改变考试制度。可考试制度怎么改?又如何落实? 这样,教改方向就盯在了教学模式上。但是,那么多参观考察洋思杜郎口的又有几家成功的? 在这个大背景下,终于迎来了“互联网+”的时代,其他行业早乘风破浪已多时,教育又怎么可能不追赶一下时代潮流呢!这不,在“三通两平台”工程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横空出世。可以说,支持翻转课堂的技术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和设备普及程度不足的问题还会阻碍一下这种教学形式的普及,但也不过是一股东风的问题。可以说困难是暂时的。 所以,翻转课堂是大势所趋。 二、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过去传统课堂的课上教与学、课下练习巩固内化这一过程倒过来——课下学生先自学,课上再练习巩固内化,而在师生集体完成这一任务的课堂上,还可以打破这一局限,也就是通过合作交流质疑讨论等课堂活动有效地深化拓展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能力。 三、什么是微课? 说到微课就麻烦了。 又查看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微课”词条,真难怪我当时对微课一词云里雾里。 百度百科:“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 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那下课以后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一道错题,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那三个特点,难道这也算微课吗? 再看微课的基本含义:“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 教学设计、素材 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看到这种说法,想到的是什么?我想到的是课堂实录的片段(有人可能说,讲解的视频在课上播放,就是教学视频。关于这种情况,下边再具体说)。再看后边“微课同时还包含……学生反馈……”——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啊?还有,包括这、包括那,微课这么复杂,还想不想让我们做了? 再看搜狗百科:“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载体是视频,但是“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开展的精彩教与学全过程”的视频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视频?! 这些百科让我晕也就算了,因为经常以之为参考,所以早已经习惯了。但是网上还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相关的名词,这更让人感慨咱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最常被用到的应该是“微课程”,特别常见。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这样,微课程一词让我们如何理解?小科?
再比如,微视频。顾名思义,就是时间很短的视频吧。显然我们不能把小视频都看成是微课。 还有微教程和视频教程。教程一词大概算是约定俗成了吧,一般都是指针对某种技术进行专门讲解的图文材料或者视频。所以,微教程自然是指针对某种技术或技能进行讲解的短小的图文材料或者视频,而视频教程就不言而喻了。 这些词汇,都与微课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但是也都让人感觉模模糊糊。那么,到底怎样定义微课才好呢? 还是先看看什么是课吧。根据汉典的解释,现在课的意义已经和它的本义相去甚远。但是我们根据关于课的最常见的一些词语,比如上课下课课前课后课内课外,不难选择它的义项,即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讲授或学习。那么,课对于教者而言就是讲授。 由此,本人不惴浅陋,也给微课下个定义,算是抛砖引玉吧:微课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翻转课堂过程中的课前自学阶段遇到的某一知识点(一般为难点或重点)经过精心设计然后运用技术手段对讲授过程进行整合、加工、制作而形成的小视频。 从中也不难抽出其要点,即设计、讲授、加工制作。所以我认为一节好的微课至少要符合这样三个标准:1、讲解透彻——涉及方式方法、语言表达;2、设计巧妙——主要指视频的整体构思包括音乐的选择;3、制作精良——主要指画面声音情况。这是从审视的角度看微课。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就简单了,两条:一是明白、二是好看。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定义的范围是不是太小了?的确,好像都不能再小了。但是,照这个思路去做微课,无论教学还是参赛应该都很适用。如果您对微课了解比较多,也可以想想微课是怎么来的。之所以我会把微课和翻转课堂绑定在一起,这也是微课应用的必然的发展结果吧。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绕,就是有的老师把自己制作的微课或者网上找到的微课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以此代替现场讲解,这样做虽然有点背离言传身教的原则,但也无可厚非——看疗效嘛。我就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获奖的幼儿园老师介绍学习制作微课的历程和经验,她把折纸的过程包括细节录制成小视频,课上播放给学生看,效果很好。可以想象,如果只是老师亲自示范,言传身教,那么面对那么多的孩子,效率就要低得多。因为细节可能要重复很多次。这节“微课”不但放大了细节演示,而且可以重复,甚至孩子回到家里也可以照着做。
但是,我认为,这节比赛获奖的“微课”就是被老师当作课件在使用。有人说,课件不是为了录制微课而做的 PPT之类的吗?还是先看看什么是课件吧?课件(Courseware)是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可在计算机上展现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素材的集合。这里我又引用了百度百科,同样又发现问题了,按照这种说法,我们的课件难道就是素材的集合吗?比如我们最常见的PPT,那就是个素材集合吗?当初咱做课件的心血不白费了吗?所以暂且再给课件下个定义吧。课件:就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而设计制作的用来辅助教学的计算机(电子版)文件。如果您不反对这个定义,那么我认为,从用途上说,课件相当于非实物教具。这样看的话,显然这位老师的“微课”作品从用途上说就是课件或者说是非实物教具。当然,那些在课上直接播放各种真正的微课的做法也同样如此。 四、如何翻转课堂? 至此,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应该很明确了:微课就是为翻转课堂服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工具­­——因为学生自学不可能一路畅通,所以需要微课加以指点——这就要求我们制作微课时要尽量针对各个可能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又在学案的注解里不好直接解释的知识点,争取无遗漏,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学生才可以各取所需(看到有人说微课讲重难点,一般知识点上课讲,……,啥也不说了)——而参赛就得选择那些容易出彩的知识点去努力了。 当然,翻转课堂也不是有了微课就万事大吉的。想要有效的翻转课堂,有了微课,还要考虑到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微课(其实制作好微课的前提就是知道如何利用微课)。这就需要一份所谓的学习任务单———一般都这么叫,但是本人也想到,既然教学用的叫教案,为什么学生自学用的不能叫学案呢?可能有人想到了导学案,导学案的导字和学习任务单的任务二字是不是会让学生感到教者的阴影笼罩了他们自我学习的空间?所以,我是越来越觉得这个引导学生自学的东西叫学案更合适——虽然是由我们教者帮他制定的。 学案和微课想让学生能在课前看到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硬件设备,比如连接互联网的平板电脑——其实这应该是翻转课堂的物质基础——目前这真是一大障碍,尤其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期待春风度过山海关吧。 下面,遐想继续。 有了学案、微课和必须的硬件设备,学生就可以课前自学了。 但是,学生到底学没学、学得怎么样,会不会产生我们事先没考虑到的问题(其实这个应该可以有,那么多脑袋,难免产生让人预料不到的想法),如果对于这些我们一无所知,那么课上的内化深化就太让人心里没谱了——这样的课怎么准备!所以,要想有效完成翻转的第二阶段——课上的内化深化,我们老师上课之前必须对这些情况至少有个大致的了解。 怎么了解学生课前的自学情况呢?这需要一个非常有效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接收老师定制的学案、微课、检测习题,而老师不但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以及对习题的解答情况的统计结果,还可以抽查各别学生发现其具体问题,包括意见或建议。如此一来,老师心里有数了,课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内化深化就会有的放矢,从而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我是真的没有翻转的实践,真的不知道什么平台好。所以忍不住发几句牢骚:我们作老师的都准备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了,教育主管部门就不能组织人力物力给我们打造或引进一个理想的翻转平台吗?还有,我们要做微课,得事先学习多少关于软件破解安装的技术啊?师道尊严啊!为人师表啊!是不是有点像“想让马儿跑只挥鞭儿却不给马儿吃草”! 至此,翻转课堂的课前自学阶段的问题总算都解决了,接下来的课上交流内化深化拓展又该是一幅什么情景呢?这就取决于我们教者的教育目标了。以应试为主要目标,那就复习巩固做习题为主了;以教育为主要目标,那就多质疑多探究多拓展——创新精神、发散思维就产生在这其中的某一瞬间(听说还要专门搞创客教育?!让我们农村人情何以堪!)。 姑且鼓起勇气再啰嗦一句:一个老师,完全丢掉教育理想而不择手段地追求教学成绩,这样真的好吗!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我就算只追求教育理想,可是学生们课前不自学、课上不参与,我能怎么办? 这还真是个问题。对此,一般思路就是“胡萝卜加大棒”,也就是激励机制加评估机制。为什么游戏吸引人?除了游戏本身的魅力外,不能说升级机制没有作用吧!当然,制定完善机制是一回事,实际落实并得到认可就又是一回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侪上下而求索吧! 如果有老师能一直看到这里,可能或者已经爆粗了吧:啰啰嗦嗦这么多,看完怎么好像什么都没说似的? 错!!!我只不过是对于微课制作技术、学案如何编写、课上阶段的课堂流程以及伴随全程的激励评估机制这几个方面说得简略一点而已——也得给主管部门留点课题不是。 辽宁老杨 2016.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