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认知灵活性: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时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
2. 斯皮罗提出的学习方法——十字交叉形:在不同的背景下建构的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理解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是正确的。
3. 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随机通达教学:运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不良的学习环境,并由此鼓励学习者自己对知识的积极探索与建构。
4.认知灵活性超文本:
随机通达教学要求以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序列,通过多维度表征知识,促使学习者进行反复的交叉学习,以培养其认知灵活性。而超文本所具有的灵活、非线形存储、随机通达各节点的特性恰好符合这些要求。斯皮罗(Spiro,1992)在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意义的超文本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出来的超文本学习环境被称为认知灵活性超文本(Cognitive Flexible Hypertext)。超文本学习环境具有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等特点,能够满足认知灵活性理论对教学的要求(即教学能够不断重组教学序列、以多种维度表征知识以及揭示知识的相互关联性等等),因而为实现认知灵活性理论所倡导的十字交叉形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
(一)关于学习的观点:
1. 对知识领域的划分:根据知识的复杂性,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的知识。 Well-structured Domain, Ill-structured Domain
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
非良构领域的知识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有如下特点:1)概念的复杂性;2)实例的不规则性
2. 认知灵活性的含义:
认知灵活性理论继承了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即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所谓认知灵活性,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时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活学活用”
3. 学习的分类和阶段:
分类:
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斯皮罗
初级学习、高级学习、专家知识学习阶段 ——乔纳森
初级:良构领域,以概念技能为基础,字面编码
高级:非良构领域,以知识为基础,互相联系的知识
专家:复杂结构领域,图示化的模式
4. 学习的方法:
十字交叉形
(二)关于教学的观点: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运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复杂与结构不良的学习环境,并由此鼓励学习者自己对知识的积极探索与建构。
这种教学方法按照以下原则组织支持建构学习的教学:
1.教学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
2.教学设计应注意构建由概念与案例交织组成的“十字交叉形”,使用多个案例理解复杂知识,揭示抽象概念在非良构领域中的细微变化,以保证知识的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结合,使知识富于灵活性,能适应变化的情景,增强知识的迁移性和覆盖面。
3.教学材料应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化,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保持知识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4.教学应基于情景、案例、问题解决,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而不是信息的传递与接受。
5.作为学习材料的教学内容应该是高度联系的知识整体,而不是鼓励的、分割的。
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在教学中要避免抽象地讲解概念一般如何应用,要把概念具体到一定实例中,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
认知灵活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定位于非良构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取以及该领域所必须的社会性认知加工技能的发展。
在网络教育应用中,认知灵活性超文本并非适宜一切教学情景,如可用常规方式掌握一般原理与概念的良构的知识领域。认知灵活性超文本适用于需进行高级知识学习的非良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