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貌似闲暇
(一)
大家知道我这学期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实习,而是专心准备考研。大凡经历过这些日子的人,都被套上了紧箍咒,念咒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
我身上另外还有一个包袱没解开,暑假留下了一个平面设计作业,迟迟没有完成。或者说向往更好,我需要一位专业“画师”来帮助完成创意。
寻找这样的帮手倒不困难,手机里260多个联系人中,总会有“答案”。但是你也知道,许多事情不能想当然,需要通盘考虑问题(这或许是人成熟的一个标志)。所以等待的时间很长,苦苦寻求的那个人,什么时候才出现呢?
由于当时的主要矛盾不是“我要找人”和“找不到人”,又刚好复习到马哲的这块内容,果断排除这些干扰,抓住主要矛盾不放。当我复习到量变质变理论的时候,我要找的人主动联系了我,事情总是那么神奇。
那好吧,欠别人的东西早晚都要还,我这个包袱也应该卸下了。她叫王吕,是个文静的女生。她说做设计的时候,经常黑白颠倒,刚刚完成的招新海报就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赶出来的。从这一点来看,她是我心目中的“画师”。
很快我们就见了面,我把想法粗略地告诉给她。她的反应到底快,只提了几个问题,就答应晚上发我初稿。晚上我们直接网聊,她用魔术师的手法把想法变成现实,佩服佩服。还不够,她考虑到自己课业负担比较重,又推荐了一位“画师”给我。这第二位画师丝毫不逊色于第一位,出活的效率简直惊人,很快把初稿拿给指导老师。
那天风云突变。当我进到办公室,已经不见画师身影,她早我一步离开了。老师因此很恼火,批评说你们没有一点团队精神。我估计被“泼”了好几盆水,僵在一处,莫不是有学生来催老师上课,我怕会变成木头人。不光是这样,以前设计的方案全部丢进了垃圾桶,我们需要重头来过。
一阵雷雨过后,天气马上转晴。我很快反思到自己的问题,并与两位画师做了沟通,重新布置任务。眼看十一长假临近,我的神经却绷得很紧,我可不想再被雷雨砸到头,也不希望同事有心理压力。那几天没心思复习,也没心思想好的点子,因为晴天已经转成阴天,而我的心态出了些问题。这事我没有告诉任何人,身边的同学都在实习,空空的寝室只有那只玩具企鹅还傻傻地笑着。
阴天转雨的概率大得多。果然,又是一阵暴雨倾注下来。我和两位画师被喊进办公室。接下去我想省略一节内容,大约100个字。对我来说,这十来分钟时间简直不堪回首。反正整个办公室都在下雨,我有点后悔,因为没把雨伞带来。但是后来想想,如果是带在身边也不一定会撑开。我被洗礼了,痛痛快快的。两位画师也被洗礼了,她们本不该遭受洗礼,但是我带她们经受了洗礼。我是多么希望把“带”换作“代”,然而我们都被淋得很湿。
到此结束吧。十一长假也没好心思过了,把垃圾桶清理干净,重新把设计捡起来。古代人,近代人,当代人;古编钟,收音机,随身听;记忆,记忆,记忆——还要他妈是绿色的。
大学里第一次蒙受打击而作发泄。有些事使我不能回避,就让它腐烂在记忆里,看看提炼出什么精华。
(二)
保研的消息下来后,我重新安排了生活。经朋友推荐,我联系上伍教练,从此开始跟方向盘打交道。
考驾照到底是件什么事?请看博文《考驾照是怎么一回事》。
鄙人3岁接触玩具汽车,5岁会蹬三轮车,10岁学会骑自行车,直至今日,非机动车驾驶技术了得。然而,面对机动车这号东西,实为向往,却未敢尝试。究其原因,乃心智所不能及。
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如有“汗血宝马”相助,如虎添翼。今下定决心,聚天地之气,毅然登上了车牌号为991的红色桑塔纳,走上谋取驾照的旅途。一通胡诌之后,言归正传。
考驾照的第一步,是寻觅一位好的教练。千里马常有而而伯乐不常有,倘若你自是为千里之马,才富五车,最需要一位好教练的扶持。现在市面上很多驾校,要探清楚实际,才可以下决定。当然,一位好教练胜过一所好驾校,有经验的人极力推荐的教练,可以考虑“投怀送抱”。
第二步是通过理论考试。理论的东西,教练不能帮你,只能自力更生。我见识了“千军万马过走廊”的场面,男女老幼纷纷作拥挤状。先拍照,领体检证,然后体检(测视力和色盲),最后在考试大厅外漫长的等候。中间的人情世故,恐怕一言难尽。老百姓走的是程序,而有点来头的人物走的是“绿色通道”,通则力,力则顺。
第三是过桩考,有点像足球训练时的绕干训练。考试中心引进了高精尖红外技术,全电脑测控,一旦失准,即告失败。同路的两位试友,忍受千斤压力,奋勇穿越,感叹生命的百转千回。听着他们的言语,我的心也开始悬了起来,眼前的“十八铜人”,如何一个个击溃?佛祖保佑!
第四,也是最终关,场考和路考。之前对驾驶员抱有十分的欣赏,现在是深深的敬意。每一个有技术涵养的驾驶员,都是默默地忍受着一些旁边人不能体会的苦痛。直到山穷水尽,海枯石烂,把握住方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驾驶没有眼睛看到的那么简单,这的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学问。
一本驾照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说,应该是一件必需品(necessity)。为成为一个有驾照的男人而奋斗!
(三)
博文《聆听徐老》,记录一场学术讲座,开启一扇智慧之门。
徐福荫(徐老)老师,看起来一点不像40年代出生的人。一身西装,打个领带,精神矍铄。初次听徐老讲话会不太适应,一口标准的“广普”,时不时让人心存疑惑。但是老师说了,话讲错可以改正,但是这个“范”一定要摆得像。假使你说话都疙疙瘩瘩,必然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
徐老说,新时代对大学精神有新的定义,不能照搬40年代的提法。我们不仅要大师,而且需要大楼,需要大度的品格,需要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这 个东西,渗透于一言一行。徐老给我们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会带研究生(硕师&博士)来自己家上课,内容无关专业,而是讲授做人的道理。这是他们 成为研究生的第一课,接着就会拿到全套资料,用来看,用来念,用来思考。
毕竟不像一般的讲座,徐老很会调动观众的情绪。借助多媒体技术,老师演示了一组课件、一个说课视频、一些国内精品课程和一款国外的软件。时间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里流过。
当我看到苏格拉底、老子、容国团、李开复、潘云鹤等人的思想被徐老信手拈来的时候,觉得“知识就是力量”不是骗小孩的。他说他们家的书都堆到客厅里了,因 为他不想被时代所淘汰。我自认为爱好看书,相比徐老,差距就很明显了。我们这一代,不曾体会苦难的岁月,也就不懂得难珍惜现在的时光。
到了提问环节。很想问老师是怎么保养的,可惜已经到了晚饭的时间。当我忘记笔记内容的时候,我一定可以记得有这样一位老人,精神矍铄,思想前卫。还有他留下的那句话——好好自学,天天向上!
(四)
细心地读者已经发现,我在这章转载了几篇博文。其实我去年10月在博客大巴安了新家,新家地址是http://liu708922617.blogbus.com/,而这几篇都是很受欢迎的文章。正如我在博客中说的那样,初衷是为积累专业知识,现在把《我的大学生活六》也搬了进去,以增添些许情趣。
我写道:“回过头去,我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自己行走的轨迹。研究生推免,徐老讲座,教技年会,老外讲学……还有师傅的《十年》系列,焦健利老师、黎加厚老师的精彩推荐,都是宝贵的财富。当然,我也偶尔会记录自己的心情,描述自己的境况,来充实我的家。我始终不认为博客已经老去,尽管受到微博的巨大冲击,她的优势仍然存在。就拿我的人人主页来说(它可以看作微博),像样的原创文章不多了,这也许是社会网络的一种趋势——拿别人的来说事。而在这里,在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可以打开我的思想,不用背负太多的压力,大胆地书写属于自己的内容。总之,在家里,我不会迷失自己。”
写博客需要足够的耐心。一般来说,一篇博文的字数在500以上,状态好的情况下当然没啥难度,但是假如有一天思维短路了,那就要在电脑面前磨蹭一阵,汉字里边有一个字特别适合形容这种状态:憋。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需要照顾到读者的感觉,比如字体、字号、颜色等,都能影响到读者的情绪。所以我一般套用清新大方的模板。
写博客有点像写日记,或者说它是公开的日记。前期写得勤快些,才能留住你的读者。我有段时间,隔天就写,坚持了半个月,留住了不少读者的心。说到这里想起了一个问题。博客既然是公开的日记,那么写给自己多一点还是写给读者多一点呢?这要看主人的定位了。上面说过我的初衷是积累知识,这就好办些。如果纯粹是写心情,那么我倾向于给读者多一点,当然,前提是你不会把个人隐私写上去。
英国有位教授在文章里面提到他的担忧,他说现在的孩子花很多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变得害怕寂寞,害怕被同龄人排挤。他们一方面关注别人,另一方面希望别人也关注自己。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以至于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以为这跟博客没多大关系,因为写博客锻炼孩子自我审视的能力,而看别人的博客也是一种学习。
网上兴起的博客圈,就好比把几户人家规划成一个社区,定期搞点活动,互相交流些感情。我是研究教育的,现在有不少老师对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至少有许多老师开通了博客,为新时期的教育事业服务。技术通过合理的方式应用于实践,其价值会成倍增长。
好了,关于博客就说这么多。最后给自己打个广告,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班长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