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会适应
(一)
学院根据自身优势,组织了一个由心理系学生操作的小栏目,起名为“心理辅导站”。小站配有一个指导员和一个助手,旁边还有两个观察员。接受辅导的人员同指导员围坐成一个圈,说些约定范围内能说的话,做些对外保密的事。
心理辅导分六课时进行,每一课时都有一个主题。在不透露细节的前提下(在约定范围内),我把每节课陈述如下:
第一课 介绍自己 认识彼此
带着好奇的心情参加了团体辅导,通过自我介绍又认识了不少朋友。刚开始有些拘谨的心情在嬉笑的游戏中逐渐放松下来。在欢笑中结束了第一次辅导。
第二课 计算时间 感悟人生
活动开始前的热身很快把大家的注意力引来。这次的主题有些沉重,对于如何利用好大学宝贵时间学员们各抒己见,最后却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青春太短,人生太短!
第三课 培养自信 树立目标
自信心的培养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一次活动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自信心的树立有很大帮助。这又和下一次活动相衔接。
第四、五课 学会交往 重视人际
人际交往能力应人而异。两次辅导学员们交流了学习心得,互相指出对方的不足并提出改正建议。大家对彼此有了更新的认识。
第六课 总结得失 合影留念
有相聚就有别离。这是团体辅导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课。各成员之间作了评价和对彼此的祝福。伴随照相机的快门声,学员的每一张脸都被刻录在相片里,随记忆永不褪色。
每一次辅导结束回寝室,我都要大发感慨。比如“我今天又认识某某女生了”“我和谁谁做了个好玩的游戏”“玩游戏的过程中差点碰到她的手了”,诸如此类。室友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一双双眼睛直放光,说不定在背地里会想些什么。当然我那帮兄弟也早在为我“谋划”嫂子了,他们一个个反倒比我还心急。
我说:“急什么急,才刚认识呢?”
回答总是简洁明了:“早点完事踏实,拖久了要没机会的。”
“那你们呢,干嘛还不动手?”
“我们要是有像你一样的机会早下手拉。”
“你们不是也参加了辅导,怎么就没中意的?”
“不是太小就是太老,偶尔合适的长得不行,天意如此啊!”他们会用各种借口来推脱。
无奈我双拳难敌四手,失败的总是我!
没有交到嫂子却认了一个姐,一个自认为再合适不过的姐。她来自遥远的新疆,就是盛产哈密瓜、葡萄的地方。她有一个十分漂亮的名字——阿里娅古丽,和天山的景色一样可爱迷人。尽管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可是只要语言相通,就能发展感情。她很体贴人,真诚、善良、淳朴,在她身上看不到世俗的影子,这与天山雪的纯白相辅相成。
团体辅导她恰巧坐我对面,因此她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当她发言时,从我这个角度能看到全貌,如果不看,聆听也是十分惬意的,她的声音如泉水般清澈,即使偶尔发音不准,大家也照样喜欢。大概是第五次活动后我的脑海中蹦出这样一个念头:要是能做他弟弟岂不是很幸福。
信息社会快捷的通讯方式很快帮我达成了愿望,然后在最后一次互相寄语过程中我们又肯定地表示最好保持一辈子的姐弟关系,我俩的合影已被我传到网上,有兴趣可以去我空间瞅瞅。
除了认姐这回事,还有许许多多好笑的话、好玩的人、好看的脸、好有意思的事围绕在每个人旁边,像一个小小的家庭,而我们都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孩子。课程结束,孩子成人,能够适应外面的社会了。
(二)
学院为了让新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还搞了不少活动。比如说新生演讲比赛。我参加了预赛可惜没进复赛,主观原因是我所准备的材料跟前面好几个类似,客观原因是对手实力过分强大,班级有同学进复赛还荣膺三等奖,实数不易。
一直以来对大学课堂教学存有好奇。如今一学期下来真相大白。外面所传的情况大致属实,只是有些细节上出入不小。
外传:大学里学生找老师。
这点不假。老师只会在课堂时间传授技艺,而决不会在你自习时间光临教室。寄期望于课外请教老师的同学多数不能如愿,因为大学地大人杂,想找个人如大海捞针。即使你有老师办公室地址,十有八九会跑空趟。所以奉劝大家有问题一定要在课堂里搞明白,当天问题当天解决,越拖越难找到答案(往往一门课会上两个课时,课间老师会帮助解答问题)。如果有资本,电话交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究其效果,远远不及当面指教。
外传:大学上午课堂学习,下午自习。
这点不靠谱。大学前两年课时安排会比较多,下午照样会有课。后两年学生要以课外研究为重,课时会安排得很少,少到一礼拜十来节课。
外传:大学上课教室不固定。
确实如此。这种安排会给学校管理以及设备的利用带来方便,只是会苦了学生。有时为了上节课,学生不得不从东头跑到西头,再从西头回到东头。因此有辆自行车或者找个男友带去上课会大大减少旅途劳顿。
外传:大学没作业。
对不起,作业还是有的,作业量应老师的性格而异。要是遇到古板一点的老师就惨了。作业上交与否却不一定,有些会在下一节课校对答案。因大学考试不多,所以作业情况会成为老师打平时分的重要依据(平时分会占总成绩的20%到30%)。
大学课堂还需澄清几点:
课堂有大有小。公共课(语、数、外等)人数一般很多,专业课根据专业人数而定,用小教室的会多些。
听课效果会因为与老师的距离长短不同而不同。坐第一排跟坐末排的差距很大。
只要有高三学习劲头的60%,通过大学考试是没有问题的(100分的试卷60分算通过)。或者说只要每节课准时参加,态度认真,基本上可以过的。
大学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课堂,还有大课堂(或称为讲座),人数成百甚至上千。当然这对讲师的要求很高,最起码要压住场,否则台下一定乱套。因此一些讲座都是以自愿为原则,去不去随便,这样可以避免尴尬的情况发生。
浙师大的讲座往往会请到很重量级的嘉宾,像国务院教育部顾问,中科院院士,北师大教授,当代知名作家。我喜欢的余华先生都已经跑来好多次了。学校在这方面真舍得放本钱。
(三)
古人说:家丑不能外扬。但作为现代人,好的古训要继承,不适合的就该抛弃。
我家经济条件不好,事实就是这样,我也无法回避。我想这反倒能刺激自己刻苦学习,放正心态。幸运的是我被选中参加了勤工俭学——教务办助管。这下好,每到工作时间我都要跑去教务办上班,我小小年纪成了上班一族拉!
助管,顾名思义是帮助管理,后面省略了宾语。管理什么?管理档案、文件、申请书、请假条……教务办老师特好,重要档案文件都是亲自过手,而只安排我接电话、跑打印店。那些活动既不消耗体力也不消耗脑力,相比档案那些要轻松多了。空余时间老师允许我看书读报,办公室里的资源都为我所用,别提有多惬意。
平日任课老师会常来教务办,有的来办退课手续,有的来请假,有的过来看通知,还有纯粹来唠嗑。最喜欢来个没事唠嗑的同志,他们流利的口才配上精彩的故事,令我由衷赞叹,并希望他能待得越久越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嘴里的世界再加多少形容词在“精彩”前面都不过分。不但有故事听,偶尔有土特产尝,某某老师从哪哪出差带了些东西回来,我这个助管还真有福分呢。
下面换个话题说说。前面讲到学院公关部、现代教技协会、校电视台活动,我分配完个人时间后全身心投入集体活动中了,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各有我的一片天地。
学院公关部总共七八号人,行动时分两路出发,一路南下,一路北上。头已经在会议上布置好策略方针,接下去全看我们干事的,目的是根据图纸要求,凭借唇枪舌剑,把图纸末页的资金搞到手。尽可以找些兵法计策,计策不行耍耍花腔,反正结果要么搞到钱,要么碰一鼻子灰,聪明人宁可耍花招也不愿跑空趟。我和两个女搭档一路南下,想了几招绝的,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状况。
招式一,卖弄色相。若遇男老板看店,她两上。若遇女老板,那就我上。尽管我长得不咋样,但毕竟是个男的,男的就成。
招式二,开门见山。一般做生意的不喜欢拐弯抹角,我们第一句就说自己是来拉赞助的,说不定那老板会被我们的直爽给打动。
招式三,集中火力。多数生意人会采用迂回战术来推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三人各说各的道理。你想想,同一时间要反驳三种不同的理由该有多难,惟有沉默一招应对。一旦店主沉默,说明我们已经在攻势上取得了胜利,基本已达到头的要求,就不必在乎资金的事了。但很多时候是,店主要么拿出资金,要么拿出物品,打发我们走了。在这种情况下,获胜的还是我们。
第一次执行的任务我们小组出色完成,受到头的表扬。可后来几次那几招就使不灵,人家想出了更毒的招式来克我们。我不禁感叹:商场如战场啊!
进入现代教育技术协会完全出于专业的需求,也就是说协会里学的东西利于专业的学习。再加上班主任是以前的会长,助班(助理班主任)是前一届会长,单纯就感情的亲疏来说这20块交定了。第一学期上了没几节课,学了些Flash的简单操作,但究竟有多少掌握还真不好说。反正多媒体设计大赛我已经打算参加了,以后用着瞧吧。
至于校电视台里发生的事,那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我在那儿拜师学艺,小小工作室却承载了包括新闻策划,新闻剪辑,新闻定稿以及专题节目《人物》的全线制作。所以屋子小人口多,机器的使用总显得紧张。
刚进电视台不懂规矩,遇见谁都称呼学长。其实不对,因为台里有一条潜规则——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畜生使。假如遇见女生应该叫男人,男生的话就叫畜生,哈,这样的逻辑很恐怖吧!不过说真的,进台里的女生都会扛摄象机,而男生每次例会时逃不出搬凳子的下场,也算尽到畜生的义务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拍摄是刚结束的人文学院师生晚会,一方面演出的水平高,另一方面现场的效果好,我曾想要是手头没有家伙(摄象机)我宁愿好好欣赏这场表演。有时候人会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而有时会表现奉献的一面。当想到我拍下好的镜头可以给千万学生呈现精彩时又毅然决然扛起家伙,奉献我的热情与汗水。家伙挺沉,现场温度又高,背心早已湿透,还要装做什么都没发生。我当时感觉自己已化成了会移动的丰碑,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在拍一个节目时我经历了人生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以非演员的身份登上舞台;第一次肩负重担,承受无数双目光的注视;第一次居高临下俯视观众;第一次不用任何表情来面对旁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察弹古筝女生那纤细的手;第一次这么玉树临风……颇有滋味!
最后我想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只有努力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宁可先苦,然后苦中作乐为好。
(四)
电影《在失去雷锋的日子里》让我对志愿者帽子上又像手又像和平鸽的图案印象深刻。如今我也加入到了志愿者的行列,拥有了印有该图案的帽子。
志愿者工作一向受学院领导的重视。漫漫志愿者服务道路我们学院已经走过十个年头,终于,今年这个机构被授予浙江省青年志愿者优秀服务站的称号,我们自然也成了全省的优秀志愿者。说实话,带高帽子虽然威风,但是肩上的担子随即增加,要做好它得花工夫。
07年学校举办了一项大型赛事,全省大学生运动精英齐聚我校,角逐属于他们的荣耀。大赛中少不了志愿者的身影,特别是开幕式文艺演出一块,据说不同类型的志愿者人数达到千人。我负责运动员通道一处管理,由于观众人数太多,观众通道负荷不了,所以有些观众径直从我把守的通道过。那哪成?肯定要拦下,或者劝说其稍等,最终目的无非只是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可后来运动员全入场了,我不好意思再拒观众于门外,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永远记住它。
还有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我争取到去看望聋哑孩子的资格。前期准备得很充分,思想上认识到那些孩子调皮捣蛋,行动上要处处体现外人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中期实践,虽然只有一个孩子,而且是女孩,我们几个大老爷么却被整得够戗。小孩拿黑板刷往我衣服上擦,小脚向另一个同学的脚上踩,目的没达到她就不开心,可哪能办?只能委曲求全,衣服脏了可以洗,心灵伤了就难补了。后期总结时,我们几个均表示理解,均表现得像正人君子,实际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我老安慰自己,这也是一种经历嘛,一笑而过吧。
我知道志愿者之路还很漫长,它甚至可以成为一生的事业。戴上服务帽,穿上工作服,特神气!欢迎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来。
(五)
吃在师大——
民以食为天。吃得好才能身体好,精神佳。
旁人跟我提的第一个问题逃不出吃方面的。我的回答往往直接而轻松:“比家里品种多,口味差不多。”
“师范”谐音“吃饭”,这种巧合有意无意促使食堂的厨师们烧出好菜。相对于别人,我在饭菜的要求比较简单,仅仅需要配下饭。我们三大食堂——杏园、桃源、桂苑,提供的菜不会少于百种,因此我这一学期大饱口福。我想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增肥只是时间的问题。
师大的招牌菜按老师的说法是大排,猪排外面包一层面粉然后放油锅炸,外酥里嫩。我感觉它还行,但是没姐姐做的“蛋打大排”味道好。原因可能在调味料里面,姐用了王守义十三香,当然比一般调味效果好。我眼里好吃的东西不少,红烧肉、日本豆腐、芹菜炒香干、宫爆鸡丁、笋干炒肉、咸蛋南瓜、青菜蘑菇、盐水虾、红烧带鱼、青白花菜、番茄蛋汤、鸡汁汤,现在能想到的就有这些,搭配着吃,变换着吃,每天都有好胃口。
食堂小菜不算贵也不算便宜。不贵是相对我家这边来说,不便宜是相对校外快餐店来说,师范生因为每月有补助可以拿,补助都会按月打入餐卡,所以还是吃食堂的实惠。
食堂大多数安排四人一桌,这个方便室友一块儿用餐。也有两人一桌的情侣餐桌,吃饭是男女生培养感情的大好时机。如果有异性朋友,并且不喜欢露脸,那么也可以选择包厢,因为有高高的木板挡着,尽情享受二人世界的欢娱而不怕别人干扰。
住在师大——
记得第一章已经介绍了我的宿舍,这边再补充几句。
军训时候每个班要推选几个样板寝室出来。辅导员把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交给309寝室。作为样板,当然要进行特别照顾,体现在每次卫生检查对样板特别严格,各角落甚至床内沿都不允许有灰尘。309的战士每次打扫都付出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时间,多得多的精力,多得多的耐心,他们对近乎苛刻的检查人员始终保持微笑。即便心中有火也要忍,忍一时风平浪静,他们坚持了三周。最后一次的查房,309依然花一节课时间做了很细致的清扫,甚至于将床铺掀开,清洁床沿的薄灰。检查人员这次比往常看得久,摸得久,结果意想不到,他们的白手套沾上恐怖的黑色。黑色意味着什么?可能会与正式样板失之交臂!309的一个战士实在无法沉默,脱口而出的话却使检查人员转身就走。好了,一切都明了了,309彻底没戏!
仔细看过前面内容的读者一定还有印象,309寝室其实就是我住的地方,我一直把309看作是不是样板的“样板”,我为它自豪。
其他公寓我并不熟悉,特别是初阳女生公寓——男生禁地。那片神秘的公寓只是和我们一墙之隔,却仿佛相隔万里,那是心灵上的距离。每当开饭时间或者夜幕降临后,一些“青年近卫军”就准时候在初阳门口,他们准是等着拉女友的手,然后一同逍遥而去。对他们而言这片公寓算不上神秘,倒像个花坛,那里有最适合他们的鲜花。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班长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