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Mark Prensky在《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Digital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中首次提出“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Immigrants),把自然而然使用技术的年轻人称为“数字原住民”,把大多数成年人以及大学中学的教师领导归为数字景观里的“移民”。2006年10月,WesleyFryer在《数字难民和桥梁》(Digital refugees andbridges)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数字桥梁(Digitalbridges)、数字窥探者(digital voyeur)和身份不确定者(theundecided),并且描绘了图所示的数字景观。
数字难民,指那些因为经济、社会、文化等原因更远离数字文化的群体。
数字桥梁既不是真正的原住民,也不是完全的数字移民,它既有原住民也有移民的特性。因此,数字桥梁与这两组都可以相对有效地沟通。
身份不确定者还没有决定他们适合哪一组,或者他们想适合哪一组。他们可能是移民或难民,但还没有采取足够行动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或群组身份偏好。
数字窥探者虽然知道数字世界,但是还非常初级,甚至还没有到入门级的水平。
“数字原住民”即“数字化的土生土长者”与科技一起诞生、一起长大,他们使用电脑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
“数字化的移民”主要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对科技必须经历截然不同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
你属于哪一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