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手段要素(某种新方法、 新模式、 新媒体、 新技术) 普遍有效性的研究,基本上破坏了教育学研究的科学性。这类研究虽然采用的是教学实验法, 具有了一定的科学外表, 但却不具备科学性。这种研究带给人们的只有对教育的误解和误信。这种研究中, 影响效果的各种要素变化的时机和速度都无法预料,这些要素的变化也无法时时监测。教学实验中,除了部分手段要素,很多其他影响要素也都是无法控制的。这就导致了此研究最明显的缺陷 教学效果与手段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建立。正因为如此,研究情境也就很难被鉴别出来,即使鉴别出来了也不具有再现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干扰是需要控制的,控制得越好,实验效果越好,归因也容易。但是对基于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而言, 问题异常复杂。虽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完全确定的, 但是因素和结果间的联系则是随机的。 此外, 这类研究背离科学性的另一根本原因是效果证据是学生的学习绩效。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人, 绩效数据无论是个体意义上还是统计意义上都是无法在教育实践的尺度上重现的。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证据破坏了证据的可再现性。总体来说,对于这类研究而言,实验可以重做,但是研究却无法重复。这种实证研究的结论,根本无法上升为理论,强行上升为理论,就只能处在 一实验就成功, 一推广就失败的尴尬境地。其实这类实验或者实证研究的困境也就是教育学理论建构的困境。这种教育学理论建构的真正困境是什么,当然不是研究方法失灵,而是没有确立可以被科学地研究的研究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