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教育技术学快速入门 专业笔记 考研绝品

[复制链接]
etthink 发表于 2010-4-5 08: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878670100g0sb.html


第一章   教育技术学概述
教育技术已经从一种视听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实践领域的专业和学科。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的概述
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
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有形的       无形的
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  技术≠媒体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方法技能
                                             有形技术(物化形态)
(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
                 无形技术(观念形态)
                                              ————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
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
(一)   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uation of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对象                             ————规定性的定义
   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础知识。
(二)   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学习过程包括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
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含义如下:
1、  设计design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
可分为教育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领域。
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设计者的知识关;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系统方法的影响;设计者的经验。
2、  开发development
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
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领域。
3、  运用utilization
运用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
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四个领域。
4、  管理management
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
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领域。
但近年来,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习过程的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构成了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5、  评价uation
评价指针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这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运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贯穿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总之,这五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线性的管理,它们都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
1、  可追溯到希腊雅典城邦的辩论学家们,他们首先使用了“技术”这个术语。
2、  二战中,视听教育技术迅速发展。
3、  20世纪60年代,视听教育、个别化教学、系统科学方法三方面相继发展。
4、  1970年,DVAI(Division of Audio—VisualInstruction)更名为AECT。
5、 1972年,AECT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
我国到1993年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
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总体发展都是:从强调硬件建设软件制作乃至过程与资源
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一)   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有两种错误认识:属于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属于现代科学技术。
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本身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其理论已深入到教学过程和资源的各个环节。
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也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
(二)   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教育科学研究存在三个层次:
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
教育科学研究:重在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
教育的技术学层次: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
可见,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
(三)   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
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
(一)   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
1、  哲学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方法
2、  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综合方法
3、  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二)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
   历史演变:描述与观察研究————媒体功效比较研究————ATI研究————开发研究————实验研究————质的研究
(三)   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
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就是,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资源的理念、模式、方法、分析框架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方法。
包括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技术研究问题、教学任务的价值取向、理想的教学系统设计理念、各种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取向等。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
(一)技术主义
1、19世纪末诞生
标志  德国E.卡普 1887年《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
带有机械论色彩。
2、科学的技术哲学观:马克思
  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
  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
  在未来观上反对一味悲观,在矛盾中发展。
3、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应该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
  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人本主义
1、始于19世纪 ,认为人应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
2、20世纪上,存在主义(法国  萨特)
A、基本观点:“存在先与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B、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目的上;师生关系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
C、带来积极影响
D、不足: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否定教师作用;否定知识的真理性。
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1、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基本原理
A、整体原理
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理论的核心:整体性;
要素应置于系统中考虑,系统应置于环境中考察;
整体功能=各部分功能总和+新结构功能。‘
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
B、反馈原理
  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
  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正反馈和负反馈 。
C、有序原理
  有序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提高,信息量的增加,熵的减少;
  两个必要条件:开放;有涨落。
有序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系统方法
定义: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步骤: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研究、收集,提出方案;
       分析方案;
       设计最优方案的系统;
       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
       应用推广。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系统方法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70年代,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中广泛应用。
(二)传播理论★★
产生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个学科。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1、揭示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7W”模式  布雷多克
who;what;in which channel;towhom;with what effect;why;where.
2、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递;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递。
3、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通过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
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4、教学传播的基本规律
共识律;——共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前提。
谐振律;——教师或信息源的传递速率和传递容量,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速率和可接受水平。
选择律;——教学媒体的选择
匹配律。——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各种相关要素的特性组合起来,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5、发展
纸质——电波——图像——计算机网络
(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定要理解)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概论。重点研究学习性质、过程、动

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1、行为主义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斯金纳
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
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将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根据其理论,教学目的就是根据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如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
出现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
2、认知主义  20世纪70年代到整个80年代   奥苏贝尔等
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
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批判行为主义,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被注意或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者也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
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
3、建构主义  20世纪90年代开始      维果斯基、布8纳、皮亚杰等。
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过程。而且,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
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
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理论★★
有较大影响的三种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
课程论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目标模式(影响较大);过程模式;情境模式
后现代课程观: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
因此建立在这个范式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形的,非序列性的。

复习建议: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章,也是重点章,尤其是AECT1994定义和一些理论基础。其他的知识点则需要深刻理解。总之,本章需要大家字斟句酌地看,同时多思考,当然,也要有重点。













第二章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教育技术发展鸟瞰
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  和   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
观点:    媒体论                  过程论
教育技术发      视听媒体                 系统方法
展史上的核心概念: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传统教育技术;           视听媒体教育技术;       信息化教育技术
手工技术               机电技术                 信息技术
(三)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式
表2.1需要记忆。
传统教育技术:  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等的运用
机电教育技术:  硬件——软件;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教学系统设计学科产生。
信息化教育技术: 包括硬件、软件和潜件。
  特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直接促进学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企业培训。
二、教育技术发展特点
(一)非替代性,而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性——导致教学内容越丰富,手段愈多样,教学更灵活
(二)选择性,即“适者生存”
(三)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技术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代替,要重视人的因素。
(四)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节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
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一)   直观教学——教育技术先声(17世纪)
夸美扭斯  直观教学观点:直观教学;直观教具
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世界图解》第一本带有插图的教科书
(二)  视觉教学——教育技术发端(20世纪初,1918-1928年)
1、视觉教学的背景
2、1923年 成立了“视觉教学部”
1928年  第一本有关视觉教学的教科书问世。
3、霍本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
该模式以教具为基准,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言语最抽象,实地见习最具体。
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
4、评价:视觉教学和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  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  1928—1942—1955
1、  背景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戴尔 《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2、  戴尔  “经验之塔”
理论要点: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位于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不足。
不但延续了霍本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细论述了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西,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的学习经验为基础。
3、1947年,  “视觉教学部”改名为“视听教学部”
4、评价:与视觉教学没有太大差异。
(四)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观念的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  1955—1965
1、传播理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   媒体论——过程论
表现在四个方面
2、早期系统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   媒体论——系统论
表现在四个方面
3、  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和定义开始出现——教育史上第一次重要的理论变革
1963年视听传播定义
二、个别化教学技术★★
(一)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技术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
“温内特尔计划” “道尔顿制”
特点:教学目的明确;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骤模式,学生自定学习进度;但必须达到一定教学要求才能转入下一步学习;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二)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
斯金纳设计了便于及时强化的程序教学机器和便于进行程序教学的程序。
模式:直线式程序:由浅入深,一对一的方式组织。
     缺点:比较机械;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缺乏挑战性。
分支式程序:允许学习者对学习单元进行选择。
优点:有利于学得快的学习者发展。
(三)   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
(四)  计算机辅助教育   始与 1958年
1、  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遵循程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基础转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 到90年代,随着整合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这个概念已不能完全反映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计算机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导师、伙伴等存在。
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
(一)   夸美扭斯: 归纳方法
(二)  斯金纳:   程序教学 促成因素
(三)   60年代后发展
四、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
(大致把握一下发展脉络和趋势即可)
另外,AECT’77与1994新定义的区别应理解、了解。
五、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原因及启示
(一)   主要因素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支持
2、  相关理论——理论支持
3、  实践——促进
(二)   启示
1、  有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
2、  既能反映教育技术实践的现状,又具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作用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追求教学的最优化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始终是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1919年运用幻灯来教学
“电化教育”一词来源有三种说法;20世纪 30年代在我国出现。
我国较正式地使用该词在1936年。
当时的电化教育专门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
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11个定义。 (大致把握一下发展脉络、分类和趋势即可)
二、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一)  教育技术理论框架
南国农 “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我国电化教育得以存在的立足点:现代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这也是我国电化教育区别于国外教育技术的根本点。
(二)   学科建设
教育技术专业始自 1984年;
已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
(三)   组织机构的发展
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
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观念上的误区
1、  重“电”轻“教”
2、  重“硬”不重“软”
3、  重“教”不重“学”
4、  偏科技轻人文
(二)   存在问题
1、  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科学规划独立学科
2、  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精彩评论7

正序浏览
etthink 发表于 2010-4-5 08: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技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是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广义的媒体是实现信息从信源到信宿的一切手段,包括书本、图片、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通信卫星等。

    媒体成为教学媒体的两个基本要素: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用于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多媒体:指的是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所谓多媒体信息是指集数据、文字、图形与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多媒体技术则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集成型、交互性、和控制性是多媒体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媒体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选择方法:1、问题表。2、矩阵式。3、算法型。4、流程图

    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

    授导型教学: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形式。

    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探究型学习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探究型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皮亚杰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功能: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更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进展过程中所做的评价,具有反馈的功能,其目的是监督学习进程,对学习进程进行调整或修正,这类评价将原来预定的发展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关注的是整个教学阶段所产生的结果,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根据层次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习目标,这涉及学习目标的分类问题,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学习目标因素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领域又包括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教学重点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通常重点多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综合地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有利于理清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指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阴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地方。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不一定,而且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有难点。

行为主义

   学习是个体某些条件限制下产生的反应;个体习得的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侧重于学习的外部行为研究,对陈述性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教师要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及时强化;支持了程序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学习环境的丰富程度都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认知主义

    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由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

    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比如问题解决技术(规则的演绎、推导与简单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支持了信息加工式教学设计。

    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

人本主义

    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性、人的尊严、价值及其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

    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对个性强,性格孤僻的学生的教育。

    重视合作学习和发挥学生主动性;重视学习动机、情意教育;支持双主式教学设计。

    教师要有对自身职业和学生的热爱,要有责任心。

建构主义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

    适合于非良构领域的复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一些需要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复杂的问题解决,认知策略的选择与调控等。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支持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者要有很强的认知技能及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环境能充分展示问题的复杂性,提供足够的材料、细致数据分析与操纵的工具等。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什么是教育技术,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哪些方面?

    答: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它的主要研究领域可以从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来回答,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内容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开发主要包括:文印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综合技术等;利用主要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等;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评价主要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

◇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有哪些,它对教学有哪些影响?

    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可以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来看其对教学的影响,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关注观察个体行为永久性的变化,研究什么是学习的基本条件,并研究学习系统所含因素存在的理由(如动机、练习、反应等);教学理论侧重于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它更加关注如何用特殊的方法控制个体行为的改变,研究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研究教学系统所含因素的功能(如目标、学生、教材、评价等)。教育传播理论主要是研究教育信息传递活动的规律,关注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等方面。

◇什么是教学设计?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它们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答: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信息化教学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提倡教师不仅需要通晓现代信息技术,而且需要掌握如何学会设计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其主要环节包括: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和评价修改。

◇常见的教学媒体配置模式

提示:

(1)简易型多媒体组合教室配置模式

录音—幻灯组合教学环境

录像—电视—投影组合的教室环境

(2)集成型多媒体教室配置模式

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环境:包括计算机、大屏幕投影屏幕、电子投影机、超亮度多媒体电子投影仪、视音频媒体、多媒体教材创作系统等。

语言实验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将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或普通计算机教学环境中的计算机与与局域网或internet互联

(3)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

教室网教学环境:典型的局域网,在其中学生可进行集中、个别化、小组等教学活动,教师可随时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

校园网教学环境:采用intranet结构,把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共享起来

因特网教学环境:信息资源丰富,但也比较分散和混乱,还不适合作为标准的教育信息系统支撑平台和环境

外联网教学环境:Intranet利用internet通讯设施,将多个本来互相独立的intranet进一步连接起来

◇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

提示:

(1)利用图书信息检索工具获取图书资料

(2)期刊信息检索

(3)利用目录型检索工具搜索网络资源

(4)利用网页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

提示:

(1)电子书籍。是以数字格式传播的正式书籍类出版物;

(2)电子期刊。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和期刊、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NIS)。

(3)数据库。是指大量信息对象的集合,允许用户根据某些属性进行检索。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例如专题数据库、图书目录和地址簿等。

(4)虚拟图书馆。指由比较严肃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建立的网上信息库,这些库往往集中于一个或几个专题,广泛收集网上的学术作品和相关网站地址,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编目,有的用超文本建立索引,有的用关键词检索。

(5)电子百科。即电子百科全书(包括电子辞书)。

(6)教育网站。包括:教学类、教育类、研究类、资源类、综合类等。

(7)电子论坛。指由Usenet、BBS之类的技术支持的网上讨论。

(8)虚拟软件库。虚拟软件库专门收集免费及试用的软件,可以自由下载使用,但试用对使用期限有一定限制。

◇关于Shareware、Freeware及FreeSoftware软件

提示:

     Shareware即为共享软件,它允许用户可重新发布该软件,但是任何人想继续使用它需要支付一笔许可费用,通常是由个人开发的,一般没有支持且没有公开的源码,它希望得到使用者的资助。Freeware即为免费软件它通常使用于那些允许重新发布,但不允许修改的软件包(他们不提供源代码)。FreeSoftware即为自由软件是指允许任何人使用、拷贝、修改、分发(免费或者少许费用)的软件。特别是这种软件的源代码必须公开。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公布源代码,就不能称之为自由软件。“自由”实际上指的是使用上的自由、获得源程序的自由、修改的自由、复制和推广的自由。

◇关于Internet教育资源“合理使用(Fairuse)原则”

提示:

    “合理使用原则”通常是指为了学习、引用、评论、注释、新闻报道、教学、科学研究、执行公务、陈列、保存版本、免费表演等目的,可以不向版权人支付报酬而使用其作品。这是为了在保护版权人利益,加强对版权限制的同时,又不至于减慢慢信息传播速度和增加社会成本。

    美国在1976年修订的版权法对“合理使用”有如下定义:使用任何方法复制各种材料,将这些材料用于批评、评论、消息报道、教学(包括用于在教室内使用的多本复印件)、学术及科学研究不违背版权法。它允许教师、学生、学者及艺术家们使用持有版权法的各种资料,不必取得作者和出版商的许可,也不必付任何使用费,这对促进知识的进步和提高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育界,对“合理使用”信息资料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

(1)教育界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即教育工作人员有权利通过可靠途径获得各种用于教学、学习、学术研究、个人学习的信息资料。

(2)在创作和学习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自由的使用信息资料,

(3)教育界在网络世界利用“合理使用原则”不应该受到诸如以“授权”或者“执行”为名义的各种理由的干扰。

(4)在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时,教育界也有尊重版权和版权人的义务,即教育界应该教育它的下属机构和工作人员了解知识产权和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的法律依据。

◇什么是探究型学习?

    探究型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设计过程,说明探究型学习如何选择主题?

(1)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   (2)符合探究型学习的特点   (3)实现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资源的查找中应注意什么?

(1)与主题相关程度   (2)资源引用规范    (3)作资源引用记录

◇什么是量规?如何设计量规?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将它定义为“为一项工作列出标准的评分工具”。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祝智庭教授则将它定义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

    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的绩效(Performance),并且获得可靠的分数,设计量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教学目标不同,量规的结构分量也应不同。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电子作品时,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而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时,又会从学生的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考虑。另外学生的水平也是决定量规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不符合学生水平的结构分量在评价时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2)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对量规中各结构分量的权重(分数)进行合理的设置不但可以帮助有效的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起到目标导向的作用。结构分量的权重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真接的关系。还是以电子作品的评价为例,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制作电子作品的有关技术,那么赋予技术、资源利用结构分量的权重应该高些;如果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作品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那么赋予选题、内容、组织等结构分量的权重则应高些。

(3)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在对量规的各结构分量进行解释时,应使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而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性的语言。如在评价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时,如果标准是“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收集能力”,则此标准形同虚设;而如果标准是“从多种电子和非电子的渠道收集信息,并正确地标明了出处。”,则标准就明确得多。后者所具有的可操作性,正是量规最可宝贵的特质之一。

◇如何使用量规?

    使用量规进行评价时,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进行前提供量规。

    在学习提出预期要求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量规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作用。

(2)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

    正如强调探究型学习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学习一样,强调量规的优势,也不等于否定其他评价工具(特别是传统评价工具)的作用。每种评价工具都有它的适用范围,配合使用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比如,在要求学生以电子作品递交作业时,采用量规与范例(学生作品范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就会非常有效。

(3)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量规的要求。

    关注过程的评价特别强调要求评价要随时并频繁地进行。这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以便他们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量规来衡量和自己的绩效。

(4)为自评和互评设计良好的氛围。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应该积极地鼓励这类评价,如要求学生互相浏览作品,根据量规提出修改意见等。但切忌为学生的互评施加压力,否则势必会影响互评的质量,如要求以学生互评的分数作为期末考试分数等。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

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Webquest: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

    完整的webquest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

◇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

    Miniquest特点: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http://www.etthink.com
 楼主| tingting9023 发表于 2010-5-22 19: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有用了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吴心锋 发表于 2010-7-30 21: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Top Secret!!!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乔灿 发表于 2010-8-14 19: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惊叹。。。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xiyi 发表于 2010-9-20 17: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分享!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513091925 发表于 2010-9-29 17: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太感谢楼主了~~~~我找了好久的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Miny 发表于 2010-12-5 10: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关注

462粉丝

7846帖子

推荐阅读更多+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