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厘米。 于 2010-2-23 00:16 编辑
本文来源:薄荷味晴天 http://linting.blogbus.com/logs/59058357.html ^_^
西门柳上、马国良和刘清华的《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是一本关于SNS(社会化网络)的畅销书。这几年,SNS越来越火爆,例如校内网(人人网)、开心网和豆瓣网已经融入许多年轻人的生活。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书中所讲的事情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这种熟悉感、亲切感以及这本书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我读下去。这本书介绍了SNS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和故事,深刻而全面地分析了SNS对全球网民的意义,还探讨了它对整个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影响。
从早期自上而下的“人-信息”的Web1.0时代,发展到自下而上的“人-信息-人”的Web2.0时代,出现琳琅满目的Web2.0产品,而当今的互联网,在SNS的世界里则是“人即信息,信息即人”,从“内容为主”转为“以人为王”。
“社会化网络”是“社会化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简称,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化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通常人们谈及SNS,就会提到“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现象所展示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世界与你紧密相连:以“朋友的朋友”为基础能够形成一个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尽管如此,“六度”只是说明了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性以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这种“弱链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出人际关系网络背后的价值。
早在1997年,互联网上就出现了第一个SNS网站——SixDegrees.Com,根据六度分隔理论构建,用户可以向1-3度的好友发送站内信件,以站内信件形式促使好友关系的形成。当时的SNS还没引发流行浪潮。
这本书将SNS的发展历程分为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鼻祖Friendster和国内的追随者们:
2003年3月,Friendster.Com推出,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一波SNS浪潮。
2003年8月,刘健和饶磊模仿Friendster.Com模式创立了中文SNS网站Uume.com,亿友网与它差不多同时问世。
第二波浪潮——MySpace旋风与中国SNS风暴:
2003年,MySpace创立。成功原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价值点:首先选择了以音乐爱好者作为网站的“先锋”,并为这批“先锋”提供音乐上传服务以及个性展示空间。其核心价值在于个性化,用户可以公开兴趣、爱好等个性化信息,还可以分享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共同兴趣点成为“寻找并结交朋友的朋友”的原动力。
QQ空间:经过4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情感交流的平台。腾讯的SNS策略始终如一地充分把握着满足用户需求这条主线,从个人主页到个性化空间,再到极富互动色彩的SNS娱乐应用,QQ空间一步步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自身产品的粘性。
SNS在中国有着5个突出的趋势(QQ空间产品总经理郑志昊):SNS趋于生活化、娱乐化、综合化、细分化、无线化。
国内第二波SNS浪潮受挫的根本原因:都没有找到SNS站点在国内的盈利模式。
51.com和QQ空间成为第二波SNS浪潮中出众的弄潮儿。
2009年1月腾讯正式对外发布QQ校友,预示着腾讯正式进军SNS领域。新版本的QQ2009也引入了好友印象等SNS元素。同年,倍受欢迎的“QQ农场”应用登录Qzone。
第三波浪潮——Facebook神话与校内网的传奇: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是以真实朋友关系为主线的社交网络。Facebook为已存在的实体社交提供一种更重要的信息交流服务。
2006年10月,“5Q校园网”并购“校内网”。
在第三波浪潮中,国内创业者的目标都是要成为“中国的Facebook”,然而,只有校内网脱颖而出。
第三浪后续——开心网的盛行与国内互联网巨头们的窥探:
2008年3月,开心网低调上线。凭借“好友买卖”“争车位”“咬人”等几个简单的游戏和病毒式的营销推广,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短短几个月内风靡整个互联网。
SNS大体经历的发展过程:
早期概念化——SixDegrees代表的初探六度分隔理论阶段;
结交陌生人——Friendster帮用户建立弱关系从而带动社会化实践价值的阶段;
娱乐社交化——MySpace创造的丰富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年轻人注意力的阶段;
真实社交化——Facebook帮助用户将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搬到线上,实现现实世界之外的社交阶段。
我的SNS生活
我并非疯狂的“偷菜一族”,设闹钟半夜偷菜的事情绝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我也偶尔种种菜、养养猪、钓钓鱼……虽未为之痴迷,但我也亲身体验着这汹涌的SNS浪潮。我是国内多个SNS网站的注册用户,SNS影响着我的生活方式。
我是如何开始SNS生活的呢?
当时,我的好朋友在校内网(现在的人人网)玩“好友买卖”,向我发送了游戏邀请,我原本对于这样的游戏有一些不屑,但也抱着“玩就玩呗,别整天被买来买去还蒙在鼓里”的心理,加入了校内网。进去校内网一看,发现了许多以前的同学,包括一些平时很少联系的同学,“原来你也在这里!”真实的姓名、真实的头像,校内网的“实名制”起初让我有些不放心,谨慎的我不想在网络上泄露太多个人信息。然而,我很快放下了戒备心,正是真实的姓名和真实的头像吸引着我在这里呆下去,因为在这里,我可以看到我的同学们过得怎么样,甲同学正在美国读书,乙同学现在留着长头发,变得越来越漂亮,丙同学正在某名企实习……小学、中学毕业后,继续保持联系的同学毕竟只是少数,即使当初互相留了手机号码和QQ号码也不一定会联系。而校内网是一个好平台,我们虽然毕业了,天各一方,却可以如此靠近。将以前的同学和校友加为好友后,我感受到交际圈的扩大。平时,向校内网的好友发送虚拟的“礼物”,打个“招呼”,评论他们的状态、日志或照片,都可以联络感情,各种简单的游戏则让SNS网站粘度更强。
后来我加入了开心网,觉得开心网与校内网大同小异,不少组件都是互相模仿,或者说都是对国外知名SNS站点的本土化。相对而言,个人认为开心网的娱乐性更强。
我是QQ空间的忠实用户,从2005年开通以来,一直频繁地使用。比起博客,我之所以更加偏爱QQ空间是因为它的便捷。QQ是我的通讯工具,因而每次上网必开QQ,逐步完善的QQ整合了许多功能,点击一个按钮便可以轻松地打开QQ空间。《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这本书所讲的QQ空间的变化我一直都有所觉察。原始的QQ空间是以日志和相册为主,后来逐渐融入了音乐、游戏等娱乐元素,空间的皮肤、导航等可以进行个性化设置,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后来出现了“个人中心”,打开QQ空间默认进入“个人中心”,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我的空间动态”和“好友动态”,好友对自己日志、照片等发表了什么评论、好友写了什么日志或上传了什么照片,都一目了然,这类似于校内网和开心网的“新鲜事”。“个人中心”越来越丰富,原有的“日志”“相册”等都变成了“应用”,“应用”组件还包括“心情”(类似于微博)、“好友印象”、“分享”、“礼物”、“测试”,以及后来的“好友买卖”“争车位”和“QQ农场”等娱乐应用。在一次次的改版中,QQ空间逐步向SNS发展,但它的变化并不突兀,而是一步一步地变,较为稳定,用户总会在打开QQ空间“个人中心”时发现新鲜的小变化。例如,前些天,“个人中心”中出现了“可能认识的人”一项,可以显示100位用户可能认识的人,并列出与每个“可能认识的人”有多少位共同好友,这和校内网等SNS网站很相似。
豆瓣网则是我更加喜爱的SNS网站,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在我看来,豆瓣带着一些文艺气息,很符合当今年轻人的生活需求。豆瓣网“以兴趣为基础串联起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它是SNS与阅读、电影等的结合。豆瓣自己的简介上说道:“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 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豆瓣随着这一个愿望产生。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当进入其他人的豆瓣主页时,系统会自动显示出我与这个人的共同喜好,我总会与我拥有许多共同爱好的人很有好感,相信许多人都是这样。现在的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豆瓣上记录自己想读(想看/想听)、在读(在看/在听)和读过(看过/听过)的书籍、电影与音乐,留意“友邻”对书籍、电影和音乐的推荐,阅读陌生人的书评、影评和乐评。我参加了101个“小组”,主要包括设计、旅行和生活等几大类。豆瓣的“小组”类似于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建立的兴趣小组,一群人因拥有相同的兴趣聚在一起,但从Face to face地聚集转变为在网上聚集,组成一个特别的圈子,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收藏,互相提建议等等。热爱旅行的我在开始自助游前,从豆瓣的相关小组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使我的旅程更加轻松愉快。另外,“同城”则可以让用户发帖组织同个城市的“豆友”开展活动,或者参加已有的活动,活动类型包括“生活/聚会”、“展览”、“音乐/演出”、“讲座”等。豆瓣的流行,对出版物产生了一些影响。例如,现在许多人在购买一本书之前会先在豆瓣上阅读他人的书评,如果一本书在豆瓣上星级评价较低,口碑不好,其销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电影和音乐专辑也是同样的道理。
目前,SNS对我的作用主要是维系并扩大我的日常交际圈、获取资讯、娱乐,《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这本书则引发我对SNS与求职、SNS与个人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思考。SNS可以成为求职的新途径,正如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中说道:“新的社会化网络工具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联系最广的人获得了更多的优势”,希望我以后能够加以实践。如今,越来越多的明星进驻开心网、校内网,“粉丝”可以加明星为好友,甚至通过“好友买卖”将其“据为己有”,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写Twitter和新浪微博,第一时间告诉“粉丝”自己的动向,这都拉近了明星与“粉丝”的距离,这是绝佳的宣传手段。“个人品牌=个人价值×人脉价值”,而我们作为“草根”,同样可以利用这些SNS网站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SNS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使用SNS成为了一个生活习惯,然而SNS为何会流行、它能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多少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等问题,以前我并未仔细思考过。这本书引发我思考SNS浪潮背后的道理,同时也提醒我,对身边的事物,要多观察、多分析、多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