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列举的是来自导师傅钢善一些讲课课件的答题有用信息,在历年的真题真题中都或多或少能用上一些,像今年2009年的教育技术学的论述的命题思路就是来自于这里,这些准干杯资料是我在很早前就准备过的,所以在今年用上了一些,但是没有用得比较充分,有写遗憾。
在此我归纳整理如下,以供获取参考: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思考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积极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理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和规律;研究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
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传播理论: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媒体,将信息进行适当加工并传递给受传者,并和受传者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影响和信息的有效传播。
系统论: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观点研究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本质就是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得信息的环境,并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
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态度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
• 信息科学
– 研究收集、组织、存储、管理、传播、交换、检索、处理、应用数据信息的理论与方法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更强调数字技术)
– 传统媒体技术(报刊、杂志、书籍)
– 模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电话、电报、传真)
– 数字通信技术(数字媒体的网络通信与播放)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Ø 教育管理与决策信息化(获取相关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 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 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合理性 反馈信息及时性 支持服务的时效性)
Ø 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获取相关资源的快捷方便性,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科学性、有效性,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
Ø 学习过程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获取相关资源的快捷方便性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科学性、有效性 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 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支持程度)
Ø 育人环境信息化
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
光盘播放模式(一模) 卫星接收+光盘播放模式(二模) 计算机教室+卫星接收+光盘播放模式(三模) 校园网+多媒体教室(高级阶段)
教育信息化现状
Ø 形式多样,数量丰富
Ø 局限性多,缺乏共享
Ø 互联不互通,应用环节有障碍
Ø 缺乏数据标准,资源交流共享不畅
Ø 重管理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
Ø 新技术新环境,有待探索实践
Ø 新理念新问题,有待研究总结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 ---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和改革
教育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 教育手段 教育观念
现代教学观:教为中心、知识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问题中心
现代学习观:在校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
现代教师观:“教”转变为“导”
现代学生观:“灌输对象”、“知识容器”转变为“学习主体”
现代媒体观:知识载体转变为认知工具
现代人才观: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学习时空观:随时随地学习
现代课程观: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课程综合化、特色化、个性化、多功能化
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二,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
第五,数字鸿沟有所扩大
第六,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方法探讨
专家引领 走出请进
加强培训 典型示范
制度规范 机制激励
教研带动 绩效评估
宗旨
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是革命过程。(规律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结果。(规划方案)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迁移默化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计划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