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赛又有新进展,作品上了新台阶。
一、大赛新进展
1.参赛规模持续扩大
一是报名作品、参赛教师数量递增。2017年大赛共收到来自地方36个参赛队和军事职业组的1587件参赛作品,参赛教师4114名,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数量均创历史新高,较2016年分别增加19.1%和29.3%。参赛率100%的有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苏省、宁波市等6支代表队。
二是参赛院校、教学团队覆盖面广。参赛院校超过35所的有湖南省、福建省、江苏省、陕西省、广东省、湖北省、山东省、江西省等8支代表队。参赛教师超过100人的有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22支代表队,其中,广东、广西参赛教师分别有154人、152人。
三是现场观摩、外界关注持续升温。通过网络报名、现场报名观摩大赛的人员近千人,涉及百余家院校及单位,这其中不仅有全国各地职业院校,还有其他支持、关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企事业单位。
2.赛事组织稳中求新
“稳”是指:延续之前的赛项设置、组别轮设、课程专业交叉覆盖、先网络初评后现场决赛等基本赛制。“新”则有:一是创新现场决赛评审方式,不再要求参赛教师“展示作品”, 改为现场回答提问,导向全面考察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日常应用;二是强调基础实训要求,信息化实训教学组别增加一倍,同 时给予教学发挥的自由度;三是关注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要求“单机直录”,并首次进入现场决赛;四是决赛评审资料、打分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提高了工作 效率。
3.办赛机制不断完善
从首届大赛由教育部职成司举办,发展到现在由教育部主办,职成司、教师司、科技司以及工信部人教司、中央军委训管部院校局共同组织,形成了多方合力推动顶层设计的良性机制。承办方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教育局、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协办方济南职业学院、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 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为大赛顺利举行,提供了各方面支持和保障。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教育部分管领导牵头,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等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大赛组委会设立专家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专家为委员,负责大赛指导工作;设立评判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保障委员会,负责大赛具体工作。
大赛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修订完善了评审方案、作品加密解密办法、评委遴选规则、团队奖确定办法等多项制度文件,并多次召集会议、现场办公,有序开展工作。
二、作品新台阶
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大赛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2017年大赛作品在教学方式上推陈出新,技术运用上紧跟前沿,教师的能力素养精彩呈现。
1. 教学方式推陈出新
一是混合式教学应用增多。大量的参赛作品依托校本课程教学平台、智慧职教等公共平台以及多样的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翻转课堂,课前学习理论、课上内化实践、课后拓展应用,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
二是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大多数的参赛作品都对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帮助教师快速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有的获奖作品还利用各种平台记载、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教师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精准指导和反馈。
三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多数获奖作品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字资源的选用等环节,体现出“学生的学”为重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学习,是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成为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
四是教学评价快速准确。不少获奖作品充分利用平台自动汇集评价数据的功能,从原先的课后、手工评价发展到现在的即时、自动评价,使评价快速、准确,结果真实、可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技术运用紧跟前沿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虚拟仿真、增强现实、物联感知、云计算和云存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共享型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学习产品、移动端应用程序软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
如,信息化实训教学赛项优秀作品《平面锉削》。通过自主设计的监测锉刀水平运动的传感设备,收集学生锉削动作产生的图形与数据,实现操作效果可视化、监控分析数据化,从而能更有 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实操的熟练度与准确度。
信息化课堂教学赛项优秀作品《MBR膜池——在线洗膜操作》,在虚拟仿真演训室创设水处理的“生产环境”,通过三维立体看构造、虚拟环境识设备、模拟实践练操作、沉浸体验知流程,较好地解决了无法观察、操作真实生产工艺设备的问题。
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优秀作品《无人机航拍影像》。借助航空摄影测量实训系统、“像片重叠度”动画演示、飞行参数估算软件,化解无人机航拍实训教学中天气、空域、时间等制约因素,避免真实航拍中的各种风险,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降低实训成本。
信息化教学设计赛项优秀作品《毕业季小礼服的立体造型》。利用三维扫描仪测量人体数据,与规定号型进行比对,确定礼服的尺寸规格;利用虚拟模特进行试衣,检验服装的松量度是否合适、结构线是否美观,再进行面料、花型的选择,观测整体着装效果。
信息化实训教学赛项优秀作品《导弹保障岗前操作训练——HQ-9导弹装填》。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和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秉承“学用一致、训战一致”教学理念,运用VR、半实物仿真等手段,破解导弹装填实训教学中风险高、难度大、周期长和考核难的突出问题。
3.能力素养精彩呈现
从参赛作品和现场决赛中看出:一是广大教师具有立德树人、关爱学生的良好师德,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二是一线教师越来越重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积极的教学评价。三是参赛教师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手段,有效利用公共或自制资源,积极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四是决赛教师娴熟操作、沉着应答、协作配合,展现了新时代职教战线教师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精神面貌。
三、发展新起点
1.新时代带来新机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对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 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2.新征程提出新要求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解决教育方面的难题,教师是关键。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要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做到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学生喜爱,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做出新贡献。
3.新技术催生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要在以往主要关注解决“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等问题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推进。如,要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教与学全过程的 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要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全面普及网络学习空间、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建立有助于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体系。
四、未来新期待
1.均衡充分推进赛事
自2010年以来,大赛优秀作品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发达省份,虽然近年来有些西部省份成绩也在逐步提升、差距正在逐 渐减小,但是在组织各级赛事、参加全国大赛、总体获奖成绩等 方面,还存在着不均衡,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四级竞赛体系建设还不够充分。
建议教育部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推动各省信息化教 学指导团队的建设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大省级培训、大赛 组织、规范审核的力度,协同推进信息化教学欠发达地区职业院 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缩短地域、院校的差异。
2.回归课堂服务教学
近几年来,全国大赛的关注、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也出现了为获奖而参赛的个别现象。如,少数参赛作品“选题脱离实际、概念生搬硬套、教学偏离标准”,还有极少数参赛作品“制作依靠公司、拍摄进入影棚、包装追求豪华”。
建议大赛组委会不断完善赛项设置、比赛要求、工作流程、评比指标、评审方式等,进一步聚焦“真实教学环境、真实教学内容、真实教学过程、真实教学要求”,引导参赛作品回归课堂;各地各校要正确认识办赛宗旨、参赛目的,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发展”,真正实现竞赛服务教学。
3.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大赛作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院校培训机制,促进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目标要紧紧地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更好地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并重”的职业教育特色;教学内容在注重区域、学校特色的同时,要贯彻专业目录、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教学技术要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教学模式要以调动学习者主观能动性为目的,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新模式。
同时,还要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者和院(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保障支撑队伍的技术服务能力和学生的信息化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要求,“进一步完善信息化 教学大赛制度,国家与地方每年举办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高参与率,积极转化大赛成果并广泛共享。”大赛已经超越了赛事本身,必将在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助力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