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湖北武汉的林煦峰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人博客”中,讨论了教师使用简单的技术和复杂的技术问题,值得研究。什么是“简单技术”?什么是复杂技术?“简单的技术”简单吗?教师使用“简单的技术”真的简单吗?教师为什么不愿意使用复杂的技术?如何处理好教育技术使用中的“简单”与“复杂”的关系?欢迎大家在寒假期间思考与讨论。
“信息技术教育人博客”对王竹立教授“用最简单的技术,做不简单的工作”的疑虑与思考
(2011-12-27 22:08:31)
前段时间,拜读了王竹立教授的博文《用最简单的技术,做不简单的工作》,博文从学科老师的角度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了阐释,让自己颇有收获。但随后,我发现这样的观点却得到了教育技术专业内人士的一致赞同,这不禁让自己有些不安,因为我感到王老师文中的观点更偏向于感性,且作为国内信息技术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专家,这样的观点也容易造成或加深学科老师与本专业同学对技术学习与使用的误解,故提出自己对此观点的疑虑与思考,敬请王老师及同仁指正。
1. PowerPoint技术真是最简单的技术吗?
在博文中,王老师并未对简单技术进行严格的定义,而是由自身的感受出发,认为使用PowerPoint是最简单的技术,而使用Authorware、Flash与Photoshop等软件则是复杂的技术。但我觉得这样的认定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因为从软件本身分析,不同的软件都有其简单与复杂的部分,以PowerPoint为例,其较为复杂内容的学习难度并不小于其它软件的基础内容(如其触发器控制动画的操作比使用Flash动画更为麻烦)。另外,在认定PowerPoint软件是最简单的技术之后,王老师还提出了“技术是层出不穷、变化不定的,同时由于学科教师本来就被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只需要使用PowerPoint即可”的观点(这也是自己听到最多的典型的学科老师想法),但我觉得这种观点中有二点值得商榷,其一,技术虽然是层出不穷,但绝非变化不定;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每一种新教育技术的产生,都必然有相关技术为基础,不会凭空产生,且根据自己的培训经验,学科老师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后,大抵可以消除“技术变化不定”的印象(国内的一些软件书籍及相关的软件培训才是让学科老师对技术产生恐惧的罪魁祸首);其二,从自己多次指导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经历来看,技术的学习应用与学科老师日常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某些技术(如Excel)的掌握与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科老师在实际教学教研工作的效率,节约时间,而某些技术(PowerPoint仅为其中之一)则可帮助你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学科老师对教育技术的学习使用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甚至失败的技术运用经历对学科老师也是宝贵的财富。
2. 最简单的技术真能完成不简单的工作吗?
对于PowerPoint到底完成了哪些不简单的工作,王老师在博文中并未做出具体的说明,而是指出了二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第一,PowerPoint使用的时间长,使用的老师多;第二,PPT课件逐渐得到承认,能进入到全国性课件竞赛之中。对于这二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我的理解与王老师有所不同,PowerPoint之所以使用时间长、使用老师多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还是因为其入门简单,花费时间少,而非其能完成不简单的工作。从自己每年在市里进行课件评审的经历来看,绝大多数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仍基本处在于层次的重复性建设阶段,很多老师使用PowerPoint制作参赛课件主要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花较少的时间取得相关的奖项,而不是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难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越来越少的学科老师真正愿意在教学研究上花费精力,因此PowerPoint的使用者才会变多。而全国性课件竞赛接受PowerPoint课件参赛不过是竞赛降低了门槛而已(可能与近年来很多学校在教育技术方面的投入下降有关),我个人并没有看到有十分出色的PowerPoint课件作品能在全国大赛中获得较高奖项的。实际上,对于有关PowerPoint软件的优势与不足,我在自己前面的博文中也有所说明,简单说来,我认为PowerPoint只适用于部分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由于其交互性的天然性缺陷,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学科整合课/网络探究课)中,PowerPoint是无法胜任的(虽然现在电子白板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弥补)。同时,PowerPoint的使用其实也离不开其它技术的配合(如视觉表达方面的技术),这一点在黎加厚教授的PPT数字故事案例中我们也能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仅仅使用PowerPoint的基础知识就能完成不简单的工作在我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另外,王老师在文中提到很多被技术人员推崇的软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相对PowerPoint的长期使用似乎是一个笑话,但我想说的是,除了微软垄断地位因素的影响外,这些软件的退出也并非是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及PowerPoint,而是因为软件厂商推出了功能更好,操作更方便的替代产品,而当你真正掌握一种软件后,转换到其它新推出的软件其实也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们的制作思路都是一脉相承的(自己也经历过Authorware、Director及Flash的学习转换),而这一点与PowerPoint的学习其实也是类似的,PowerPoint版本升级时,同样要重新学习其新的操作。
3.现阶段的问题是因为没有使用最简单的技术吗?
在博文中,王老师还提到了目前教育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部分技术人员喜欢赶“技术时髦”、数字化学习平台的频繁更换造成的浪费及美国与朝鲜在技术运用上的区别等等,这例子很容易给人带来这样的印象:即复杂技术运用会劳民伤财,还不如使用简单技术。但我觉得这些例子其实说明的是完成不简单的工作必须选择合适技术的道理,王老师博文所指出问题的根源其实都在于教育技术的错误选择,而错误选择的真正原因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其一,缺乏技术全面的教育技术人员。一些非常喜欢赶“技术时髦”的技术人员其实自身的技术范围较窄,碰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选择,但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最后使用了并未真正掌握的复杂技术;其二,缺乏对教学有深刻理解的教育技术人员。由于对教学的理解不到位,一些技术人员并没有搞清楚学科老师的真正的需求,导致出现技术选择错误的情况,有的甚至会陷入到为技术而技术的泥沼之中;其三,某些软件技术公司出于商业利润的考虑,非常短视地向学校推荐了不合适或自身有缺陷的技术,而学校也并未做出正确的判断。我想,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教育技术的错误选择,同时也让学科老师对复杂的技术产生了误解,使复杂技术成为了教育技术选择错误的替罪羊。
4. 如何才能避免选择错误的技术?
对于这个问题,我感到王老师采取的方法是静观其变,先使用简单的技术,待新技术运用成熟以后再来学习运用,从王老师自身的工作性质与重点来看,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但对于学科老师(特别是精力充沛的青年老师),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与其做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还不如做技术运用的实践者与主动创新者。而且从自己身边的例子来看,如果学科老师能以非功利的心态去钻研相关教育技术,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其获得专业成长的空间比缺少此类经历的老师要大得多。而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我想,则更应该对教育技术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科老师合理地选择教育技术,帮助学校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资料来源:信息技术教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eab0a0100xq0r.html)
附1:
“信息技术教育人博客”作者关于PPT的一篇博文:
对PPT课件应用教学的几点感受(2011-07-2521:34:07)转载▼标签: ppt课件电化教学powerpoint感受 分类:教育随感
因为相较于Flash、Director等其它多媒体软件,PowerPoint不但不能编译,而且在动画及交互方面的制作能力也实在无法令人满意,所以长期以来自己对使用PowerPoint进行课件的开发制作一直持保留的态度,对PPT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也没有太留意。然而,在本学期末,自己连续参入了好几项与PPT相关的竞赛活动,对目前学校PPT课件的制作使用情况及制作水平也有了重新的认识,特别是PPT课件与电子白板的配合使用让人耳目一新,故而记录下自己对目前PPT课件应用教学的三点主要感受:
1.使用范围广
在连续参加的几次PPT竞赛活动中,我发现,PowerPoint的使用人数之多是其它软件所无法比拟的,大多数的老师都能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而年轻老师的熟练程度则更高。另外,学科老师对PowerPoint的偏爱也让人吃惊,许多老师制作课件时根本不会考虑到其它功能更强的软件,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其原因可能是其它软件学习起来难度更大,学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例如,在今年武汉市教师能力竞赛课件类的竞赛活动中,由于放宽了参赛课件的准入门槛,参加本次市课件竞赛的作品竟然有一半以上都是PPT课件,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远远超过Flash、Authorware等其它软件。此外,今年武汉市五项技能竞赛中电子教案的评比中也是要求参赛选手使用PowerPoint来进行电子教案的制作,我想,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PowerPoint普及程度。
2.制作水平低
虽然使用PPT制作课件的老师人数众多,但是目前PPT课件的整体水平却普遍较低。通过这些竞赛活动中的PPT作品分析,我们遗憾地看到,在目前实际教学应用中,PPT课件的制作仍处在一个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阶段。由于担任课件竞赛活动及电子教案的评委,我总共看了大约300件PPT课件作品,但其中有特点且制作水平较高的作品少之又少,评审的过程十分乏味,面对大量同质化的作品,自己也很难区分其细微的差距。因为除了因学科或教学内容的不同,这些课件作品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有所不同外,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上来看,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3.发展潜力大
过去自己一直认为PowerPoint只能用于一些基础的课件制作,应用范围有限。但是,在观摩了武汉电子白板说课竞赛时,自己却发现电子白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弥补了PowerPoint功能的不足。竞赛中的许多精彩的课例虽然使用的也是PPT课件,但由于老师们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的探照灯、拖曳、声音链接、画图、测量、比较等复杂的交互功能,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有电子白板的辅助,PPT课件也能具备了完善的交互功能,加之其较低的门槛,PPT课件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空间无疑比以往广阔了许多。
(资料来源:信息技术教育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eab0a0100sy61.html)
附2:
王竹立教授对林煦峰网友的回复:
林煦峰网友对拙文的批评非常好,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对此表示衷心欢迎和感谢!学术是需要争鸣的,文章是需要批评的,我一直希望教育技术界能建立一种学术批评制度,比如每一期杂志都能发表一篇对本期或前期刊登的论文的评点和批评文章,这样才能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像现在这样大家寂静无声并不好,许多学生无法鉴别论文质量的高低。而理性的争鸣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比较和鉴别。对于小林同学或老师提出的意见,我以为与我并无太多的矛盾,见仁见智都是可以的。我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非技术专业的学科教师,认为我们作为教育技术人不要过多地指责他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主攻方向。不必要求他们都成为技术方面的行家和发烧友。至于有少数学科教师对技术很感兴趣,愿意钻研这当然是好事。我另一层意思是要考虑效益,如果一种技术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入门,我认为就不适合大多数学科教师。我说的简单技术是指入门的难易程度而言的。PPT真要钻研也绝不简单,但另一些技术连入门都难。我说的不简单的工作是指通过自己开动脑筋,即使只是使用了一些很简单的软件和功能,也能做出非常漂亮非常适合教学的PPT的。相反即使你用了很高级的技术很复杂的功能,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好。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还认为有些技术或产品属于过渡性质的技术和产品,对于一个不以技术为主攻方向的教师而言,当然是采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和产品来得方便和实惠,这样才能避免精力的消耗与分散。网络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紧要的。如果你选择做一个技术达人,那当然是另一回事了。
(资料来源,王竹立教授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0xium.html)
附3:
王竹立教授的博文《用最简单的技术,做不简单的工作》:
用最简单的技术,做不简单的工作
(2011-11-15 08:43:52)
这是我前两天在北京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讲课的时候提出来的观点。实际上这样的思想我早就有了,只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明确罢了。
这个主张是针对非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的。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则未必都适用,要看你从事的研究方向而定。倘若你研究的方向就是新技术,那就应该在技术方面花较多的时间。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技术的钻研应该比其他学科的学生要更多一些。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对教育技术界存在的“技术中心论”的一种“反弹”。学科教师本来就被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追踪层出不穷、变化不定的技术?尤其在这些技术是否真正适合教育教学还没有确实的定论的情况下,盲目跟进往往会劳民伤财、损害教育教学本身。在这些方面,作为学科教师出身的我有切身的体会。
记得很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的主任(我之所以能担任这一职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领导认为这样的部门不能由纯技术型的人来掌舵,而应该由学科教师出身的人来主持,才不会脱离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初衷,现在看来的确是有道理的),当时我们开展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一些技术专家出身的评委主张凡用PPT制作的课件都不能参赛或获奖,理由是太没有技术含量。只有用比较复杂的软件如Authorwave、VB、方正奥思、Flash等制作的课件才能参赛或获奖。当时我还是新接触这个领域的教师,虽然对这种“唯技术论”的观点不太赞同,但也没有明确反对。现在看来那几乎是一个笑话。看看现在用PPT讲课的教师有多少,而很多被技术人员推崇的软件却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了。后来我们多媒体大赛逐渐容许PPT课件参赛了,但评价标准里仍然有必须采用超链接的规定。那时我们以为好的PPT必须做出网页那样的效果,可以像网页那样随意跳转才表示高级,而现在我自己的PPT则在可以不用超链接的时候,就尽可能不用超链接了。还有我们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已经更换过几次了,每次更换各校都没少花钱,对教师和我们的教学辅助人员来说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以至于有些主管校长经常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烧钱”的事业。尽管我们还得继续“烧钱”,但是否应该烧得更理性一些?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更少一些?
以前我也花很多时间学过Authorwave、Flash和Photoshop等软件,后来由于甚少使用,早已忘得差不多了。反而是对所谓最简单、最没有技术含量的PPT情有独钟。这样的经历让我反思:什么样的技术才真正适合于普通的学科教师、怎样的技术才能真正影响教育和教学?后来我再也不参加那些以技术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课程了,如果需要某种技术,我会自己去自学或请教他人。例如思维导图、数字化平台、博客、wiki、微博等。如果某种技术让我花了半天时间都没搞懂,那我就会干脆放弃。因为我认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不是技术、而是方法和理念。
这就是我在宁夏大学召开的西部论坛上发表《一只眼看教育技术》观点的根源之一。在那次会上,我提出了应该向教师推荐“合适”的技术而不是“最新”的技术的主张,后来在即将发表的论文中我又对“合适”的技术进行了解释,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低技术壁垒、高性价比、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大部分问题等。我认为对于非技术专业的学科教师只需掌握对自己有用的技术就可以了,大部分软件中可能只需要掌握其中对自己有用的20%的功能就可以了,其余的80%的功能大可不必管它----这是我对“二八定律”的个人解读。
对技术,我是尽量求精、求简,这样我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与创新。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赶“技术时髦”的话,我什么事也干不了。但我不是对新技术持保守观念的人,其实我一直密切注意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我非常感谢那些在技术方面进行不断探讨、推荐的专家和学者,没有他们的热心宣传和推介,我们可能会错失很多很好的东西。我敬重那些真正钻研技术、积极探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专家学者,但我不会像他们那样花那么多时间在技术方面,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同,选择必然不同。我会等到新技术成熟了、适合了之后立即采用它,一刻都不耽误。
这就是我的技术观,也是我向一般学科老师推荐的观点。那天讲完这个观点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位老师走上来对我说“王老师,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但我们的领导总认为我的PPT太简单,不够技术含量,我该怎么办?”我回答,你的PPT要做到技术简单、但内容和界面设计不简单,要简单+科学+美。如果领导还不认可,你大可不必担心,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践的缘故,以后他们会懂得的。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山大学教学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主管教学的陈春生副校长讲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去国外参观,北朝鲜让我们看她的网络教学;美国让我们看一对一的面对面教学,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呀!”看看现在网上受到很多人追捧的国外名校公开课,很多教授讲课并没有使用多少高端技术,甚至连个PPT都没有,不是照样把课讲得非常出彩?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里我愿意再一次引用关联主义创始人西蒙斯的一段话:“在我们的组织技术和学习结构中,我们经常由供应商控制学习――他们控制工具的整合。这样就造成了工具驱动我们能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来驱动技术)的状况。……雇员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受所选工具的功能所驱动的。我们希望有多种选择,而工具通常呈现有限的功能。更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常让位于工具。”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就像我们的医院比美国的医院拥有更多的CT和核磁共振等设备,但医疗水平并不比人家高一样,我们往往好大喜功,上了供应商的当!
到底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技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我们对技术到底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愿意与广大博友共同探讨。
(资料来源,王竹立教授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ff4c090100wm0j.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