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尝试种种
(一)
我曾经对科研一点不感兴趣,学年初校科协来做巡回演说,更造成了我对科研的一种厌恶,决定今后不会投身科研项目。
现在我实在觉得创造“计划赶不上变化”之人的伟大,因为我又一次拜倒在他的预言之下。做课题的灵感来源于茶花园的一次旅行,那次深入的交谈使得两个班长的意见不谋而合。为了解决我俩同时遇到的问题,我在当天午睡醒来就萌生了做课题的念头,同时把主题也定了下来,叫做“高校班干部公信度的调查研究”。
有关课题的一切内容像一个新建文档等待我去填充。首先要落实组员,我设法把我们学院同一级段的班长团支书都叫进来,但名额以及其他问题的限制下,我们组成了5个人的课题研究小组。我当组长,大伙认为我是发起人就应该负责整个流程,剩下的分工以及交流讨论程序也由我作了安排。接下去找指导老师,这一找花了我们3天的时间,不过还是赶在交申请报告之前把老师确定了。
初次的尝试换来了一个“校级不资助课题”的成果,可喜可贺!但这仅仅是事情的第一步,前面永远叫黑暗,我们没钱买手电筒,只好一步步手拉着手探索前方的路。目前的障碍是资料不全,调查表虽然已孕育出来,可是没有经过风浪的洗礼,不知道生命力旺不旺盛。还有中期报告,数据统计跟分析以及最后的定稿。生命的诞生之路充满坎坷,这个是我做课题时深刻认识的。
(二)
浙师大允许一年级同学报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虽然这种做法不利于提升通过率,但它也有好的地方,简单来说是“民本主义”的体现。学校给的机会当然不肯错过,正像有人给你一笔流动资金让你创业,哪有不尝试的理由?
六月的骄阳炙烤大地,赶上人多,就越发有焦躁的情绪。开考前的半小时,我放下手里的资料,观察周边一些人的举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各色人都有。靠在一起的多数正在交流感情,我当时就想:“奇怪了,都什么时候还卿卿我我,有没有一点紧迫感?”围在一起的或讨论问题,或互相提醒,给人一种临战的感觉,好像很久没有见到相同场面了。还有不少拼命按手机的,那基本是外校生,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干脆买答案,因为“答案”有预售是谁都想到的,只是那个准确程度要打个问号。剩下的有坐草皮上的,有躲树荫下的,有来回踱步的,真可谓:大千世界,无所不有。
真正进入考场就全听老师的,一来不会犯错误,二来自己也不用多动脑筋,而且考过四级的人都知道,考试时间相当宝贵,往往一个不小心就考试结束,下面忽然来反应的考生不得不强忍住,上厕所也是件奢侈的事。我在答题过程中老提醒自己抓紧时间,有几个题直接看题不作答,争取把所有的题目都扫过。这种做法是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的,取得的效果怎样还要经过成绩的检验。
考完后的学生是最谦虚的,特别是在回答关于考试的种种问题时,他们几乎都相当低调。也难怪,考试这东西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谁都说不准结果,还不如低调行事。
不过话说回来,英语学习绝不可能伴随着四级考试的结束而结束,就如同商人不会因为大赚一笔而停止前进的脚步,相反,他们会扩展事业来赢取更大的收益。又想起院长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又想到“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青年,你们必须把它(英语)学好。这是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话说得那么重是有其道理的。
(三)
4月10日晚,我校教师教育学院请到原人文学院郑宜春老师给摄影爱好者进行题为”照片背后故事”的讲座。
郑老师以一名摄影发烧友的身份,将30年来保存下来的珍贵照片拿来向同学展示.其中尤以改革开放大潮下师大变迁为重点,分各个历史时期,把师大的成长足迹用影像资料一一描述,使场下的摄影爱好者们惊叹不已。郑老师还着重选取情人坡及烛光湖(现称新月湖)两个地点的照片,给同学讲述了过去发生在那里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牢牢地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
据悉,本次活动是教育学院“生眼看天下”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同时改革开放30年浙师大变迁摄影展也在杏园男生公寓门口举行。
以上是一则新闻报道,是我的第一篇新闻稿。它使我回忆起郑老给我们做的精彩讲座,以及后来上门拜访郑老时他讲的那些话。我挑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来同大家分享。
郑老那会儿在杭大念书,由于可以吃饱饭并享受廉价的猪肉,年轻的他迅速把干劲提了上来。他身兼数职,既做学校学生会副主席,又做学院学生会主席。一有空闲他又是看书又是写评论,总是设法让自己过得充实。那个时候,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对年少成名的作家刘绍棠特别感兴趣,不单读他的书,还视其为明星,那个明星效应堪比当代周杰伦。郑老却以一种更理性的眼光来看刘作家以及他的作品,并在评论中赞成他的某些观点。不评则已,一评却落一个右派分子的下场,几十年的苦日子就这样磨灭了一段有理想的青春!但郑老一直是坚挺地走着属于他的路,现在人退休心不退休,凭着对摄影的满腔热情还在老年大学开课教人。当然,老人有一个通病:喜欢拉着后辈人聊聊往事。只是郑老不光叙旧,他本人还乐意向年轻人请教新知识,还说“只要能教会我一点新东西(英语单词、电脑操作等),我就交他这个朋友,顺便送上我的摄影作品”。“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郑老明矣!郑老的住所有个气派的名字叫“院长楼”,原因是每层楼里住着或住过某某学院的老院长。与院长们“共室”,绝对可以了解学校的最新资讯,他会与探访者一同分享,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成就事业。
跟郑老的交谈过后,我发觉老师应该像他那样敬职、钻研、平等、朴实。在这个喧嚣的大社会里可以保持平静祥和心态的人不多,我想人民教师应该达到这种境界,这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提法遥相呼应。梦想从师的同学,包括我,请牢记我们承担的使命,为头上的称谓负责,为神圣的事业负责!
(四)
新闻中心的工作像远途客车行驶在路上没个尽头,我在一个叫“07年”的站点上车,估计会在“10年”的站点下。刚上车我就结识了一批好友,他们有的比我早上车,有的跟我同时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在我之前下,下了就不会再上来……车厢里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寂静无声,时而伤感凄哀。每到一个站点总会有人下,我们不住地挥手告别;每个站点又会有一群人上来,我们不停地招手迎接。
我在校新闻中心属下的电视台工作,之前有过介绍。第二学期我通过这个平台又接触了不少新事物,尤其以拍“尖峰论坛”和“十佳学子”为代表。
“尖锋论坛”是自己争取来的项目,冲着摄影大师魏德运而去。那天傍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眼看6:30的工作时间快到,台里只有两男——一人铁柱,一人翱天。你以为他们有多少肌肉,别被响亮的名字给忽悠,实际两瘦孩!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一个铁三脚架,一台250(超重量级摄像机),一台普通摄像机,一个有线话筒,还有不能不带的伞。是“坐以待毙”,还是“勇往直前”?翱天小心地告诫:“铁柱,我们慢慢走过去,总会走到那个会场的。”我当时也抱有侥幸心理,说不定老天被我们的行为感动,但突然一想感动后还要流泪,岂不是更糟糕,于是祈祷老天别感动,要开心才对。我俩一个背摄像机,一个捧三脚架,像红军走长征,趟水塘,过草地。铁柱的整个身躯扭成女生所向往的“S”,翱天也好不到哪去,勉强撑个“L”形。步子总算累积到一定数值,拖着进入会场,此时距开始还剩十来分钟。付出之后就享受享受回报的乐趣吧,魏先生的演讲生动,情绪激昂,言辞幽默,行动热情,有价值的画面接连不断,那个晚上别提有多尽兴。
相比前者的“先抑后扬”,后者算得上是“高歌猛进”。“十佳学子”个个身怀绝技,我一直以崇敬的态度来观察和探究我所访问的对象。我镜头对准的是十佳中唯一的研究生,他的绝技是“搞科研”,让我打分的话,魅力95,亲和力98,荣誉价值99。这位高人只花两个月,轻松通过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全国司法考试!我只跟拍了一个上午时间,却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所有任务都圆满完成,所以我想再给他打个分,团队合作能力90分,这栏的满分只有90分!
不论任务大小,不论记者是谁,不论心情如何,我给自己说每个机会都要珍惜。任务可以化大为小,记者可以混熟,心情可以调整,而机会一旦错过就永远丧失,况且把握机会的同时还能获得意外的乐趣,尽可以乐此不疲。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班长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