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研究

[复制链接]
心如@止水 发表于 2013-4-2 0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帖最后由 心如@止水 于 2013-4-2 09:52 编辑

   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学术研究相当的丰富,学习倦怠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中小学生群体,对在校特定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研究相对少。下面是我个人收集和整理的一些信息,希望和大家分享。
一、国内外有关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有关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1.学习倦怠的概念
倦怠一词最早是由Bradley在一篇关于研究青少年犯罪干预的办公室见习生的论文中提出的。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概念来自于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概念。Pines (1980)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长期的课业压力或负担而产生的精力耗损、对学校课业及活动的热忱消失、对同学态度冷漠和疏离、成绩没有预期好而对学校课业产生一种负面态度的现象。Pham(1980)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学生因长时期处于高水平压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感。Meier等人(1985)提出学习倦怠是指个体由于工作欠缺价值强化、控制结果或个人能力而未能得到预期报酬时产生的疲倦感,其主要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二方面。Rick Low(2001)提出当学生无法有效的应对压力时就会觉得空虚、精力被耗尽,从而出现倦怠。Slivar(2001)认为学习倦指个体因长期受到来自学校的各种压力,从而感觉负担沉重、缺乏成就感、在学校不能有效控制学习的现象。Schaufeli等(2002)认为学习倦怠是指过度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上表现为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的现象。
2.学习倦怠的成因
最早进行倦怠研究的Freudenberger认为倦怠是由情感冲突引起的。他强调倦怠是个体因无法获得预期的重要目标而产生的情感冲突。期望值高、成就动机高的个体,对工作投入程度高,且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而一旦期望落空,就会随之出现非人性化应对反方式及个人无效感。Richelson(1980),Lauderdale(1982)的定义中也认为个图不切实际的指向,设立的目标与其在生活中所获成功之间差距的增大,都会导致理想的幻灭和空虚感,从而引发个体的倦怠感。Maslach则持情感损耗的观点。Maslach和Pines等人都是在情感损耗的基础上提出他们的定义,他们认为倦怠是任务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实施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的现象。Schaufeli等人(1993,1996)认为倦怠是一系列消极的心理体验,产生于人际关系和组织水平上的社会交换中互惠关系的丧失。他们用亚当斯的社会公平理论来理解职业倦怠,当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即他们对工作的付出和获得的回报不相匹配时,倦怠感就会产生。Moore(1996)认为共组uojuandai产生的前因性变量主要是情景因素而不是个体差异。Leiter(1997)等人认为倦怠是由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某些或所有六个方面(工作负荷、控制、回报、共同体、公平和价值)的长期的不适应引起的。人和工作之间越不匹配,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
3.学习倦怠的特征
在国外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中,认为学习倦怠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1)情绪耗竭,主要源于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面临的一些夸大的要求,从而表现出一种超负荷和耗竭的情绪;2)乏人性化,指个人以玩世不恭和不带感情的方式与态度回应周围的人际关系;3)低成就感,多数学生在学业中体验到挫败感,伴随着这种认知产生精神上的紧张、消沉感以及对学习消极的自我体验和评价。
4.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关于学习倦怠的形象因素,研究者主要是从环境因素个个体因素两方面加以研究。Branko Slivar认为,马斯勒其和雷特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提出的造成倦怠(过劳)的六项因素同样存在于学校情景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这六项因素分别是:工作负荷过大,缺乏控制、工作回报过低、团体精神的瓦解、公平欠缺和价值观冲突。学生长期面临着学习压力,逐渐却无法控制学校的一些事情,也很少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有学者认为,个体特征也是学习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Branko Slivar以1868名语法学校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学习倦怠、自我意
象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126名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倦怠现象,男生比女生存在更为严重的情绪耗竭现象。Branko Slivar又以学习倦怠的情绪耗竭、乏人性化、缺乏成就感三个维度为因变量,焦虑、自我意象的各因子为测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管是学习倦怠的哪个维度,焦虑水平都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变量。

(二)国内有关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1.学习倦怠的概念
国内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是近几年由国外引入的。国内学者所下定义也不尽相同,台湾学者杨慧贞等人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衰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连榕、杨丽娴、等学者则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以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
2.学习倦怠的特点
汪明春等人认为学习倦怠有以下特点:1)情感衰竭,是指学生没有活力,缺乏学习热情,感到自己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负面情绪严重。它是倦怠的核心维度。2)去人格化,是指学生可以自我封闭。3)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学生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成就体验下降,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3] 王梦醒张有光等人认为学习倦怠有一下特点,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较为突出,表现为情绪低落、行为失当、成就感低;呈现出随着年级增高而学习倦怠更为突出的趋势;女生与男生在学习倦怠的情绪体验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男生比女生有着更多的行为不当表现。
3.学习倦怠的表现
杨艳蕾(2000)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及其防治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倦怠有如下表现:①早晨起床后,感到全身无力,四肢沉重,心情不好,不愿意和别人交谈;②什么都懒得去做,学习效果不佳,学习效率低;③容易感情冲动,神经过敏,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烦躁不安;④眼睛容易疲劳,视力迟钝、恶心等;⑤睡眠质量差。她认为心理疲劳是一种主观上的疲劳,要消除或减少这种疲劳,只能采取激发动机、改变态度、增加兴趣等方法。刘元英(2005)在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及创新素质培养中指出大学生在学习倦怠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秦吉玲(2005)通过对高二学生心理疲劳的表现、成因与对策分析发现学生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感到焦虑紧张,有压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精力不足;一想到考试就恐慌,害怕考试等。赵绍友(2007)通过对新课程下中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建议研究发现中学生学习倦怠表现为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却十分活跃;不想做作业,一见作业就头晕心慌,整天无精打采;不愿和人谈及学习的事,当老师和父母询问学习时表现烦躁;害怕考试,考前过度焦虑等。祖晶等(2009)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倦怠的产生原因与对策的研究发现学生的体育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练习运动技术时心不在焉,容易产生错误动作,不喜欢体育教师,有时出现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等。
4.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朱小麟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受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师素质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张学众认为大学生学习倦怠受到学业重负、专业困境、就业问题、竞争问题、学习依赖、抱负水平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许娟认为,影响学习倦怠的因素有1)个人因素,包括学习基础差,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教师消极期待,学生破罐子破摔;认知偏差,或求官或求财或求姻缘;习得性无助,索性直接放弃。2)家庭因素,包括家长认知偏差;教育方式不当。3)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管理失当;课程设置失衡;教师教学失职;评价制度失效。4)社会因素,不良思潮影响: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社会偏见,不公正待遇等。
薄运玲认为大学生厌学的自身原因主要有对大学认识错位,丧失学习动机,对大学新环境的适应不良,找不到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自控能力差,惰性、贪玩;学校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因素、课程设置和学校管理模式;而造成大学生厌学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就业形式和经济因素。
   

主要查阅资料网站:
                1、CNKI中国知网
                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3、维普中文科技期刊
主要参考文献:
            
[1]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5-58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3]汪明春、张丽霞.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及干预对策[J].教育探索.2011.(6):143-144
[4]王梦醒、张有光.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1.5:58-59
[5] 朱小麟.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极其对策[J].教育研究.2009.16(2): 60-61
[6]张学众.大学生学习倦怠心理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10(5):69-70
[7]Maslach,Leiter著,逸文译.过劳的真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0-58
[8]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632
[9]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7.
[10]许娟.学前专科生学习倦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6.
[11] 薄运玲.大学生厌学现象研究综述[J].琼州学院学报.2011.6(3):74
[12]麻丽娟.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5:577-584
[13]孙静.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黑河学刊.2011.5:116
[14]许国萍,周秋红.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71-75
[15]魏婷.大学生学习倦怠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7.
[16]王江胜.中职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原因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17]祖晶.大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产生原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5):1235-1237
[18]杨艳蕾.学生的学习疲劳及其防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2:40-42
[19]赵绍友.中学生焦虑心理对学习的影响和自我调适.[J].教学与管理.2007.16
[20]秦吉玲.高三考生心理疲劳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68-69
[21]刘蓓.连云港市中专学习倦怠现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0.9
[22]张战毅.学习倦怠、人格坚韧性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31-133


部分参考文献打包下载:金山快盘附件参考文献.rar(875.87KB)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赵丽娜 发表于 2013-4-2 12: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欢迎大家多发帖,参与讨论,增进彼此了解。
会员达人更多+
广告位

最新信息

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