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标题: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打印本页]
作者: etthink 时间: 2010-8-15 08:47
标题: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文李冬梅已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五期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写入课程标准,至今已经六年了。六年的实验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然而,如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却是一线教师颇感头疼的问题。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觉得课堂教学与课程目标就像两张皮,各不相干。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课程目标的合理性。我认为,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是无容置疑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将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 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不同层次。我认为,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举个例子来说:
2002年10月,我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论文答辩。为确保全班40余人的答辩在一天内完成,教授给每人限了时,由我计时。我借了块手表,为了每隔十分钟准确报时,根本无暇顾及答辩内容。课间,一位同学说,我们都是信息技术教师,还用这种方式计时,缺少信息意识!随后上网找到一款免费计时程序,把任务交给电脑,我才得以解放。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引出许多新问题。如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
简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的过程中能不能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乎信息伦理。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 如何培养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我认为,大多数教师感觉很难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依据课程目标探究出一套符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五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从前面的阐述中知道,无论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还是信息道德,都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因此,结合本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倘若学生每次课都在经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这种设计有时需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有时需要对一些内容进行增删。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专业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更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炼和探索。
案例一: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整体设计
| |
| 就“我所理解的信息”“我印象最深刻的信息特征”撰写报告。
|
就信息技术的4个核心技术列举实例;分析一个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例;畅想信息技术未来。
|
信息获取文字与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
| 撰写搜索引擎研究报告。(注:将教学内容搜索引擎的历史、发展、工作原理、分类、网上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搜索引擎比较、网上信息下载、大规模文字加工等内容融入其中。)
|
两人合作撰写自助游计划。(注:嵌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评价、文字与表格信息的表达等内容,并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的全过程。)
|
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集成、表达与交流
| 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综合作品“我的校园我的同学”。(注:以学生展示最熟悉的校园生活为载体,融入了图像、动画、音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集成、表达与交流等内容。)
|
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
| “我的校园我的同学”作品评价
|
信息资源管理
| 日常作业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日常学生的作业管理相结合。)
|
2. 以自主创作为课堂核心任务,让学生充分地“想”
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二个途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应用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创作”作为每节课的核心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创意的空间。
具体操作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范例重点讲方法、讲原理,学生实践时首先需要去发现、去思考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什么地方,可以用来解决身边的什么问题,并构思作业内容,确定目标,然后再应用所学去实现既定目标。作业不给统一样式,没有模仿的样例,只有具体要求。每个学生的作业内容都需要自己创意,像作文一样各不相同。
案例二:“图像信息加工”第一次课堂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及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就坐,便于互相帮助。
(2)每位学生围绕小组主题确定自己本次作业的内容。注意小组成员间作业内容要衔接和互补。
(3)作业内容积极向上,不制作对学生和教师不利的内容。
(4)使用他人肖像要征得本人同意。
(5)根据作业内容,从小组采集的素材中选取恰当的图片作为素材。
(6)根据作业内容,恰当运用选取、自由变换、图章、橡皮、修补等工具,对所选素材进行修改、合成、拼接等加工处理,实现自己的目标。
(7)每位学生至少制作1个作品。作品要注明作者姓名。
保存与提交要求(略)
评价量规
【案例说明】
本案例是“我的校园我的同学”的一部分。事先学生已经分组,围绕大主题确定了小组主题,撰写了小组主要内容及计划,并根据计划采集了素材。课上,教师讲解了图像处理工具PhotoShop的基本用法,并通过范例讲授了选取、修改、合成、拼接图像的方法和原理。
学生为完成这个实践内容,首先要围绕小组主题,思考他要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为小组最终的作品实现些什么,并进行自主创意;其次要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小组主题,是否能够应用当堂所学内容;最后要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实施自己的创意,完成作品。
这样的课堂,强调的是发现并解决“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挑战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信息意识,锤炼的是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长期经历这样的课堂,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自然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3. 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课堂结构,让学生充分地“做”
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时间和安静的空间,这也注定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一些优质课、公开课,把信息技术课堂搞得热闹非凡,一会儿放录像,一会儿让学生探究,一会儿又分组讨论……短短45分钟被切得支离破碎。学生忙于应对教师的各种教学活动,哪有安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想”和“做”?信息素养怎么能提高?
所以,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三个途径就是,根据学科特点重组信息技术课堂,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目前学生还不能在课后做作业,为了抓好巩固这一环节,教师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上做作业。既然如此,课就不能再上成讲解、练习、再讲解、再练习的模式,而应该将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把信息技术课堂分为学习新内容和学生实践两大部分。
自主创作的作业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想”和“做”,因此,教师要尽量花最少的时间把需要讲授的新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清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中途尽量不要打断学生,更不能反复切屏。因为,只有提供安静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只有实践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了,信息能力才有可能提高。我的学生在每年的学期总结中,提得最多的建议就是给他们更多的上机时间做作业。
4. 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培养信息素养的第四个途径是,为学生充分展示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升信息意识。
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是人类在该学科智慧的结晶,是科学家发现的信息科学原理,是科技人才发明的各种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技术及工具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再创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学科的科学原理,如声音压缩中的遮蔽原理、关系数据库数据组织原理等;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学科的精华技术,如使用动画呈现因特网的核心协议(技术)TCP/IP、音频压缩中的差分编码技术、图像数字化的存储技术等;用敢于开拓的精神带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及其工具去再创造,体验学科的价值。当学生真正感受到学科的价值时,会发自内心地去爱这门学科,会对这门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下面是一位学生学习了搜索引擎知识后写的感受:“通过学习,我学会了更专业地使用搜索引擎,也知道了很多与引擎有关的专业知识。我觉得十分有收获。我还发现,即使是搜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也蕴藏着这么复杂的原理,并不像使用起来那样简单。只有计算机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复杂的任务。而用计算机完成的复杂任务远不止搜索一项,它为人类提供的方便也远不止这一点。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的进步、发展都与计算机密不可分。因此,我要认真学习,更好运用计算机,让它为我带来更大帮助。”
5.关注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不在教师的说教中,也不在危言耸听的案例里,而是要关注学生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
首先,要让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遭遇信息伦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及作业内容时精心策划。如在作业“撰写自助游计划”中,学生会碰到网上下载信息的版权问题;在作业“我的校园我的同学”中,需要解决同学肖像使用权问题以及恶搞同学肖像所引发的纠纷问题;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业中,学生会碰到使用自编程序攻击他们系统等信息伦理问题。
其次,对学生可能碰到的信息伦理问题给予正确引导。这需要教师在设计信息活动时,对可能出现的信息伦理问题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指向。我的做法是在每次课堂实践内容中,对信息伦理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如案例二“实践内容与要求”中的(3)、(4)两条。
再次,及时对学生的信息行为进行检测和跟踪反馈。我的做法是,在实践内容的评价量规中,对信息伦理问题设置一定权重,并进行检测反馈(如案例二)。
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者之中,信息道德的培养最为艰辛,所以,我对于不符合信息伦理的行为,除在成绩中体现外,在“老师的话”中要特别提醒,还要对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
案例三:教学日志(2010年3月23日)
批完12届高一2班的第三次程序设计作业,已是凌晨2点多,其中有两件事很触动我。
第一件事:运行学生甲的作业程序,在第四个窗体看到他留给我的话:“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不再恶作剧了。”我会心一笑。这让我想起他的第二次程序作业:程序运行后,当我输入提示的用户名和密码,程序开始读秒,随后我的笔记本关机了。当时,我在“老师的话”中写道:“这样的恶作剧还是少些,用程序可以做些有意义的事。”
第二件事:运行学生乙补交的作业,发现直接全屏,没有关闭按钮,并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却没有提示。尝试5次失败后,系统自动重启。重启后还是同样界面,仍然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接着重启……多次尝试失败后,我只好在系统重启过程中,用最快的速度打开任务管理器,等他的程序一进入,就立即中止其进程。
怎么处理这件事?我把他有关信息伦理量规方面的分数扣掉,在“老师的话”中写道:“批改你的作业时,我已用了2个小时改全班第三次作业,破解你的程序用了20多分钟,第一时间打开作业文档查看,还好只损失了一个同学的信息,感谢我的好习惯。其实,你可以把聪明才智用来编写有意义的程序。”上午就是他们班的课,当我转走到他的桌边时,他把头缩得低低的,怯怯地看着我。我看了他一会儿,笑笑,在他肩上拍了两下,什么也没说,离开了。
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细节。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做深入阐述。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志伟. “伦理”和“道德”辨析[J] .长江论坛,2009(4).
[2]2000年以来国内信息素质研究综述[J]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
[3]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研究第30卷,2007(1).
欢迎光临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http://etthink.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