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标题:
远程教育的文化迟滞
[打印本页]
作者:
z厘米。
时间:
2010-3-8 11:18
标题:
远程教育的文化迟滞
文化迟滞是美国文化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一个文化领域的创新,需要其他文化领域进行调整,因调整而延误的时间,即“文化迟滞”。如果把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看,精神层面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物质层面的发展。以奥氏的理论来观照今天的远程教育,其文化迟滞的特征尤为明显。 这种文化迟滞首先表现在远程教育理论的浮躁和偏执上。网络教育一起步,就迅速自称为第三代远程教育,是e-learning,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等优势,大有一夜之间即可逾越第一、二代远程教育之势。在媒体特性和教育形式之间划等号,势必忽视远程教育复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规律与媒体之间的匹配适应。这种匹配是应是一种长期的时间磨合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理论与实践、媒体与教育之间依然相隔千山万水,遥不可及。事实上,仅仅看到工具的优势也就恰恰忽视了工具的优势。就对e-learning的理解而言,仅仅把e看作是强大的电子化手段,也就忽视了它代表的学习者的体验(experience)、现有学习方法的延伸(extension)、以及学习机会的增长(expanded)等(埃勒特·马西埃语)。
对网络媒体的狂热追捧和理论研究的表面化,使远程教育忽视了社会文化变迁的步伐。全球化、知识爆炸、即时通讯、电子化正在联手颠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旧模式在迅速隐退、新模式在迅速形成。对此,远程教育大多视而不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大致沿袭传统校园做法。以教材为例,大部分高校网络教育的文本教材直接使用校园教材,有的甚至搬用自学考试的教材。就此而言,网络教育显然还没有找到自己统一的逻辑结构,还是利用媒体在克隆、复制校园教育。这种忽视教育对象群体文化特征和社会文化转型期变化的克隆和复制,正好将网络教育的弱点在传统教育面前暴露无遗,也使得网络教育在教育的新旧价值、新旧传统之间游移不定,成为“边缘化”的角色。
远程教育的文化迟滞还表现在其盲目性扩张上。一方面是数量的扩张,试点院校从1998年的4所迅速扩张为2002年的67所,试点规模近200万。另一方面是观念的扩张,更多的电脑,更快的网络,更丰富的资源,在教学支持服务上,推崇沃尔玛模式,货柜式学习服务,即学即用。支撑着两种扩张的背后是庸俗化了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和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质量意识模糊和犹豫了,文化的视野淡出和消失了,文化缺席和价值缺席导致网络教育的弊端和盲点被忽视了。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又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资源量的激增会使学习者产生焦灼感,信息过载带来的信息餍足比信息匮乏下的信息饥渴更不利于学习的发生。电子化界面的屏幕加重了本已严重的人与自然、人与事务本相的隔膜、疏离。“即学即用”的知识恰好是我们这个“速食时代”的本质,稳定的价值观很难形成,或者说人们对只是不再追问价值,人类群体的盲目性也由此加剧。
这些问题大都属用价值层面,对它们的忽视,实际上加大了远程教育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落差。
教育有着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漫长历史,远程教育却只有区区百年的昨天,从更高的层面看,远程教育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那样,扎根于人类文明的沃土,与文化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它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借助强势媒体的拓展和延伸,其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品格还远没有形成。这也正是远程教育文化迟滞的根本原因。
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文化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它的骨干是精神的锻炼、思考的能力;它的领域是秩序井然的知识。”远程教育作为现存教育形式之一,其对自身的认识还很模糊,缺乏对其自身做形式上的沉思和真实而富有洞察力的认知,缺乏以一贯之的行动逻辑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支撑。
文化支撑不仅体现在理论对实践的总体把握和整体思考,更体现在理论的实践品格上,即理论的物化成就上。理论同实践脱节一方面的原因是理论没有摸准实践的脉搏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实践放弃长远目标沉溺于眼前利益。在目前的远程教育中,这两个方面的情况都相当严重地存在着。
消灭远程教育工具与内容、内部与外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文化迟滞”,最终还要靠文化的力量,而非技术和媒体的支撑。这种文化既不是当代社会文化的直接嫁接,也不是传统校园教育文化的简单移植,而是基于对远程教育对象的准确把握,对媒体工具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目的的准确定位,对教育内容、方法、组织的整体协调,而建立起来的新的适应信息时代特征的远程教育文化。而这种新的学习文化正是远程教育愈行愈远的守护神。
来源:
http://www.netbig.com/eduol/ch2/04/03/3002.htm
欢迎光临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http://etthin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