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标题: 教育技术能力知识汇编二 [打印本页]

作者: etthink    时间: 2008-8-23 23:05
标题: 教育技术能力知识汇编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
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Webquest:是由美国著名专家作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首创的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型学习模式。
完整的webquest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部分。
◇Miniquest只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个部分,也可以选择地增加过程、资源、评估等要素。
Miniquest特点:Miniquest本身为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框架,该框架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通过专门的网络资源,回答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通常,熟悉互联网的教师能用较短的时间设计出一个Miniquest。另外,由于学习者只需要1-2课时就能完成一个Miniquest单元的学习,因此,Miniquest能够很容易地插入到常规课中,教师不必用一个较长的网络学习单元来“代替”大量的常规课时间。在电脑硬件资源不很充分的情况下,仅需1课时的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二)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
(三)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教育技术》书上的题目
一、            选择题,
1.关于教育技术的以下说法,你最赞同的是:(  C )
A.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                   B.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
C.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教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D.教育技术只能用在学校教育中。
2.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B  )
A.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                        B.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
C.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没必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    D.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3.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成的说法是:( A  )
A.代替教师的角色。 B.展示教学内容。C.创设学习情境。D.支持师生交流。
4.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你同意下列哪些说法,(BCE)
( A )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B)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既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又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方法、教学技能与技巧、现代教学设计等诸方面的内容;
(C)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体现在它更多地注重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服务;
( D)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着眼点与归宿就是研究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
(E)现代教育技术应当着眼于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5.对于教学媒体,一般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A 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    B  用于教与学的活动;
6.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体现了它的什么特性
A 呈现力
7.按照对受信者感官的刺激的差异来分,电影、电视、录像、激光影碟等通常又称为
C 视听觉媒体
8.关于矢量图与位图,
A 放大位图格式图像时会产生失真,缩放矢量图格式图像时不会引起失真
9. 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教育评价的功能 ( E)
A.导向功能   B.监督功能    C.激励功能D.调节功能   E.筛选功能   F.鉴定功能
二、填空题
1.请填出授导型课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媒体(至少四种):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实物展示台、录像机、影碟机
2.在Word中,要想删除批注,应该在想要删除的批注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删除批注”按钮即可。
3.在Excel中求平均分,选中E6单元格,在编辑区填入“=AVERAGE(E2:E5)”,意思是求单元格E2到E5的平均值。
4.在Excel处理学生成绩时,想按照总分顺序排列的学生名单。应该先选中“总分”这一列,选择菜单栏的“数据→ 排序”命令。选择“总分”关键字,按照递增的顺序进行排序。学生名单就按照总分从低到高顺序排列。
5.在Foxmail5.0中,要创建一个组,步骤是:启动Foxmail5.0,进入软件工作界面,点击“地址簿”按钮,在弹出的界面中选择“文件→新建组”或直接点击工具栏中的“新建组”按钮,将弹出“新建组”对话框。
6.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
7.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前期分析、确定目标 、制订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试行方案、评价和修改等过程。
8.探究型学习的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9.探究型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10.MiniQuest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情境、任务、成果三部分。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定义: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美国《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12.列举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问题:教学目标漂移,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整合活动               
解决策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服务。
问题: 当让学生使用技术工具进行探究时,发生信息迷航或目标偏移。     
解决策略:教师进行有效和必要的引导,提供参考网址或支架,使学生关注于解决教学问题。
问题:教学时间过于紧张,无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整合。      
解决策略:在更弹性或宽泛的设计时空(例如从课时层面发展到单元层面)来综合考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问题:整合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仍然是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
解决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投入性和活动参与积极性。




欢迎光临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http://etthin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