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标题: 大帅比学习小组 [打印本页]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10
标题: 大帅比学习小组
本小组为微生物实验教程相关的话题,希望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1313010101 @1313010136 @1313010153
作者: 1313010153    时间: 2015-9-23 11:13
#在这里快速回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龙胆紫(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safranin)或品红(fuchsine)),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龙胆紫的颜色。复#
作者: 1313010153    时间: 2015-9-23 11:13
#在这里快速回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龙胆紫(crystal violet),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safranin)或品红(fuchsine)),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龙胆紫的颜色。复#
作者: 1313010136    时间: 2015-9-23 11:14
本帖最后由 1313010136 于 2015-9-23 11:15 编辑

微生物常识http://wenku.baidu.com/view/df61 ... 82504.html?re=view#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16
1313010153 发表于 2015-9-23 11:13
#在这里快速回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龙胆紫(cryst ...

很棒很有用的知识,加油

作者: 1313010153    时间: 2015-9-23 11:17
革兰氏染色过程分为  1、染色  2、煤染  3、脱色  4、复染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20
1313010136 发表于 2015-9-23 11:14
微生物常识http://wenku.baidu.com/view/df61 ... 82504.html?re=view#

感谢,最近一直在找这个,很有用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23
分享一个很有用的网站,国内专业的学习资料
欢迎访问《微生物学报》网站!
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ch/index.aspx


作者: 1313010153    时间: 2015-9-23 11:24
(, 下载次数: 33)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24
@1313010113 推荐你来我们的话题看看(⊙o⊙)哦
作者: 1313010101    时间: 2015-9-23 11:25
培养基配制的基本过程
1.       配制溶液   
向容器内加入所需水量的一部分,按照培养基的配方,称取各种原料,依次加入使其溶解,最后补足所需水分。对蛋白胨、肉膏等物质,需加热溶解,加热过程所蒸发的水分,应在全部原料溶解后加水补足。    配制固体培养基时,先将上述已配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再将称好的琼脂加入,继续加热至完全融化。并不断搅拌,以免琼脂糊底烧焦。
2.       调节pH   
pH试纸(或pH电位计、氢离子浓度比色计)测试培养基的pH值,如不符合需要,可用10%HCl10%NaOH进行调节,直到调节到配方要求的pH值为止。  
3.       过滤   
用滤纸、纱布或棉花趁热将已配好的培养基过滤。用纱布过滤时,最好折叠成六层,用滤纸过滤时,可将滤纸折叠成瓦棱形,铺在漏斗上过滤。   
4.       分装   
已过滤的培养基应进行分装。如果要制作斜面培养基,须将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如果要制作平板培养基或液体、半固体培养基,则须将培养基分装于锥形瓶内。    分装时,一手捏松弹簧夹,使培养基流出,另一只手握住几支试管或锥形瓶,依次接取培养基。分装时,注意不要使培养基粘附管口或瓶口,以免浸湿棉塞引起杂菌污染。    装入试管的培养基量,视试管和锥形瓶的大小及需要而定。一般制作斜面培养基时,每只15×150毫米的试管,约装34毫升(1/41/3试管高度),如制作深层培养基,每只20×220毫米的试管约装1215毫升。每只锥形瓶装入的培养基,一般以其容积的一半为宜。
5.       加棉塞   
分装完毕后,需要用棉塞堵住管口或瓶口。堵棉塞的主要目的是过滤空气,避免污染。棉塞应采用普通新鲜、干燥的棉花制作,不要用脱脂棉,以免因脱脂棉吸水使棉塞无法使用。制作棉塞时,要根据棉塞大小将棉花铺展成适当厚度,揪取手掌心大小一块,铺在左手拇指与食指圈成的圆孔中,用右手食指插入棉花中部,同时左手食指与姆指稍稍紧握,就会形成1个长棒形的棉塞。棉塞作成后,应迅速塞入管口或瓶口中,棉塞应紧贴内壁不留缝隙,以防空气中微生物沿皱折侵入。棉塞不要过紧过松,塞好后,以手提棉塞、管、瓶不下落为合适。棉塞的2/3应在管内或瓶内,上端露出少许棉花便于拔取。塞好棉塞的试管和锥形瓶应盖上厚纸用绳捆札,准备灭菌。  
6.       制作斜面培养基和平板培养基  
  培养基灭菌后,如制作斜面培养基和平板培养基,须趁培养基未凝固时进行。    (1)制作斜面培养基。在实验台上放1支长0.51米左右的木条,厚度为1厘米左右。将试管头部枕在木条上,使管内培养基自然倾斜,凝固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2)制作平板培养基。将刚刚灭过菌的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和培养皿放在实验台上,点燃酒精灯,右手托起锥形瓶瓶底,左手拔下棉塞,将瓶口在酒精灯上稍加灼烧,左手打开培养皿盖,右手迅速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每皿约倒入10毫升,以铺满皿底为度。铺放培养基后放置15分钟左右,待培养基凝固后,再5个培养皿一叠,倒置过来,平放在恒温箱里,24小时后检查,如培养基末长杂菌,即可用来培养微生物。

作者: 1313010153    时间: 2015-9-23 11:26

这是革兰氏阳性菌哦
(, 下载次数: 6)

作者: 1313010136    时间: 2015-9-23 11:29
(, 下载次数: 9)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广义上属于细菌的一种)、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作者: 1313010125    时间: 2015-9-23 11:33
生科颜值小组前来参观
作者: 1313010101    时间: 2015-9-23 11:34
   微生物发酵综述
以PCR为基础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3xUobHSv4jFOe53CVMVdVGeXlfGweq_eIdbFGyoRQPDXNrYs84s2fRFNS9AjizSXCUs08H-LiAoI0lVgzV2u1pRhdjnCFFIMUUON1yGQVG

作者: 1313010133    时间: 2015-9-23 11:34
我不是针对你,你们这方面知识掌握的不够好,不懂得可以来问问我、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36
一起学习吧,分享给想要深造的你@1313010152
很不错的帖子,加油
希望你们也可以到我们的小组互相学习
【新提醒】大帅比学习小组-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 Powered by ETTHINK.com
http://www.etthink.com/forum.php ... a=page%3D1#pid81863


作者: 1313010136    时间: 2015-9-23 11:36
(, 下载次数: 29)

作者: 1313010151    时间: 2015-9-23 11:37
帅帅帅
作者: 1313010125    时间: 2015-9-23 11:38
1313010133 发表于 2015-9-23 11:34
我不是针对你,你们这方面知识掌握的不够好,不懂得可以来问问我、

我们是知识的搬运工

作者: 1313010136    时间: 2015-9-23 11:38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作者: 1313010136    时间: 2015-9-23 11:39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作者: 1313010152    时间: 2015-9-23 11:39
年轻人很会玩吗!
作者: 1313010136    时间: 2015-9-23 11:40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作者: 1313010153    时间: 2015-9-23 11:40
#在这里快速回复#撷几缕花香,融进美酒;邀一轮圆月,千里婵娟;采一份思念,酿成月光;寄一声祝福,愿您安康;中秋佳节,短信传情,祝您事业圆,生活圆,万事圆!
作者: 1313010101    时间: 2015-9-23 11:41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牛痘疫苗的应用使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消灭了一种疾病——天花,而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也为疾病的有效预防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乙肝病毒的预防等。

作者: 1313010136    时间: 2015-9-23 11:42
(, 下载次数: 16)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46
1313010133 发表于 2015-9-23 11:34
我不是针对你,你们这方面知识掌握的不够好,不懂得可以来问问我、

恩,希望你把更多更好的知识分享给我们,感谢

作者: 1313010113    时间: 2015-9-23 11:46
丑逼
作者: 1313010112    时间: 2015-9-23 11:46
1313010152 发表于 2015-9-23 11:39
年轻人很会玩吗!

谢谢支持

作者: 1313010113    时间: 2015-9-23 11:47
1313010136 发表于 2015-9-23 11:42

大帅比哈哈哈
作者: 1313010140    时间: 2015-9-23 11:52

作者: 1313010139    时间: 2015-10-21 10:28
内容很全面,更接近课程。但是微生物常识的网站已经被删除了
作者: 1313010114    时间: 2015-11-3 22:45
内容充实,不错不错

作者: 十六号    时间: 2015-11-3 23:01
我最怕微生物实验了,老师好啰嗦啊,,受不了,看你们的主题总比听施老师的好
作者: 1313010146    时间: 2015-11-3 23:09
挺好的,,




欢迎光临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http://etthin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