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标题: “娃娃FIFI”交作业选登 [打印本页]
作者: zhguoq 时间: 2014-11-17 10:46
标题: “娃娃FIFI”交作业选登
“娃娃FIFI”交作业选登
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415931832
(按:继“那她他”之后,又有读者很积极地做各次作业,那就是“娃娃FIFI”。其中有不少做得很不错,淹没在学生作业中很可惜,所以也选登一些值得向大家展示的内容。)
第1次作业:
俊慧老师你好!一直在看你的文章。想成为你的经济学网络课堂学生中的一员。我是国内某大学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本科学的是金融,现在专业是企业管理和金融工程,希望能够和老师以及这里的学生共同成长。
……
经济学里面的小例子吸引着我。吃馒头边际效用递减。为什么水与钻石的定价与其对人们的必要性相差如此之大。我对此有极大的兴趣,觉得世界真奇妙啊真奇妙。但是宏微观经济学里,老师们前言不搭后语。例子与后面的教学内容无关。数学的推导和做题完全没有解答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疑虑。上了一整年的宏微观,我对简单的“吃馒头”、“水与钻石”的问题理解没有任何进步。
有一次学校举办张五常的讲座,我们院长的“重视程度”把我惊呆了。他在讲座前一个月,召集学院一帮学生,阅读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然后,每周举办一次模拟论坛,让同学们向他提问。他一一解答。最后,从这些问题中挑选出几个高质量的问题,讲座现场,由学生向张五常提问。结果有几个问题五爷的回答和院长如出一辙,可把他高兴坏了。我好奇地上网搜索张五常,点进博客,第一眼头像我就爱上这个五爷。显然,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头。再看他的文章,虽然许多我都一知半解,但却是看得我惊心动魄。一是教授的笔触,极简,单刀直入,不能喜欢更多。二是内容,全是生活!经济制度、蜜蜂的神话、电影院优座价位偏低、宗教可对教育带来的帮助。当时我对经济学的理解还很浅,但是我被一种严谨漂亮的逻辑和论证方式深深折服。对!那才是对的思维方式!那才是事实!我们不要生活在任何猜测和假象中,我们要去看事实和事情的本质。
上网买了教授的《经济解释》,发现自己看不懂。后来俊慧老师出了《经济学讲义》,看了两次,都被卡在租值那一章过不去。今年暑假,专门一个时间攻读,一边做笔记一边读,终于感觉自己读通了。上下册《讲义》读完之后,开始读新出版的《经济解释》。比以前轻松一点,也更加明朗了!感觉自己在建立一套理解世界的坐标体系、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懂世界,看不懂身边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思维标准体系。如果尺子每天都在变,怎么能够测量得出物品的长度呢?经济学,真正的经济学,是理解这个世界的科学方法,一把足够强大的尺子,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其实世界就是由生活的每一件小事、现象构成的)。
我希望自己能够到达的状态是:看懂世界、看懂自己、找到互懂的人。我无比相信经济学能够极大帮助我到达前两个目标。
第2次作业:
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是为了解释自然现象而出现,经济学的出现也不例外,是为了解释人类社会的现象。没有解释力的东西,没有存在的价值。我自认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关于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制度等等问题,都抱有很强的好奇心,看到类似的经济读物也会爱不释手。然而本科头两年的经济学学习,真是让我对经济学这个领域害怕得不得了。老师搬来好玩的经济学问题引诱了我,比如“水和钻石”价格问题,为什么水对我们生命如此重要,价格却这么低,钻石对生命毫无用处,价格却这么高?然而老师却转身开始给我们介绍一堆理论,没有逻辑,没有事实,只是塞给我们一个个看似正确的理论,把某些曲线移来移去,计算各种弹性,推导各种公式。我常常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在哪儿。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人其实挺可悲的,因为这个领域的教学会浇灭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学过宏微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可是我觉得每次都是期末考试前狂背各种理论,考完试后就马上什么都不记得了。一直到接触了张五常教授的博客,噢,原来经济学解释世事的能力这么强,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希望塑造的能力吗?科学客观地看待问题,找到事情的本质。这才是我想要的。
第一次看俊慧老师的讲义时,激动不已。这和我上的经济学宏微观课程简直差别太大!同样一门课,怎么可以有如此枯燥乏味和奇妙有趣的天壤之别。看着讲义,好像就坐在一个美丽神奇的经济学课堂里面,跟着老师的思路,把身边的小事一点一点看清楚。那种奇妙的感觉无与伦比。
每天走在路上,看到不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思考,为什么同一城市的不同医院服务水平差别如此大;为什么公立医院的医生态度如此糟糕服务如此恶劣,为什么同样是校园超市,两家超市的货品摆放密度差别如此大。在看了《经济学讲义》和《经济解释》之后,感觉生活中到处是有意思的现象。这和我之前学习经济学的感受完全不同。
数学的推导证明,除了告诉我这个公式到底如何用数学的语言推导证明出来之外,没有在帮助我理解这个世界方面带来任何长进。那些图标曲线的移来移去,和现实完全的脱节,上过那么长时间的课,现在也都记不清了。可是,教授的博客中所提到的白痴开加油站的例子,宗教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县际竞争的奇妙机制,让我在接触到类似信息时会马上想起,然后就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想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它。
以前,我对任何与“党”、“政府”相关的东西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抵触。一想到政府就觉得是腐败,一想到官员就觉得恶心。可能是从小接触的各种愤青言论太多了,身边的人们也在理所当然地抱怨社会。一直到读了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虽然,我必须承认,我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因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视角。以往我看到那些村干部、县级官员吃饭喝酒吹牛,感觉满满的厌恶。我开始反思,我的这些观念、情绪是从哪儿来的呢?只是因为常常听到别人这么说,看到这一类的信息于是就认为凡是政府的都是不好的。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我怎么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呢。于是我开始尝试用客观的心态去重新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惊奇发现,身边太多人,他们不停用价值观去判断事情,真是很糟糕的状况。我们很多人,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只是因为我们受到别人言论、意识形态的左右,我们不曾把事情看清楚过,只是在做那些看起来迎合大众、看起来正义凛然的事情。好可怕,如果一生就在这样的无知愚昧、自欺欺人中度过,是一个多大的遗憾。我开始逼迫自己抛弃成见,抛弃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每一次都深刻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判断,这么决策。
虽然现在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错过了大一大二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最佳时机,但是,这对剩下的人生来说,仍然是最好的时间点。已经过去的,走错的路,都是历史成本、沉没成本,不能作为决策的参考,做决策要往未来看,没有太晚之说。
(我的点评:你的感触确实很深。但不需要为自己到研二才开始学习感到遗憾,我也是到大四时才认识张五常教授,到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地学习“正确”的经济学。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对真理的追求,再晚都不算晚!)
第4次作业:
这篇古代兵器的变化文章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什么时候我也能写出这么一篇逻辑严密趣味横生的经济学文章。
……
刀剑用于近身的砍杀,样式就是成百上千了。我对不同地方的气候不同国家的作战习惯不太了解。但是我曾经在内蒙的兵器店里面看到成百样式的小刀、匕首,有直的、弯的、极短的。我想匕首小刀大多时候是用来偷袭敌人,偷袭敌人时重要的是能轻松快速地杀害对方,因此这类小兵器的锋利程度最重要,最好轻轻一推或者一划就能让对方毙命。我在把玩这些匕首小刀时,只觉得寒气逼人,锋利得让人不敢触碰。另外一点是他们都特点轻巧,适合随身佩戴和隐藏。我童年的时候在农村长大,印象很深刻的是外婆小小的灶房墙壁上,插了一排的刀。我觉得但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外婆会用到到的情况有砍骨头、砍椰子、杀鸡、切肉、切菜、稻田里收割。刀每次都整整齐齐地插在小孩子拿不到的墙上,由左到右,重量依次增加,锋利度依次下降。砍骨头的刀是最沉的,我一只小手举不起来。骨头硬,需要大力才能把它断开,因此挥刀下去的力度很重要,重量是决定力度的关键,因此砍骨头的刀都很沉。在砍的蛮力方式下,刀的锋利程度只要达到能嵌入物体就成,因此大刀一般都不是很锋利。切肉的刀就轻很多了,锋利程度也更甚,用的是来对应划切的手法,为的是一刀就能把肉切成条。切菜的刀就更轻了,而且在切菜的时候有时要用到剁(葱、大蒜之类),快速的上下移动要求刀足够轻(省劲儿),还有足够锋利。还有一把特别的刀,是镰刀,弯的,外婆去农田里面割水稻或者杂草时会用。割稻的时候,一抓一大把,一划,就全部隔开。划的越长,一个动作能割的量就越多,因此镰刀是弯的,在最短的长度内弯刀实现了最长的划度。不停地快速割稻也对轻巧有要求,因此镰刀也很轻巧。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外婆家的这一组刀具里哪把好,哪把不好。我不能用镰刀去砍骨头,也不能用大刀去割水稻。要想比较或者做决策(规范经济学),首先要明确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并且明确“好”是指“最快”、“最省力”、还是切出来的裂口“最整齐”。显然,对于煲汤的骨头,断口处的平整程度不重要,如何高效地把骨头断开才重要,因此略钝但重的大刀就是最好的。割水稻而言,能够快速切割,省力地收割整片水稻最好,因此又弯又长的轻质镰刀就是最好的。
(我的点评:从不熟悉的古代武器引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刀具,这种“延伸”思考力,正是初学者需要的!)
第5次作业:
我所在的学校校区,有一个半环形生活区,五栋宿舍楼均匀地分布在环形上。有两家超市,一家在环形中间(简称A),一家在中间偏右(简称B)。由于大学生普遍喜欢网购,各个快递公司的包裹量很大。每次中午午饭时间,都能看到京东、一号店的快递员把车停在环形中间的楼道口旁边,那是去食堂吃饭的同学的必经之路。虽然那里人流最挤,但是对快递员而言,这是最佳位置。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要去食堂吃饭,那是他们的必经之路,顺路就可以签收,快递员省去了跑来跑去的时间和麻烦。只要挤迫程度没有大到影响大部分收件人快速的签收,快递员还是会选择这个人流口。京东和一号店的快递物流都是自营,快递员是雇佣制,他们有职责把快件送到收件人手上。然而,对于其他的快递公司,申通、中通、圆通等等快递公司,他们是采取加盟和外包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承包某一个区域的快递派送,然后根据成功派送的总订单数来计算工资,一般来说是每件一个固定额。有趣的是,这些快递公司的快递员们,全都不是自己派件,而是把把每一天的快件集中地交给了A超市,然后发短信给收件人让其去超市取。B超市,没有得到任何快递公司的青睐。我觉得关键点在于位置,本来,快递员就集中性地在环形中部派件,这增加了他么与超市A的店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与A合作的概率自然大于B。再且,A的地理位置在环形的中间,两边上下课的同学、吃饭的同学客流量要大于B,也就是对大多数同学而言,去A超市比去B超市更加“顺便”,快递员为了加快快递的取件速度,进而减短他的资金回收周期,要选择A而不是B。另外我发现的一点,是A超市其实是一家夫妻店,一对夫妇经营着这家超市,他们是超市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因此他们有很大的动机去提高这家超市的盈利。B超市,老板雇佣了两个年轻的售货员,他们的工资是以固定工资为主,比起A店夫妻档,他们去与快递员协商合作的可能性就小很多,因为他们并不能直接从中受益。
A超市专门开辟了最里面最角落的一块空间陈列所有的包裹,按照不同的快递公司分列。每次同学们收到快递员的信息后,自己到超市找包裹,然后出示证件领取。这个学期,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B超市居然也有了快递包裹,韵达快递。它不是摆放在超市里的角落,而是在它的两个入口的其中一个。我记得韵达快递原来是与A合作,为什么会转变为与B?经过观察我发现,由于A超市的快递数量实在太多,超市提取的便利性导致很多同学不会当天去取包裹,往往拖延,反正等自己方便时候去取无妨。空间有限,快递堆积的数量很大。虽然快递是按照不同的快递公司分列放,但由于所有的快递都是摊堆在地板上,同学在找自己的快递时,就会把别人的快递往旁边丢,导致不同家的快递会混乱在一起,增加了后来的同学找快递的难度。我刚到这个学校时,每次在快递堆中找到自己快递的时间是2-3分钟,后来随着网购的普遍性提高,快递量大增,现在我常常要花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在杂乱的超市中找到自己的快递,有时候还10分钟更长。甚至有两次,我找了两回也没有找到我的快递,然后就打电话给快递员投诉。快递员帮我查询并且亲自来A超市找到了我的包裹,确认后让我去取。所以,收件人寻找快递的成本随着快递量的增加,越来越高。一旦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快递,就会向快递员投诉,快递员就要专门为了这个客户耗费掉一段时间(因为如果投诉到快递公司估计他会饭碗不保)。当A超市快递数量越来越多,同学的成本,快递员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当这个成本高到超过快递员选择A超市给他带来的派件便利性、节约的时间成本、减少的资金周转周期的益处时,就有快递公司选择了B超市。虽然取件多了一点点不方便,但是我每次去B取包裹,基本一分钟之内就能找到我的包裹。但是,为什么会是韵达被挤出而不是申通、中通呢?调查发现,中通、申通的快递量几乎是韵达的两到三倍。如果说,由于挤迫,而给每个包裹带来的负面成本增加影响一样,对于件数很少的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只要出现一两次“投诉”,他的成本增加会很快超过他选择A为据点得到的收益。而对于量很大的快递公司快递员,偶尔的投诉导致的成本增加不会很快超过他的收益,因此量小的快递,会最先在这种成本上升压力下寻找别的出路。这时候,我才觉得,快递员与超市的合作,超市的所有者是不是经营者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同学们取件的成本从而导致的快递员的成本与收益,主动寻求这个合作的是快递员。他们是直接受益方,超市的主业是销售货品,不是派件,派件所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占的比率很小。
再后来,我发现中通和申通快递员在发送取件短信时,在末尾处增加了一句话。如果没有在三天内取件,快递将被退回。可见大量的快递积压,导致快递员快递签收成功速率的下降让他们着急了。然而我觉得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真的把快递退回。如若退回,首先他们要在众多快递中区分出哪些是超过三天的,然后还要把他们运送回公司,并且这样这单快递他们相当于失败了,没有任何收入。所以有一次我离校一周,刚好有个快递,快递员在短信“恐吓”说三天内必须取,我非常从容地在一周之后回到学校才去超市把快递取了。
好几次,我在A超市找快递花了将近10分钟以上,找的我满头大汗,实在太乱了。快递员送件过来时候是整齐的,但是每个同学翻来翻去,自然乱了。我向A超市店家提过两次建议。首先快递是摊在地上的,垂直的空间没有利用起来,我建议他们用一个竖直多层货架,不仅把不同的快递公司区分开来,并且把同一快递公司,收件人不同手机尾号数字的快递区分开来,这样不仅占用超市的有效面积下降,同学们找包裹花费的时间也会更少。超市员听了认同我的观点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我提了两次也不见有改进。现在想是我太天真了,超市基本上只能从每个包裹中抽取1毛钱的收入,在派件上的收入在超市的总收入占比是非常低的,否则他们早就专门开一家店来从快递员手中二次承包快递,专门给同学派件。他们没有任何动力去提高同学取件的效率。这对他们收入的影响太小了。那么快递员呢?他们会愿意来做这件事吗?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我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对单个快递员来说,购买和安置一个货架,成本支出很大,外部效应很大,对个人来说好处不具有吸引力。那么让多个快递员一起出钱来做这个事情呢?沟通成本太高昂了,并且没有人把快递这个职业当做长久职业,人员流动性很大,这笔成本又该如何划分承担呢?
唉~所以我每次还是要受这种在茫茫快递中找包裹的折磨!
(我的点评:这个对于快递的分析非常好!细节详尽,对各种现象追问深入,没有满足于解释其中一些表面化的、容易解释的现象。例如看到中间解释为什么有些快递会转去不太方便的B超市时,我就已经在想:可是为什么不是别的快递转去B,而偏偏是韵达呢?我以为你会想不到要解释这一点,看下去却发现你也想到了,思维非常严密!)
作者: 且行_cO6PS 时间: 2014-11-17 18:11
世界不完全是经济的世界,一个人愿意花超出价值买自己需要或不需要的东西都存在。但入魔的人总把世界看成完全是自己的世界。赵老师准备用经济解释教育技术,直接阐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直接的关系吧,看哪一点是经济可以解释清楚的
作者: zhguoq 时间: 2014-11-17 22:10
使用经济学解释,不是用经济解释。
教育技术,按照目前大家对教育技术的了解,教育技术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按照经济学理论来看,可以极大地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比如原先是老师使用黑板+粉笔+嘴巴,同样的时间里,改使用计算机+投影仪+嘴巴,可以传播更多的信息,即成本降低了;但是,信息加工的成本却不一定降低,这涉及到计算机+投影仪的编码状况是比黑板+粉笔的编码状况是好了,还是更坏了。
上述说得简略了点,但意思是那么个意思。
教育技术,如果按照杨开城老师的理解,是指教育系统的构造技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与经济学不同的,即便是以经济学为学科基础。
欢迎光临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http://etthink.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