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标题: 经济学有什么用? [打印本页]

作者: zhguoq    时间: 2014-10-23 09:33
标题: 经济学有什么用?
经济学有什么用?
李俊慧
我自己写《经济学讲义》的时候,写到第二讲的最后,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这个问题要端起架子来问,就是问经济学的意义;但要通俗地问,其实还是问经济学有什么用。在那里,我给出了三个层面的回答:第一,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了经济学,拿了经济类专业的文凭,出来从事经济类职业,收入比较高。这是最“实用主义”的回答。只是,我也马上指出以下的事实:收入最高——或更粗俗地说是赚钱最多——的人,往往并不是经济类专业出身的人。第二,学习经济学是学习一种客观冷静的思考方式,就是所谓的“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一个人不需要做经济学家,甚至不需要是从事经济类职业,但培养这样一种客观冷静的思考方式都是很有好处的。第三,学习经济学是为了不被经济学家骗!这其实是英国女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的话。这一点与前面的第二点也有相通之处——既然自己能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当然就不会被误导或甚至是忽悠了。
这似乎已经把“经济学有什么用”的问题都回答清楚了。但严格来说,这只是回答了“学经济学有什么用”而已。

《经济学讲义》写到第五讲,我再次面对这个问题——说经济学只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经济学只用于解释世界),可是政府经常问经济学家某个政策“应不应该”、“好不好”(即要求经济学用于评价世界),其实政府还经常问经济学家怎么解决某个问题(即要求经济学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把经济学用于改造世界)。经济学家如果坚持回答政府:经济学只用于解释世界,不能评价世界,更不能改造世界,那政府只会把经济学家扫地出门。
张五常教授自己也在悄悄地改变了主意。以前,他说经济学不能教人赚钱(这属于“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把经济学用于解决问题,往大里说就是改造世界了),可现在私底下或演讲里已经改口,说经济学要是学好了,是能用来赚钱的,至少是有助于赚钱。事实上,张五常教授也“破戒”写过一些属于政策建议的文章,例如1980年代写的《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文集,还有针对香港而写的《请挽狂澜于既倒——致董建华先生》,而最近在凤凰峰会上的演讲《今后十年中国要怎样改革才对》也是其中的典型。
那到底经济学的用途是什么?真的只能解释世界吗?真的不能评价世界、改造世界吗?



既然我们把经济学视为科学,那就让我们把这个问题置于公认是科学的自然科学之内来观察考虑吧。



物理学的用途无疑是解释世界——是解释与物的运动有关的现象。但物理学为什么会存在?显然是作为工程学——用途在于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而存在!所谓理工科,就是理科和工科要结合起来,光有理科没有工科的话,理科是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的。人类是为了改造世界而需要物理学的!当然,有些人会争辩,人类研究科学,是出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确实,在科学发展的早期,人类很多时候是出于好奇心而研究科学。小孩保留着人类最原始的好奇心,经常见到一个新奇的东西就问:“为什么?”解释世界本身,就已经是科学的用途。然而,光靠好奇心,科学的发展是有限的。



古代中国没有科学传统,被称为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其实就是只有工科、没有理科。古代的中国人面临着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生存压力,来不及对世界作抽象的思辨,直接凭经验去解决问题。这说明改造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需要解释世界。然而,这样光凭经验,就有如动物凭本能去筑巢、猎食一样,改造世界的能力受制于本能与经验的局限。没有科学,只凭本能、经验,其局限是很大的。例如,动物比人类有更强的尖牙利齿,也就是本能比人类强。但人类会思考,然后通过思考去制造工具,从而突破自身的本能的局限,虽无动物的尖牙利齿,却能操纵着比动物的尖牙利齿更尖更利的刀剑、甚至枪炮,击败、甚至可以杀伤动物。而人类的思考,有凭经验的积累归纳规律,也有凭抽象的思辨演绎理论,前者是经验,后者是科学,科学能协助人类突破经验的局限,正如工具能协助人类突破本能的局限一样。



西方有科学传统,但迟至工业革命之前,科学没有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凭经验积累而来的技术是直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直接就是生产力,不需要经过转化——,科学的发展明显是非常的缓慢。但在工业革命之后,理科与工科一结合,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倒过来就形成了推动科学飞速发展的动力。正是改造世界的迫切要求,强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在对世界作出正确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改造世界的合理建议。这就有如以前没有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人类照样会搞发明,会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那是凭着好奇心去做的。但有了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之后,无论是科技发明还是文学艺术,创作能较为可靠地带来经济利益,有关的活动就大幅度地增加了。虽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奇心对科学与创作活动的重要性还是不能忽视与低估,但光有它是不够的!难以想象,光有好奇心的推动,没有“改造世界”的用途,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进步能有这么快。



另外,请大家注意,在自然科学里好像没有“评价世界”这一项。但所谓的“合理建议”已经包含了“评价世界”的内容——真能有助于达成改造世界的目的的建议就是合理的、对的。



转回到经济学的领域里来,结合《经济学讲义》的第五讲,我对经济学的用途的长期思考有了以下我自认是完满的答案:



经济学的基本用途是解释世界。没有这个根基,一切都是凌虚蹈空。严格来说,一切能称之为科学的东西,都必须是这样。它是基础,也是科学分析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在此之外,都是衍生出来的用途,可有,可无,视情况需要而定。



经济学的衍生用途之一是评价世界。评价世界,首先当然是要做解释世界的事(实证分析),其次是要指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必须屏绝一切主观的、带感情色彩的价值判断。正如《经济学讲义》第五讲中指出的那样,要回答“苹果好还是梨子好?”这样的评价性问题,如果基于“喜不喜欢”那样的主观感情,是无法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的。因为我喜欢苹果,就认为苹果好;你喜欢梨子,就认为梨子好;谁都说服不了谁。但如果基于“有没有某种对某人来说是缺乏的营养”那样的客观标准,就可以得到一致认同的答案。因为如果某人缺的是苹果所富含的营养,则对他来说苹果就是比梨子好。严格来说,这时回答的其实是“苹果还是梨子对某人来说更富含他所缺乏的营养?”的问题。这不是价值判断,这其实还是解释现象!所以这是科学(具体到这个例子是营养学)能够回答的。



经济学的衍生用途之二是改造世界(往小里说是解决问题)。站在不涉及人、于是在某种意义上要比涉及人的社会科学简单得多的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评价世界的事情做完了,直接就已经能够改造世界。比如前述的苹果与梨子的例子,对那评价性问题作出了回答之后,直接就已经能够回答“对某人来说,吃什么才能补充他所缺乏的营养?”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解释世界的是生物学,评价世界、改造世界的是营养学;前者是理科,后者是工科。



改造世界是从经济学的基本用途解释世界之上衍生出来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正确地解释世界,往往难以正确地改造世界。



首先,在《经济学讲义》里我反复地强调,不能用道德判断来代替解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解释的角度来说,道德判断是主观的价值观,不是客观的标准,无法进行事实验证。这一点在前面关于评价世界的衍生用途的方面已经说过了。但进一步在这改造世界的用途上,也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道德判断代替解释的话,基于这样的道德判断是无法正确地改造世界或解决问题的。仍是先以自然科学为例吧。一个高烧40度的病人去看医生,医生却对他说:“正常人的体温都是37度,你不应该40度的!”任何人都看得出医生如此批评病人是很荒谬的,但这跟经济学领域里用“应不应该”的道德判断来代替解释不是同一性质的吗?可是,人们觉得这医生很荒谬,却往往不觉得某人批评地产商“没有道德的血液”是同样的荒谬。更重要的是,基于房价上涨是因为地产商没有道德的血液那样的所谓解释(其实是道德判断),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必然是政府对房价实行价格管制,以“强迫”地产商流点道德的血液。这样的政策建议后果如何,看懂了《经济学讲义》第九讲的人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



其次,在《经济学讲义》里我也反复地强调,不能用偏好、品味、民族性等意图来作解释。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从解释的角度来说,意图是看不见的东西,也无法进行事实验证。同样地更进一步,基于无法验证的解释(其实不是解释),也会无法正确地改造世界或解决问题。这里贴一个学生做作业时提出的问题及我与一些读者的回答,就能很好地说明这种情况。



曹小皮皮皮皮皮皮皮皮皮皮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想请教老师: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出,“消费者偏好”可以作为一个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但您认为,这种心理因素是不可以作为局限条件提出来的。《微观经济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海蜇在美国基本滞销,因为美国人不吃海蜇;而在日本就很畅销。怎么以局限条件来解释这个现象呢?如果我们认为,“美国人不吃海蜇”就是局限条件的话,那就是以传统习俗来解释供求变化,岂不是和用“消费者偏好”来解释没有区别了吗?





传统习俗可以观察,可用于解释所谓的偏好是怎么形成的。但传统习俗也不能直接用于解释。例如说中国人有注重教育的传统,但我们要先问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种传统?其实是古代科举制下读书考试成功就可以做官,促成了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形成。同样的道理,说美国人不吃海蜇,也要先问问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人员,你只满足于这个市场上的人没有吃海蜇的习惯,你就转身而去,你可能错失了一个开拓新市场的机会。但你如果先做解释,调查一下当地人为什么不吃海蜇(是因为不了解所以感到害怕?)然后有针对性地改变这局限条件(如果是你可以改变的话),开拓出一个新市场,这才是伟大的营销员。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吗?两个营销员去同一个地方推销鞋子。一个人看到那地方人人赤脚,认为在该地不可能推销鞋子,于是失望而去;另一个人却认为这里有一个有待开放的市场,兴奋不已。这故事是倾向于赞扬后一个营销员,其实未必。要看当地人为什么会赤脚。如果天气太热不适合穿鞋,这种局限条件不是人力可改,前一个营销员就是作了正确选择。所以你看到了,经济解释的威力很大,如果不先做解释,你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如果只是满足于说一句:因为当地人就是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对你作出正确的营销选择又有何帮助?



六七十年代

找个相近的例子,通常说广东人不喜欢吃辣椒,但广东气候湿热,吃了有可能长痘。



francofang

天气热过头,也可能需要鞋子,因为赤脚会烫得难受。赤脚的原因是当地人穷,买不起鞋子。有个推销员就从中国找了一大堆破拖鞋,用电烙铁焊好,用最便宜的船运去,低价卖给当地人。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福建人非洲发家记”。



这就是了。如果只满足于用“喜不喜欢”的偏好来解释海蜇或鞋子在某地不畅销,而不追寻促成这偏好形成的客观(因此是可验证)的局限条件,改造世界(如开拓一个新市场)是不可能的。例如,若然美国人不喜欢吃海蜇只是因为对这种食物不了解,那意味着对这种美味食物的信息费用很高而已。通过做广告——如找明星来代言,在电视广告里亲口品尝海蜇,并微笑着向观众推荐说“味道好极了!”——还有搞推广活动让人们试食,就能有效地降低信息费用。但像辣椒那样不适合广东气候的食物,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再怎么做广告、搞促销也是事倍功半,那还不如放弃这个市场,转向开拓更有可为的市场为妙。



第三,对一个现象可能有多种解释,但最正确的解释只会有一个。基于错误的解释(虽然可以验证)而提出的改造世界或解决问题的建议,也会是错误的。仍举上述的医学例子吧。病人高烧40度,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很多,如果医生不能正确地找出病因(作出正确的解释),就无法对症下药。例如,同样是排队现象,春运火车站外的大排长龙,跟苹果手机刚刚开售时专卖店外的大排长龙,成因是不同的。前者是政府对火车票的价格管制造成的,后者是苹果公司故意压低手机售价引起的。前者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后者是苹果公司做广告的行为,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三点说明了只有正确地解释世界,才能正确地改造世界。在社会科学里,经常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解释(或者是无法进行事实验证的解释,或者是已经被事实证伪的解释),但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往往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只是满足于提出了一个人家没想到过、听起来新奇有趣的解释。然而这样的所谓解释,说得好听是游戏,说得不好听就是诡辩,对于改造世界或解决问题毫无意义。例如我以前见过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问“4-1=?”,答案是5!因为一张四个角的桌子砍去一个角,就变成五个角的。这个答案其实是诡辩,但作为游戏确实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惊奇感,可是这对于解决问题能有什么指导意义呢?如果你觉得这个例子太过极端,那我再举一个看起来没那么极端的:之前我在《国际贸易讲义》中指出柏杨用中国的财产继承制度(儿子个个有份分配制)不如日本的财产继承制度(长子独占制)来解释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这听起来很新颖很有趣,但这解释是错的,以此满足一下人们想听一个新鲜的理由去解释耳熟能详的历史的猎奇心理是有用的,但要起到总结历史的失败教训作为将来免于重蹈覆辙的指导作用却是毫无意义的——错误的教训怎么可能成为正确的指导?这也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不能仅凭满足好奇心去做解释世界的事情,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解释的对错是不重要的,只要新奇有趣就够了。



另外,站在要涉及人的社会科学的角度上看,改造世界的用途是很复杂的。举个从上述的苹果与梨子的自然科学的例子引申进经济学的例子吧。牛奶的营养价值在自然科学方面已经研究得很清楚。但如果引申进经济学的领域,问一个这样的问题:政府要怎么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结合牛奶的营养价值,进一步问以下的问题:政府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应不应该向儿童免费提供牛奶?还是给儿童喝牛奶提供补贴?如果答案是后者,是直接补贴给儿童,还是补贴给生产儿童牛奶的企业?转向真实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有免费给儿童(中小学生)提供牛奶的政策。为什么?这些国家真的是因为政府很关心下一代的身体素质,基于自然科学对牛奶的营养价值的分析而作出那样的决策的吗?然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当政时,大刀阔斧地削减社会福利,中小学的免费牛奶就是被砍掉的其中一项,一些英国人至今仍对此耿耿于怀、甚至是含恨在心。撒切尔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应该这样做吗?详细的分析我就不做了,学会了《经济学讲义》的人应该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地问:如果现在是我们要做同样的事情,要怎么砍掉免费牛奶这项社会福利?我们能办得到吗?——有没有撒切尔夫人的见识、魄力与权力?如果我们在经济学的智力支持下有那样的见识,但没有那样的魄力与权力,那我们还算是能够改造世界吗?



这就是“改造世界”的困难所在!当我们说经济学能够改造世界,其实我们说的只是:经济学能为我们提供智力支持,让我们能在客观冷静地解释世界、评价世界的基础上提出改造世界的合理建议。但改造世界所需的局限条件(如魄力这样的内在的局限条件,以及权力那样的外在的局限条件),未必是我们能控制、甚至是改变的。以前张五常教授说经济学不能改造世界,仔细地辨析他说这话的上下文语境,可以明白他说的是两大困难:困难之一是找到能正确解释世界的关键的局限条件不容易;困难之二其实指的就是这里所说的即使给你找到了关键的局限条件,但你也往往没有改变它们的能力;而不是说经济学完全不可能提出改造世界的合理建议。



然而,自然科学何尝不面临类似的困难?举个比较极端、但很直观的例子。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写的《神秘岛》,是一部歌颂科学万能之作。然而,当书中一个人物急病发作、濒临死亡之际,最有科学知识、在此之前似乎面对一切困难都无所不能的工程师却束手无策。他并非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他深知只要有“奎宁”这药物,就能马上挽救同伴的性命。可是在那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一时三刻之间不可能用他的科学知识立即生产出那种药物,这个局限条件是他无法改变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人类应付地震。关于地震成因的科学知识都很完备了,但人们既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也不可能消除地震——前者是调查有关的局限条件太难,后者是因为人们根本不可能改变地震发生的局限条件。但是显然,我们不会因此就认为科学是不能解决问题(改造世界)的,只会认为科学需要继续进步,直到有一天我们能准确地预测地震,甚至有一天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去改变地震发生的局限条件,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地震灾难。



回到经济学。改造世界所需改变的局限条件,可能在我们的控制之外;但也许我们能进一步解释那需要改变的局限条件为什么会存在,于是在这正确解释的基础上想出改变该局限条件的办法(发挥经济学解决问题的作用)。张五常教授多次盛赞撒切尔夫人的顾问A. Walters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经济政策顾问——比弗里德曼做里根总统的经济政策顾问都要做得更好,尽管以经济学方面的修为而论,A. Walters不可能胜过弗里德曼。就是因为A. Walters能将政治局限看得很清楚,还能巧妙地应付过去。然而,这算是一种政治智慧,还是一种经济学方面的智慧呢?或者,前者本来就只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不过,A. Walters再怎么有政治智慧,他还是挽救不了撒切尔夫人因推行人头税而失去政治权力,相比之下,当初夫人狂攻猛打工会都没被动摇其政治地位,按理说后者的难度远高于前者,为什么夫人反而是在前者的小阴沟里翻了大船?我个人的解释,是英国跟阿根廷为马岛主权而大打出手的外交事件,其实在无意之中救了撒切尔夫人一命,否则她只怕扛不过工会组织的长时间罢工所导致的僵持局面。也就是说,是时势造英雄!——撒切尔(及辅助她的A. Walters)无疑是英雄,但如果不是时势,他们只会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试图挽狂澜于既倒的失败英雄而已。而时势,只不过又是一种个人无法改变、只能顺势而为地利用的局限条件而已。也就是说,在民主社会的局限条件下,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成功是“异类”,是意料之外的“盈利”。



转过头来看中国的国企改革成功,张五常教授认为独裁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难以想象民主社会之下靠投票会投出个同意让国企破产的结果来——要是能够,美国那些受自由贸易冲击的夕阳行业就不会选择促使政府搞贸易保护主义,而是乖乖地面对现实、破产转型、产业升级去了。然而,我仔细观察中国各地的“转制”,向教授提出,他自己也说过的,地价急升也是转制成功的关键!因为各地的国企大多都在市中心有大片土地,把这些土地拍卖就筹到了足够用来遣散国企员工的资金,否则如果全靠财政负担,或是不管国企员工死活地强行将之赶回家,前者是国家短期内会出现财政不堪重负的资金链断裂之险,后者则是再独裁强压不满情绪都难免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是动乱。所以,独裁是“转制”成功的关键局限条件,但光有这一条显然不够。地价急升也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局限条件,因为它为转制赢得了资金的融通。当然,地价急升是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多年之后结下的良果,但显然事前不可能有人知道会是以这样的“路径”使中国更彻底地摆脱了计划经济——要知道,智慧如张五常教授,他在1980年代谈及工业领域的国企改革时,提出的政策建议也完全没有想到地价急升带来的红利(最集中谈工业领域的国企改革的文章应该是《城市改革的困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03vu.html一文)。由此可知,如今某些人主张“顶层设计”,是多么的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自大!那就是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吧?


总之,经济学改造世界的用途,是在正确解释世界、评价世界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改造世界的局限条件是什么。至于事实上能不能改变那局限条件,有些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可为的,有些则是人力不可为的。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找到关键的局限条件(即正确地解释世界)已经不容易,改变那些关键的局限条件就更是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学的用途,人们才能既不会对经济学改造世界之能有狂妄自大之心,但也不会有妄自菲薄之心!


作者: etthink    时间: 2014-10-23 14:40
追问:教育技术学有什么用
作者: zhguoq    时间: 2014-10-23 15:11
孙老师如果把文章看完,是自己能提出一些见解的。




欢迎光临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http://etthin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