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标题:
我的大学生活2007-2011【原创首发】第十七章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班长
时间:
2011-9-25 19:28
标题:
我的大学生活2007-2011【原创首发】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专业上的发展
(一)
前面提到过我的专业,从大一的茫然,到大二的明晰,像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着从前与将来。
在大二的关键阶段召开专业交流会必然是一件好事,大家好就是真的好。本学院大一到大三所有教技班的学生聆听了这个交流会,其实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过是两三步路而已。章苏静老师,系主任以及相关的班主任讲述了自己对于专业的看法,特别是章老师,以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现身说法,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老师的原话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这种意思: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剖析社会现状,反映时代特征)千万不要因为你是名牌大学或者热门专业而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因为你的学校不好或者专业冷门而自卑。(鞭辟入里,义正词严)我们师大的学生基本是一批上来的,有非常扎实的基础,老师相信你们会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成长为用人单位喜欢的人。(立足现实,贴近民众)
老师把自己想得到的问题基本阐述了一遍,然后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思考或提问。这样的机会像野生小黄鱼一样,我基本不会放过。我把三个问题抛给了老师,一个是关于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一个关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一个有关就业形势的预测,因为之前都有想过,所以三个问题像玻璃球“咕咚”一下从嘴巴吐出来。
学生的问题总是难不倒老师,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有如此深刻的觉悟。直到大学,依然不曾改变。老师的思路格外清晰,头头是道。
老师说,第一,课程设置一直都有问题,我们在不断摸索或者在不断尝试新的形式。相比较往年,你们的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专业课程已经提前,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大三提早至大二来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些偏难的课程已经砍掉,增加了不少实用性强的课。
老师说,第二,任课教师设置是综合各方意见以及再三考虑的结果。首先,老师要想教。然后,行政部门要能安排。不同老师又有不同教学风格,用些同学适应而有些不适应也算正常。
老师说,第三点可以由我们的专家组来帮助解答。
专家组早坐在老师旁边了。他们是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四学生,也都熟悉,他们就像摩天轮,依次把找工作的心得体会给大家分享。最牛的人最先找到工作,她不是找,而是被签约走的。次牛的人找得很轻松,基本是不费什么力就进去单位。还有自助创业的典范,尽管辛酸,还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在场的笔杆子都刷刷地动着,继续提问,继续回答,继续交流。作为浙师大最具权威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我可以对我的专业这么自信。
(二)
学生课外学术研究一直受到高校教育者的关注。乘着省“挑战杯”的东风,我校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做课题,有数量才有质量嘛。
一时的激情促成了我的第一个课题,这第一次尝试,简直像被拉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你说之前的计划吧,一纸空文,安排谁,干什么,无从着落。原因是,课题小组之前的两骨干被分到其他学院,又在该学院的要害部门任职,忙得不可开交,直接动摇了“军心”;我作为组长在组织协调方面出了些问题,中坚力量的疲软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之前设想的美好局面被摧残的千疮百孔。
自己收拾的摊子乱,怪不得其他人,最后只好自己收拾。在梳理以往的成果时,我怀念到我们小组第一次聚集讨论的场景:我在E盘创建好文件夹,重命名为“课题小组”。之后,五个意见经过碰撞,摩擦,重塑,结果达成一个共识。共识的第一小点是,我做组长。第二小点是,组长必须安排小组讨论时间地点以及会议记录和资料整理,最后撰写的任务也落在我身上。第三点,组长的个人意志不能直接上升为命令,必须获得小组成员的意见。这三点是一步步将我往老君的炼丹炉里推,只是那个炉还没开始生火,我不知道里面卖哪种药。我自嘲了一番。我还怀念到我们在咖啡吧里细声细语地谈话,图文的咖啡吧弥漫着香飘飘的气味,茶如其名啊。然后,我把每个人的付出认真地回忆一遍,单个拿出来真的不好看,可是一叠加后发现,计划的30%任务已经完成。我想,为了这份努力,我也要把“丹药”炼出来。
一个课题研究一般是给一年的时间,足够我们挥霍。每天写10个字,也能出一篇符合字数要求的调查报告。要是以每秒每字的速度打字,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能出报告,就我所知,真有人在一天时间搞定(至于质量就没保证了)。一般都是两头紧的状况,一开始有足够的热情,快结束时有足够的紧迫感,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战术在大学学习经历中奉为经典而写入《大学生必读手册》。手头的课题不但资料有限,而且方法落后。我不得不在网罗相关资料的同时,尝试联系学姐帮助指导。这段时间,真的感谢萧娟姐(心理学会会长),她在百忙之中帮助指导我们的课题!
距最后通牒的时间还有一个月。我接连几天呆在图书馆,闷头赶论文。那段时间,可以载入我生命中的血泪史。白天赶在图书馆开门的当口进去,中午吃个饭,赶忙跑回来继续奋斗。倘若有课,直接背着电脑上课去,课后再返回。好几次边啃着面包边打论文。我几乎想不负责任地关闭手机,以杜绝外界的一切干扰,但是回过来一想,不行。其中,有一段文字,我试图模仿其他人的调查报告来写,可是怎么也学不像。当时,我被闷在葫芦底,透口气都很难。就是学不像,如果自己写根本写不好,一下子脑子乱作一团麻绳,大脑里氧气缺得厉害。我趴在桌子上,一会儿工夫就流起口水,醒来后发现人去楼空,已经到图书馆闭馆时间了。
还有,不得不提那个高深的SPSS统计分析软件,在萧娟姐的点拨下,灵巧地运转着。说到SPSS,我基本只是运用了它的四个功能,求和、平均数、方差、相关系数分析等。外国人发明的东西起初方便外国人使用,现在方便全人类使用,所有其他的发明创造不也一样吗?
在各方的支援下,“金丹”总算炼了出来,尽管评审老师只是给了及格分,但我的心愿已经达成。事后,我给自己的表现打90分,附带买了件衣服犒劳犒劳自己。女生买衣服是享受,我们男生也要学习学习。
(三)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墙上有句长长的标语: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那时候用DOS系统,蓝底黑字,光标在屏幕上一闪一闪,完全用键盘操作,但小小的我根本不能接受它。Windows系统的诞生促成计算机学习质的飞跃,它引进窗口、桌面的概念,并且多了一只“小老鼠”的帮助,在当时影响深远的红警游戏是那个年代的最深记忆。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我也兴冲冲地加入考级人潮中,为的是中考那5分的加分。Windows来到2000以及更加成熟的XP版本,此时软硬件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如闪电,然而在高中,我基本没有接触如此高深的玩意儿,只是听说在我同学中间有人想做电脑黑客的,而黑客对于我,好比航天飞机对于史前人类一样。
我在志愿书上写下教育技术学专业,从此便与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特别在第二学期购置个人电脑后,我一下变身为探险家,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搜寻有价值的东西。从一般的办公室软件开始,我的足迹触及到视频制作领域,触及到图片处理领域,触及到网页设计以及网站制作领域。有人说,我们专业的特点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光就技术层面而言,我们要学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个教你怎么拆掉看不顺眼的计算机,然后安装成符合你审美要求的样子;我们要学图像编辑软件,这个教你怎么把存在缺陷的自己装饰得完美无缺;我们要学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拍摄,这些教你怎么邀请美女帅哥来成为镜头下的模特或者演员;我们要学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网站中的典型技术,这些教人把上面所说的所有内容汇集在一处。
既然网站的功能最强,既然我是一个好强的人,于是我开始研究做网站的技术。做网站,需要美工和技术员,美工负责前台装饰,技术员负责整体功能实现。做网站,需要工具或者平台,刚开始用DR做网页,所见即所得,好用;现在开始赶潮流,用VS做网站。做网站,需要技术支持,JAVA技术,.NET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当然不想之前个英文字技术,它单独成为一种学科。做网站,编程是结果的基础,是最终的序曲,C语言,C#,VB等编程语言,计算机只会用这些东西跟人打招呼。人也只能用他们来控制计算机,防止他们胡作非为。据说,高手用笔记本编网站(光使用语言编写代码),那叫绝!
因为有多媒体大赛这个有利的平台,加上我协会负责人的角色,我决定跟老师做科研项目。这个项目不像上面讲到的课题,它是学校教务处直接批下来的重点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也多了很多。老师是协会导师章老师。她的研究生,号称师大技术达人的小归师兄做我们的专业指导。我的班长小庄成为我的拍档。技术方面,我们计划用SQL数据库、微软VS网站制作工具,配合PS和FL打造我们的“第一艘战舰”。
语言方面我们选择C#,虽然是全新的语言知识,但是有C语言打底,VB做比较,掌握起来不算难。难题在于数据库中数据关系的划分处理,在于VS中部分控件以及新技术的运用,难在编程语言的理解上面。小庄本学期就修完了C#和数据库的相关课程,我呢,断断续续地接书看,下载视频看,找实例看,但是因为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所以取得的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我们的“战舰”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我们只能在暑假争取一搏。于是我们制定严格的规定,要求用严肃的态度,以一种严厉的方式来使自己圆满地完成任务。这个月,我们奋战到底……
月初,大病一场的我,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听学长们讲AJAX,CSS+XML。一次骑车,也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摔了个踉跄。两腿的膝盖摔地血肉模糊,真是祸不单行。祸不单行!(天下最胆小的就是“祸”)那几天汗出的哒哒响,却没法冲冷水澡,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它了。即使这样,我没有放松对技术的学习,技术的形式很多,在我没法准确把握技术的本质之前,我只能在形式上下功夫,傻人有傻方法。每天,我们在8:30准时到达实验室,中午12:00奔去北门吃个饭,下午2:00继续干,直到实验室管理员的到来。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那东西叫问题,于是我们寻找了各种渠道来提出我们的问题,在没有找到答案以前,我们都没有放弃过努力。小庄在技术论坛上用去所有积分来提问,我通过各种方式来联系指导老师或者学长们。我们的舰艇在航行中磕磕碰碰,碰碰磕磕,依旧缓缓前行。这几天里,忙并快乐着,因为有一个快乐精灵总是陪着我们。她因军训时掉落初阳湖而闻名,因村姑般的自称而响亮,因为是我同学,所以多了许多共同语言,说着说着,又拐到北边去了,导致在她十分正经的时候,给人一种故作正经的感觉。她常常揶揄我的体重,是啊,这似乎是我身上最大的问题了,总会使我难堪,而到了她嘴上,我似乎能够得意自己苗条的身躯,因为她能带来快乐。
项目还没有下文,我们还在继续。
(四)
阮高峰博士,博士的学问,学者的气质,明星的脸庞。他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感受。
他给本科生带来《人类学习与认知》,给研究生带去《人类认知与学习》,试问两者有何区别,说不清理还乱。第一课,老师早早地站在讲台,静静等候所有学生的到来。没用十分钟,点完名,老师让我们思考对本门课程的展望,记得我被叫上去发言。然后,老师就把名册上的名字跟人一一对应起来。“我的博导擅长心理学研究,记忆是心理学的一块内容,记忆是有方法的。”神奇,跟通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火车一样神奇。
神奇的还有他所用到的网络工具。如果爱因斯坦的“圈圈理论”成立,那么在网络世界里,老师的大圈足可以把代表所有学生的圈圈包括进去。他从来都是一台电脑一堂课,因为所有资料都放在网上,点点鼠标,敲敲键盘,什么都能搞定。他带来了“饭否”,带来了“WIKI百科”,带来了“webquest”,带来了“谷歌”强大的服务。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他们带走,不带白不带嘛。说到webquest,不得不说我们的SNAIL(蜗牛)小组,小组协作学习是整个课程学习的一块内容,于是我和几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QQ讨论,进行讨论录音,进行总结材料撰写。记得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任务,要求给教育心理学的知名教授做webquest,我们抽到加涅。除此之外,我们给加涅创建了校内账户,构建了社交网络,试图把加教授的思想理论大肆推广,然后,发生了什么?加涅的好友栏里聚集了奥苏贝尔、斯金纳、华生等其他知名教授,他们在21世纪的网络里再聚首,讨论那些亘古未变的经典。
小组协作行为之所以在高校风靡,是有原因的。第一,团队精神需要培养;第二,团队精神需要磨砺;第三,团队精神需要弘扬。于是,小组作为团队的实体,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我在课堂里面大肆讨论我们的论题,成为了大学美好的回忆。
蜗牛组,在期末阶段还有一次更为正式的合作。那一次,每个人被要求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必须寻找一个老师或者学长进行访谈,通俗的讲就是“取经”。这次访谈的记录现在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以共勉。
受采访者:教育学研究生,XXX
采访者:刘铁柱
采访时间:2009年5月6日星期三
问:大学一年级有什么想法?
答:整个大学一年处在郁闷当中,因为高考不理想,志愿填写失误,对自己专业(初教)的前途感到十分渺茫。得过且过。
问:大学第二年的转折或者新目标?
答:大学缺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学长学姐的影响。大二在学生工作方面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是没有什么目的性可言。只是跟在老师后头,帮老师做事,对未来还是没有一个清晰地规划。喜欢钻蝇头小利,有加分的活动都参加。成绩还令人满意,获得了三等奖学金。
问:大学第三年有过什么考虑?
答:感觉已经快毕业了,有种紧迫的意识,叹息时间过得太快。本身不想做老师,打算考研或者工作。但是在准备考研和报社实习之间犹豫再三。最后选择考研,因为考研的概率相对与去报社来讲要高许多。
问:真的没有受过学长影响?
答:记忆中,我们《新黄金时代》的主编对自己还是有些影响。他喜欢讲大道理,涉及到哲学、人生等方面,只是有些空洞,平时不太有人讲。总的来说,大学四年过得很混沌,直到大四才恍然大悟。
问:研究生学习生活如何?
答:研究生生活十分充实。从早8:00,到晚上10:00,日程安排得十分满。主要是可以读很多书,感觉研究生一个学期学到的可以跟之前大学四年的相比。我看了很多书,自己家里已经有一个书架的书堆在那里。
问:大学和研究生生活有什么区别?
答:大学四年会买书,但是不会怎么看。到研究生时期,会看很多事。科研方面,大学四年是跟着老师走,然而研究生会更加独立,需要看许多书才能做出研究。研究生做事会很主见,不会因为老师的意志而转移。
问:职业规划?
答:想过去报社,但是报社不讲求文凭,只认成绩。况且现在考试的人数比以前涨了好几倍,竞争更加激烈了。能力方面主要看重的是担任过的职务,不过现在遍地是主席,其实这个也已经弱化了。
问:重来一次大学生活,会如何安排?
答:我会把全部时间拿来读书。因为读书是最提升人的素质的。当然人际交往也要适当关注一下,加一个社团就行了。大学这个阶段要读传记,要读大量的传记。传记是给人一种生活方式。你会从不同人的传记中找到自己,找到一条可供自己前进的路。大学的特色是自由,许多人选择了堕落,少数人则利用了自由,达到了成功。每个人其实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走,专攻一样东西,这样毕业出来不会有什么找工作的难度了。
采访完成之后,我的脑门亮了一下。读书读书,读到现在到底真正品味过哪些?到底吸取过哪些?到底读进去了没有?我回忆过去,写回忆录,过去有多少内容可以放在我的求职简历中去,我想得很少。在大二结束的当口,我似乎被她点醒了,似乎被她感染。还有小组的在线讨论,录音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建议,接下去的个人生涯规划也就容易把握了。
然而,这些都是阮博士带给我们的新鲜尝试,人类在汲取其他优秀成果的同时,也需要关心自身的发展状况,所谓知人知己,百战百胜,这些道理总是可以讲通。
该贴已经同步到
老班长的微博
欢迎光临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http://etthin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