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般都有过打牌的经历,至少至少,也都见过扑克牌的样子。它有不同的花、色、数字,这是它们的标签,也是它们的攻击力。在不同的玩法里,花色数能担任不同的角色,组成威力各异的组合,遇到问题时,你通过手中的牌见招拆招,这给你带来了连绵的愉悦感和沉迷感。
知识卡片和牌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两者都具有灵活性。牌可以根据规律自由组合,知识卡片也可以做到。它不是依照某本书、某个标签或某个脉络固定在知识库里,而是通过类似花色功能的关键词,在各种状况下形成不同的战队,组合出击。假如你有9张知识卡片,那么它们能串联起来的知识点则不只有9个,而是远远超过这个数。
第二. 两者都需要再加工。我们在玩牌的时候,都需要在大脑中进行再加工。而制作知识卡片的时候,我们把收集来的信息,通过“思考”,在大脑里把信息进行加工,再通过文字端记录下来,而不是机械地靠复制和刻意记忆来处理信息。
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你都可以用知识卡片的方法,把它们整理进你的知识系统里。
怎样制作:
第一部分,主题。
这张卡片如果要在你脑子里占坑,很大几率也是靠“主题”这一部分。
它一般是一个关键词,或是一句简短的话,它概括了这张知识卡片的关键内容。
像我的这张卡片,主题是“心理表征是什么”。因为大家读书时的侧重各有不同,有些盆友可能会概括主题为“心理表征”,细致一点的比如“心理表征的应用范围”等等。一个词,或一个短句,不能再多了。
第二部分,信息。
我们在“信息”里放的是书的内容。不同于摘录的是,它需要你最大程度地用自己的话描述,而不是照搬全文。很多人会担心,写错了怎么办?如果怕写错,我们就多读几次,再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让你写下的信息往作者的意思上靠。别忘了,我们的知识卡片是可以不断更新的。
第三部分,思考。
这个很好理解,把你对部分知识的思考、联想、疑问都放进去。信息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可以在思考里放入佐证,也能在思考里放入质疑。
第四部分,行动/反馈。
得到了这些信息后,你接下来想用它做什么?你还需要怎么丰富它?写下你未来的行动,并在行动后记录反馈。这部分的信息更新,可以同步于你的复盘。在反复实践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你需要稳定频次的、客观的复盘,复盘的情况就能记录到这一栏。或者,你在另外的复盘文件中,写上本个知识点的主题,便于后续做成系统的查找回顾。
第五部分,钩子。
顾名思义,在碰到哪些情况的时候,这个知识点会被钩出来呢?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标签。
第六和第七部分,是出处和制作时间,便于后续有需要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