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台湾交通大家陈明璋教授关于《认知的可操作性——AMA与教学法》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其多年在数学教育研中取得的SOIL教学法和分层引导教学法的经验,更通过案例的展演来向我们揭示了媒体资源设计中要注意的认知规律,如何实现教学中“认”与“知”之间关联,或者使用台湾的术语来说即是学习材料、教学策略中的“脉络”我倾向于理解为知识中的“线索”或类似于建构之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图式”“脚手架”..类似于这样的东西。
下午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关于《我们基础教育测评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更多展示的是测评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但对于一些测评模型的定量研究的必要性有几点疑问:
1、教育研究虽然在国内重视定性研究和思辨,但也不能从这一面走向能完全走定性、定量的研究,定量描述也只是一种范式,比如课业负担,我们采用观察、访谈这种定性的方法即可得出一定的研究结论,而且更容易得出,有必须采用这种定量的测评模型吗?
2、定量测评的测评对象选择至关重要,实际有时我们要避开一些误区,比如IQ量表应当是早期在教育领域的一种“测评模型”,但到五六十年代就受到了批判,现在已经不会有用这种量表或测评模型来对测量学生的IQ,这种打标签的评价已经被淘汰了,我们还要给学生打动商、情商的标签吗?
今天的两个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实际是他们对问题的研究视角,比如陈明璋关于认识与展演规律的研究,数学与艺术,数学与信息技术(媒介)的研究视角、宋乃庆有关于测评模型构建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