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13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之后

2013-12-18 11:33| 发布者: etthink| 查看: 2452| 评论: 0|原作者: etthink
作者:华中师大杨文正 原文地址:http://user.qzone.qq.com/7848639/blog/1386162831
今天是国际论坛(关于教育技术院长系主任会议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闭幕的第二天。忙碌之后的ET人体力逐渐恢复,工作、学习、生活也走回往常轨迹。多数人都在想,这次会上自己获得了什么?而较少人也在思考会议的历史意义。我的感触就是下面的这些:
1、教学设计获得新生。
曾经是教育技术学科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于与教学论的种种关系,曾长时间被边缘化了。但这次论坛开篇就以“教学设计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研究方法”为主题报告。也许是因为以荷兰Tweete大学荣誉教授Tjeerd Plomp教授来表明此次论坛的国际性,也许是因为会议举办的决策者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去考究了。但突出教学设计、设计研究、形成性评价,个人觉得对教育技术学稳步前行的意义是重大的。
2、MOOCs是近时期的研究热点。
四位“牛人”借MOOCs在PANEL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展现了各自的风格。估且不论这个PANEL的主题是什么,但这种形式的开展也算是创新。如果采用这种形式来对学科发展、基本概念或逻辑关系来展开几次,也许对教育技术整个学科的贡献更大。观点争论的PANEL形式向来就比争论的内容更为重要,体现教育技术学人的开放心态,但在坚持自己观点、形成自己学派方面还是不够的。
3、生态化学习的产生。个人觉得生态这个词有点滥用的嫌疑。
4、学习分析技术的兴起。还需认真学习……
5、试图想整合学习科学。“当所有学科都和教育技术有关时,那我们教育技术还能做什么?”我的观点是教育技术历来都是和所有学科相关的,而且都提倡深度融合,这正是教育技术大显身手的时候。可以说,目前是研究技术对教育教学变革最好的时期,教育技术应该乘风破浪,突显自己的地位。
6、学习活动设计与在线学习的结合。
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些精典原则(随机通达、抛锚式教学)和相关理论(建构主义、社会活动理论等)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移动学习中的运用,体现的是这些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
7、“有效”的问题很难缠、又很重要。
何谓有效?是个“度”的问题,遵循不同的度,就会有不同的评价,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千万要知道自己是如何把握这个度的。质性数据的量化处理是一门学问。
8、“四两拨千斤”的社会性软件。
有人又叫社交媒体,就拿QQ来说,如果在教育中运用得当,将会是低成本,高收益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不是给腾讯做广告,而是腾讯目前推出的“远程教育模式”正表明QQ要涉足教育领域,很少有人洞察到。
9、再谈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
个人认为不要太关注这个,因为教育如果是门科学的话,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方法都能用;如果教育是一门艺术的话,艺术创作的一些灵感、直觉等方法都可以采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只要搞清楚教育技术研究的实质或特点,再来选择相应的方法就成。不要为了编个教材而再重复别的方法,如果编的效果不好,将会改变方法本来的面目。就像如果一个人不会磨菜而拿着菜刀在磨石上乱蹭,菜刀不仅不会变锋利、反而会变钝。
10、信息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有一本杂志是《外语电化教学》,说明IT在语言教学中是很有用,但是,如果把IT用于汉语(中文)教学中就更具有民族振兴的意蕴了。
11、数字化学习资源。
个人认为:如果还不把用户放在首位,不让用户满意,就是浪费。何为优质资源?简言之,就是让用户满意的资源才是优质资源。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平台只是增加用户的负担,结果可想而知。只要比较“中学学科网”和一些政府的资源网,就能窥豹一斑。
12、翻转课堂。关于如何翻?如何转?并没有研究。但如果将论坛中有人提出的U-Classroom(泛在教室)联系起来的话,在中国要搞翻转课堂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嘴上谈谈而已。由于大部分中学生都不会有课后自己学习的时间,更不会在短期内让大多数学生家庭具备泛在教室。中学缺乏独立自学,大学的自学能力培养一般是很难的。所以要想让多数学生在课外自学基础知识,在课内提出问题,不就是空中楼阁吗?
13、技术永远是教育技术腾飞的翅膀。先进的技术必然会带来教育的改变,有时滞后,有时超前。不要一味的批评技术,而要向发明技术的人虚心学习,任何时候使用要比发明来得简单,只是使用者没有发明者那么投入吧了。铁匠不会用镰刀吗?我认为很少。
14、大数据热。
吃冰激凌的人增多,犯罪率就上升。这就是大数据,他需要的是相关和预测,而很少探明原因。也就是说大数据关注的是判断和预测。试问:从大数据分析中的结论,如果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也就缺乏解释性。别人都会怀疑是不是数据造假、分析有误或结果没意义,最终导致分析结论没有说服力。但是,教育需要的是理念的改变,观念的形成。一个有用的结论没有达到因果阐明的效果,它的说服力不会很好,传播效果差,影响面受限。所以,大数据的相关分析如果与因果探究结合,对于教育来说才是有效的。
13、真的能智慧吗?
目前智慧学习、智慧城市、智慧网络、智慧校园的提法太多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认为智慧只能是针对人而来说,针对事物来讲,有点过了头。只要想一下,人的直觉、联想、潜意识等能力的发挥,目前所谓的“智慧”等技术性的东西能达到吗?
14、网络公民是个新词。
我认为在当下中国,没有公民、只有人民,或农民之类的。如果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找到公民的感觉可以让人兴奋一阵。
15、总结。
就这么多,自己的体会而已,想到什么说什么?看得出,在全球范围而言,教育技术在中国的研究热潮是最高的,从会场的气氛看,教育技术人都是热血沸腾,企盼自己的学科、专业和从事的职业想有大的改观。我估计,AECT(本人没去过,因为资格还早)大会也未必有如此高的热情,因为他们已经对技术看透了,他们已经返璞归真了,已经摆正了教育技术的应有位置。让我唯一失望的是,至今还是没有人关注到我国教育技术群体的生存状态(不仅是生活工作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心态)。关注更多的技术而忽略了使用技术的人。就像普通人不关注平时的空气和水一样,只有到了危害到自己生命的时候才急忙去治理。让人高兴的是见到多年未见或未曾谋面的师友,想起教儿子读《三字经》中的“亲师友”是多么的让人高兴。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精彩资讯更多
策划更多
独家评论更多
教程推荐更多

关注我们:教育技术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教育技术热线:

13955453231

学教育技术,上教育技术论坛!

教育技术论坛征稿范围:教育技术应用案例、教程文章、优秀作品等。

Email:sf@etthink.com

Copyright   ©2007-2026  应用思考-教育技术论坛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且行资源    ( 皖ICP备10014945号-4 )